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福慧增長菩薩行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五穀雜糧甚充裕 少欲知足勤造福

時間,總是在飛秒中過去,佛陀對我們說的法,也是在無常瞬間,所以我們要知因緣果報、要把握當下。一般的人會說:「老天爺啊,饒了我吧!」同樣的道理,我們也要用戒慎虔誠的心,祈求好因、好緣、好果報。
現在正是「大哉教育」,所以我們需要覺悟、警惕、懺悔。現在人的吃,真的實在很豐富,大地生產的五穀雜糧,不論是青菜、水果,都可以供應我們生活所需。因此我們在享福中還要知福、少欲,這樣才是真正地活在人間,才是真造福的人。
地球上有將近八億人口,是處在貧、極貧、極重貧當中,因此我們有福的人要知福,要啟發愛心去造福,這也是師父一直以來向大家呼籲的。

發心立願入人群 世界末日鐘難響

新冠肺炎疫情,我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天天在擔心、憂慮。這樣的病氣,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將它真正消弭掉,恢復過去的平安、健康、自由?
大家一定要提高警覺,好好地防範,保護我們現在的平安,同時不要忘了,每天都要發揮愛心,點滴、點滴地會合起來,就可以不斷地去幫助窮苦、貧病人。在不會影響生活的情況下,我們又可以累積一股扎實的力量去幫助他們,這是我的期待。
大家都要有共同的心願,還要及時身體力行。現在來不及,也做不及了,因此要快做、快快做。半世紀以前,「五毛錢」的故事,五、六十年後的現在,慈濟面對全球,可以看到一隻、五隻、一群、一大群的「火金姑」,在這個地球上,發出亮晶晶的亮光。
但願人間滿是螢火蟲,人人發心立願付出。這個世界末日鐘,希望讓它沒有機會響,這就要靠我們好好呼籲,非說不可、非素不可,人人非覺悟不可。

驚世災難已臨頭 感恩造福求懺悔

驚世的災難已經臨頭,我們就要有警世的覺悟,要虔誠祈禱,要仰天求懺悔、低頭說感恩。人人心存感恩,才能造福無量;時時感恩、積福、造福,這是很重要的。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求阿彌陀佛,希望可以往西方,其實東方藥師佛也在等我們,要我們在人間多造福。人間有病要法藥醫,因此我們就要多認識一些法的藥。師父剛剛告訴大家的這些話,都是法,大家聽進去了,有所悟,就要仰頭懺悔、低頭感恩,多造福。
時時感恩、造福人間,叫做修福,所以我們要低頭,趕快造福;我們要時時覺悟,抬頭懺悔,就是增長智慧,就是福慧雙修。
(人間菩提20220129,整理/魏玉縣)

 

【精舍大小事】精舍齋堂前綠地 慈悲廣場有藍天

圖文/釋德怡

齋堂前的廣場為「慈悲廣場」,於105年4月竣工,雖然是小小空間,隨著時間、天氣的行蘊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早晨天空微亮,上人開示的法宣流四周,晨曦升起照亮,樹木以挺直的姿態矗立其間,顯得朝氣蓬勃,金黃色陽光從天灑下,景象就如西方極樂世界。


中午時分,日正當中,太陽灑下熱情豪光,整個廣場讓人感到有活力與生氣;而當太陽西下,黑紗籠罩夜空,繁星點點,蟲鳴蛙叫,聲音此起彼落,專心諦聽,皆可以細數出來。此番境界靜寂清澄,似與你對話。
在一座座建築矗立的其中,有這一片綠地,讓我們的心境獲得寧靜與舒服,也讓我們賞心悅目;齋堂前的階梯,更是慈濟法親家人們拍團體照的好所在。
在精舍有限的空間,它可發揮了很大的良能!比如,慈濟人營隊身心寬暢時或用餐時、慈濟人除夕的年夜飯,近住女圓頂前一晚,陪同親人在此與常住師父的溫馨座談--兩年來到精舍修行的心得,與對於未來道心堅固守護如來家業;皆在這裡得以圓滿!


當初原本的規劃是要將此空間納做齋堂使用,經高明善師兄的建議,上人睿智,決定保留此空間,並慈示:此空間種草皮,讓人可以脫鞋走入,草皮讓人踩踏可以長得壯;此外,人多時,亦可擺桌用餐。
草皮可讓人踏青,因緣很好,剛好有一位師兄專門做塑膠棧板,就製作了六公分的條狀塑膠棧板,條與條之間的空隙填入沃土,再種上草皮,慢工出細活,終於完成草皮種植。既要擺桌用餐,擋雨、遮陽設備不能少,但,又要廣場上每一株花草樹木活得壯壯,當然少不了陽光、露水,如此兩難的局面,梁昌枝師兄靈機一動,搭起一個固定架,需要擋雨時,就用手動拉起塑膠薄膜,需要遮陽防曬時,再加黑網。如此多功能空間,也讓一群默默付出的英雄,看天演出絕活。


當初載來準備種植在慈悲廣場的所有的花草盆栽,都用紅色塑膠袋裝,常住師父及志工還把這些帶著泥土的紅色塑膠袋拿到北埔五號圳清洗,當時小陳還特地去錄影,感覺就好像是昨天的事;而洗乾淨晾在慈誠頂樓的一片紅海,景象還歷歷在目。
如今大家每日看到這莊嚴美妙的廣場,是當時上人慈允,才有這個空間,開始規劃執行,是人與人之間努力付出、時間的行蘊所成就。就如上人所說,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能成就一切。慈悲廣場,是最佳代表!這讓我體會到:一個決定、種下一顆種子,按部就班的付出經時間累積就有豐碩的果實呈現。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人間事求不可得,不過總是要做到人圓滿,事圓滿,道理才能夠圓滿。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叫做「四攝法」。
布施,不一定是他缺錢,我給他錢;他缺米,我布施米,不只是這樣。「他怎麼了,好像很擔心的樣子?」或是「看他的表情好像有困難?」我們接近他,就是身的布施。我們慰問他:「怎麼了?有什麼困難、煩惱嗎?」等等,用語言溫柔愛語,也是一種語言的布施。又如他在搬東西,好像很重的樣子,「一個人拿很重,我幫你出個力,一起扛一下」,減輕他的負擔,叫做「利行」。只要願意幫助人,全都是利行,也是布施。
同事與同事之間,要互相疼惜、感恩、尊重。很多人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道場,人人都是我們修行的法;所以要多親近人、多幫助人,說話要小心,事事替人設想,付出無所求。像這樣,都叫做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在日常生活中,豈有什麼困難呢?其實一點困難都沒有,這本來就是生活的規則、做人的道理。修行,只是合規則,合做人的道理而已!

 

【靜思在人間】山苦瓜的滋味

撰文:陳怡霖(桃園)攝影:徐政裕

一早逛市場,看到一袋山苦瓜及一袋青苦瓜,前陣子因為常吃青苦瓜,膩了它厚實的口感,故改挑了山苦瓜。
山苦瓜外型像極了翠玉模型。尖刺的顆粒用小刷子清洗時,總是怕把它的青翠給洗去。斷其頭尾,再將它切開,偶爾會有讓人驚豔的「紅配綠」(籽為鮮紅色)。在烹調前,給廚房帶來一抹色彩。雖然傳統的烹調方式會使它變了色調,但這一瞬間總是讓人感到愉悅。
未料今天切開來,僅是單純的黃籽,搭配著青翠的外皮,不似紅色般賞心悅目,卻也讓人感嘆造物者的神來一筆。
對半切開後,再斜片片開;加入黑豆豉、醬油及少許糖,燒煮入味,最後再加些許醬油膏提味,便能成為一道超級下飯的家常料理。曾有過經驗,當天煮的尚未入味,因此口感有些生澀,要待第二天加熱過後,才算真正好吃。


黑豆豉山苦瓜嘗起來脆口,搭配豆豉的香氣,入口咀嚼帶點苦味,最後些微地回甘。不知是否跟年歲有關,就是喜歡這種帶點苦味,又能回甘的蔬菜,例如:芥菜、芥藍或是青椒。
還記得年輕時,對於茄子、苦瓜、芥菜、芥藍或青椒,總是百般嫌棄,一口都不願嘗試。但伴隨著年齡增長,才發現,孩子的口味與我們截然不同,造成餐桌上涇渭分明,屬於我們的菜色,孩子是一動也不動,還得另外煮些她願意吃的菜。現在孩子離家在外,餐桌上便時常出現了這些「老人菜」,倒也讓我在備餐時快意不少。
歲月不只發生在心理,生理上的轉變尤為明顯,只是它在漸漸中進行,驀然回首才發覺,咦!我的口味怎麼變了?從前愛吃的現在怎麼不愛了?原來是因為上了年紀,竟也愛上了這樣的滋味。
此番像極了人生,初生之犢不畏虎,愛恨分明。有了年紀後,人就會變得溫潤,不再橫衝直撞,吃得也樸實些,您是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