【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傳善成美心清涼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我們的四大志業,其實都有很多事要做。所謂「大」,都是人人有思想方向,且利益人間。比如「八八」風災,我們在高雄杉林大愛園區蓋了多少房屋?也許他們不知道房子是誰建的?部落規畫得這麼好,是誰來規畫的?他們可以忘掉,但我們不可以忘掉,因為我們要向大眾負責任,因為每一分毫,無不都是來自於愛心人。
代代傳遞愛與善 萬物相融與成就
看到阿公、阿媽的故事(編按:大愛臺《我的阿公阿媽做慈濟》),我覺得很溫馨。他們從年輕時開始負重責任,現在老了還在做環保,故事很真實,且總是那樣地恆心。尤其是畫畫的阿媽(張金葉師姊)有很多故事,子孫會覺得阿媽是寶哦!這也是家庭教育。總而言之,善有傳,這叫做傳善。
提到了聲音,其實「靜」才是極微的妙音。我一直說大地有生命,大地萬物都在運行中,不管是一盆花、一盆竹,我都會很用心低頭看,不同的兩棵樹如何串?你的根串過了我的樹,我的樹根也串過了你的地盤,它們之間如何互相容納?感覺到生機萬物都相融、互相成就空間。它們一定有對話的聲音,那就是極微音。所以「極微色」我們看得到,它們也在行蘊中。就像一本書,放久了再拿出來看,總是泛黃、有斑點,這都是在無形的行蘊中。
珍惜分秒 立志做好人文
天地萬物,都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都是我們的心。身體老、病、死,叫做大自然法則,在這樣的大自然法則中,不能脫離的那就是時間。時間,造成了成住壞空,且生老病死,很微細的生住異滅。我們要有心,深入寶山不會利用它,就叫做「空過時間」。空過了時間,就算是藍寶石或鑽石這樣的寶,拿在手上硬邦邦的,若不經意踏到還會刺傷人,這也沒有用。真正的無傷害、可欣賞,那就是心腦的享受。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的心腦,如果沒有美的境界,總是充滿煩惱,就會產生貪、瞋、癡。我們要給他人文影像,讓他吸納進心腦,他就會自我欣賞心靈的境界,就沒有其他的空間去想過去如何如何;忘掉曾經有過的委屈,心沒有煩惱,分分秒秒都在美的境界中。
所以,大愛(臺)要顧好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歷史要把它找出來,這是我最大的期待;人文叫做美,我們應該都可以立志成美,立志做好人文。
(人間菩提20230707整理/編輯組)

【365天.天天靜思語】道心堅固

道心堅固則不變,道業精進則無礙。月月、時時、日日、分分、秒秒不停息,道心不變,如此道業就會日日精進。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回家做家事

中區師兄姊54人在羅明憲及楊冠新師兄的帶領下,回精舍短期精進(2024年1/5-9日),重點工作是協助常住師父年終全面大掃除。我在「慈悲迴廊」巧遇羅明憲師兄,問他:「你們回來出坡呀」?他說:「回來做家事」!家事,家裡的事呢,五十四人(女眾十三位),好大的人力,清掃了水溝、大殿、菩提區、大寮、齋堂、慈悲迴廊、人文館等……用心清掃之後,精舍到處都是閃閃發光。
回顧歷史,中區慈濟志工首次舉辦「短期精進」,是在二○一二年七月九─十五日,計有十七人到靜思精舍體驗農禪生活。一週的修行體會很多,像在大太陽下拔草,一直蹲著,吃力還受烈日曝曬呢,對於少做農事的師兄,都是很大的考驗,因此克勤克儉的法脈精神就深植於心。(攝影/釋德怡)
中區志工藉事練心 靜思精舍大掃除(大愛新聞連結)

(整理、攝影/釋德懋)

【法在日常】靜思精舍 惜物日常(上)

文.釋德澡

「這張紙,我要很感恩;這滴水,我要很感恩。因為感恩,你就會疼它,就會惜它、節省它。」證嚴上人的教誨,靜思精舍常住眾奉行,走過半世紀的惜福日常。
農禪生活自食其力、自力「耕」生,向來是靜思精舍修行道場履踐的依歸,「行經」更是常住每天必誦的經典。上人說,道理光是懂也沒有用,要懂得做;做,是最踏實的道理。就像生活中的物資若不珍惜,很快就枯萎、毀壞,「雖是無情物,仍要呵護、疼惜,才是通達道理。」
走過兩萬多個日子,靜思精舍日日環保,在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中步步踏實,如常、恆持實踐。

上人早年志工早會開示大綱,白紙陸續以鉛筆、藍筆、紅筆寫過,再次以毛筆書寫使用。(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一張紙一滴水,都有生命

早期精舍一切克難,上人教導大家物盡其用,不僅減少垃圾和開支,也讓物命善盡功能,培養人人勤儉的美德。
「一張紙用一次就丟掉,我不捨啊!」上人曾開示,紙要讓它不斷發揮生命功能。對一般人而言,一張紙可能用過即棄,但在上人手中至少使用四次:第一次用鉛筆寫,第二次用藍色原子筆,第三次是紅色原子筆,第四次是毛筆。此外,上人使用的便條紙,是善款收據裁下來的邊紙,小小一冊,同樣也是重複書寫,讓紙使用到最後,「紙頭、紙尾要丟掉,我不捨,還是撿起來用。」

利用善款收據邊紙裁成的小冊,上人用作筆記,記下聆聽志工分享的內容,小冊亦重複書寫。(攝影黃筱哲)

「水是大生命,要很珍惜。」用水,上人也絕不浪費丁點。「一大早梳洗的那一盆水,是我一天的洗手水;晚上沐浴那些水,則是隔天早上沖馬桶之用。」上人表示,可用的東西,一定要惜福,希望大家從「心」做起,貫徹在生活的微細中,即使只是一滴水。
「用水,我不捨得,也不捨得雨水流失。」上人耳提面命:「世間資源,要懂得節約、珍惜。」因此,慈誠樓地下室的蓄水池能儲雨水,作為浴廁清潔或澆灌植物之用。

生活環保,電器不用時,隨手關閉電源開關。(攝影曾芳榮)

上人如何省電?書房裡通常是暗的,「我如果看書,桌上僅有一只省電的小燈光。」超過半世紀,日日如常,上人就是這樣生活過來。
聽到上人闡述「殺物命」一詞,筆者非常震撼,原來不經意的浪費,便扼殺了生活周遭許多的物命。
「電燈不用,為什麼不關?」這是上人時常提醒大家的一句話。修行,要疼惜一切,隨手關燈,水龍頭的水不要讓它直流,「浪費電力、水資源,便抹殺了這個東西,就是『殺物命』。」
現代人為了跟上流行,手機一支換過一支,用物一件換過一件,消費過了頭,也是殺物命。上人語重心長:「人人手上一支手機,沒傳好的,就是傳煩惱,無不都是亂了自己的道心,這不僅殺物命,也殺害了人的慧命。」

上人省紙、省水、省電,省一切物資;知福、撿福、惜福,再造福。一路走來,總是以身教、境教來影響、攝受、感動身邊每一個人。

慈濟推動一「筷」省水,靜思精舍水龍頭上方貼上標語提醒大眾節約用水。(攝影陳誼謙)

只要還能用,絕不買新的

靜思家風一脈相承,上人的法,常住師父拳拳服膺,惜水如金。洗衣時,衣服擰了又擰,洗手的水也留下來,存下點滴,作為沖馬桶之用。在精舍大寮洗菜要過「五關」,以清水稀釋濁水,讓滴水都有大用。省下的水用以洗滌工具、地板,或澆灌植栽與菜園;洗米水不只用來灌溉,更是大寮洗鍋碗瓢盆的最愛。

(左圖)精舍常住疼惜物命,以廢棄電風扇的保護網,運用巧思做成曬衣架及抹布架。(右圖)打掃大殿和主堂的抹布。(攝影由左而右:黃筱哲、釋德澡)

而有些師父則是「省電行者」,他們不善言談,但默默實踐、處處落實隨手關燈,更幫別人隨時關燈,「這裡是我的家,身為一分子,當然要為家著想。」
精舍總務德佺師父一直深信,「師父教的一定都是好的。」承擔總務,生活用品琳瑯滿目,他總是遵守此原則,「只要還能用,絕不買新的。」物品修理再修理,或將有限材料再加工,變成可用的資源。

精舍大寮洗菜要過「五關」,以清水稀釋濁水,讓滴水都有大用。 (攝影柏傳琦)

「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德佺師父運用巧思,化腐朽為藝術。電風扇壞掉了,他將鐵製圓形保護網設計成曬衣架、抹布架等;回收的鐵架,裝上鬆緊帶,就變成置放洗衣盆的架子,讓環境美觀有道氣。空瓶子的小吸管壓頭,非常不起眼,在德佺師父眼中卻是寶,改造後,成了大桶清潔劑的長吸管,使用起來不僅符合人體工學,既實用又省力。
之前,精舍男眾志工寮房的枕頭全部換新,德佺師父利用零碎時間,花了七天,將一顆顆舊式小枕頭縫成一個大床墊,讓需要者愛不釋手。林林總總,在克難、有限的資源中,勤儉持家的德佺師父不斷激發生活智慧,「為了常住,腦筋要不停地轉。」種種智慧發明,不僅讓精舍大家庭節省不少開銷,最重要的是讓物命生生不息。
(待續)

主堂打油詩
文.釋德念| 圖.柏傳琦

主堂上方祥雲坐,佛陀空中立宇宙;
師父開示上台座,弟子聞法踏實做。

培養愛心 造福互愛

對應法脈:知福、惜福、再造福
我們要好好積福、惜福,好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調好自己的愛心。我說的愛心,就連一滴水、我們用的每一件東西,都要愛;何況人與人之間,能不愛嗎?假如每一件東西,我們都能發揮愛心,對人互愛、合心,就是最疼惜臺灣的人。我們要疼惜臺灣,不要讓臺灣浮動不安,唯有用愛來平息、用愛來穩定,愛的力量最大。
我們真的要知福、惜福,當然最重要的是懂得造福;造福,就是培養愛心。我一張紙至少要用四次,先用鉛筆、原子筆、紅色原子筆,再來是毛筆,讓這張紙能不斷發揮它的生命功能。
環保志工是最有愛心的人,珍惜一切萬物,這叫做撿福;惜福、撿福,還要再造福。大家把資源回收回來,將垃圾變黃金,幫助我蓋醫院、蓋學校、救人。相信每個人都是有愛心的人,有愛的人一定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