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中西合療 榮獲國家品質標章SNQ
打破「中醫治慢、西醫治快」思維,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與中醫部副院長何宗融帶領中西醫合療團隊,創立住院醫師中西醫共訓制度,2019年成立「急診中西醫整合醫療專區」,而「急診看中醫-中西醫合療新契機」也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頒發第二十四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花蓮慈院中醫部醫師團隊陣容具有醫學碩、博士及教授級醫師,兼備臨床與研究工作。何宗融副院長表示,歷史證明古代的中醫就可以處理急重症。花蓮慈院團隊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期間在急診就診之腸阻塞病人資料,分析比對純西醫治療組及西醫治療加上中醫針灸治療,兩組病人的急診留院時間及疼痛指數,發現與純西醫治療組別相比,西醫治療加上中醫治療組別在急診留治時間減少了10.8小時,顯示中醫針灸治療對於急診腸阻塞患者,能夠有效且快速的緩解症狀及不適感。
花蓮慈院急診部主任陳坤詮表示,臨床上曾看過何宗融副院長透過針灸等方式,為心臟衰竭氣喘的病人進行治療,跟以往可能選擇使用強心針藥物的做法不同,但是都能讓病人的症狀得到緩解。急診部主治醫師賴佩芳表示,過去常見到很多拉傷、扭傷的急診病人,都會因西醫疼痛緩解的方式,需要等待藥效發作而表示要忍受疼痛很久,但中醫能利用針灸、推拿等物理療法迅速緩解症狀,很快解決疼痛;甚至腸胃炎也能透過針灸方式舒緩症狀,減少急診滯留時間,提高病人滿意度。
林欣榮院長表示,中西醫合療是團隊醫療,花蓮慈院每月都安排中醫部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值班,同時讓中醫師至急診單位接受訓練,強化中醫師對於急診的認識,成為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特色之一。
「間質性膀胱炎」創新治療與研究領先國際
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種慢性發炎症狀,可能會導致頻尿、急尿、夜尿、膀胱漲尿時,下腹部會有疼痛或壓迫感,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的影響。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發現創新的致病機轉,更研發出有效的治療方式,以「拔痛予樂-領導國際間質性膀胱炎之全方位創新治療與研究」,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頒發第二十四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而花蓮慈院的研究治療成果,也獲得美國及歐洲泌尿科醫學會的引用,對於間質性膀胱炎之治療指引,將肉毒桿菌素注射列為標準治療選項之一。
花蓮慈院泌尿部在主任郭漢崇的帶領下,三十多年來為無數病人解決泌尿問題,透過精確的錄影尿動力學以及病理組織學詳細檢查,持續精進治療方法,更發現「間質性膀胱炎」正是影響許多病人生活品質的最大原因之一。
郭漢崇主任表示,要特別感謝已故的臨床病理部主任許永祥醫師,當初合作解剖發現間質性膀胱癌的病理切片,出現特殊淋巴細胞集結的慢性發炎,後續再針對間質性膀胱炎病理進行生理學研究,包括蛋白質分析、神經學研究。郭漢崇主任說,許永祥主任的經驗,帶給這些病人的治療契機,在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後,很多病人症狀都得到明顯的改善,這改變過去對間質性膀胱炎的觀念與治療方向,並得到國際上肯定。
這次獲得SNQ認證的另一項創新是「開發多種間質性膀胱炎創新治療」。花蓮慈院泌尿部內視鏡泌尿科主任張嘉峰表示,應用包括使用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素的治療方式,病患整體治療滿意度超過六成,現在團隊再更進一步,使用微脂體包裹肉毒桿菌素,積極精進治療方式,期望能幫助更多需要的人。目前病患累積已超過500人次,研究成果發表累積超過30篇國際期刊論文,為世界第一。過去三年內,花蓮慈院間質性膀胱炎各式手術超過六百次,為全臺診斷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經驗最多的醫學中心。
地形有距、醫病共聚、罕病無懼
罕病五全照護獲認證
對於疾病盛行率低於萬分之一,甚至更少的罕見疾病患者,花蓮慈濟醫院遺傳諮詢中心推出「地形有距、醫病共聚、罕病無懼」計畫,罕病暨遺傳疾病個案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方式的五全照顧模式,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頒發第二十四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遺傳諮詢中心主任朱紹盈表示,照顧好病人是醫師的天職,包括病人的疾病症狀、心理調適、及其家人與社區的陪伴,都是缺一不可,以病人為中心,善用各種社會資源,才能真正幫助罕病家庭。
花蓮慈院遺傳諮詢中心為全臺第一個罕見疾病跨專業、跨機構的遺傳諮詢中心,也是花東地區唯一可接受遺傳疾病與罕見疾病診斷照顧與遺傳諮詢,並接受轉診病患的醫療院所。跨專業團隊裡包括遺傳科醫師、社工師、護理師、藥師、心理師、營養師、復健治療師、遺傳諮詢師、與罕見疾病關懷志工。朱紹盈主任表示,對於罕病個案來說,每個個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應不同個案需求;建立從政府端、學校、機構、社會、遺傳服務雙向轉介網絡;還有首創的「罕見/遺傳疾病關懷志工系統」;以及智能科技遠距照護;對於往生個案也有持續的家屬關懷。
花蓮慈院遺傳諮詢中心,也是國內第一個以健康照護矩陣(Health Matrix)表導入跨專業團隊照護模式(interprofessional patient care , IPPC)運用於罕見疾病個案照護上,有系統的提升個案照護品質。
朱紹盈主任分享,住在玉里的安安是台灣罕見疾病楓糖尿症(MSUD)患者之一,發生率僅有幾十萬分之一,當初是因為肺炎就診,護理師聞到楓糖漿味道,才警覺取樣送檢確診,因體內三種胺基酸無法正常代謝,必須喝特殊配方奶粉,也需要營養師調整特殊奶粉比例,更要物理治療師到宅復健,後來還請慈濟基金會支援社工師與罕見疾病關懷志工長期關懷。
為了陪伴安安平安成長,朱紹盈主任二年前開始進行遠距會診。朱紹盈主任特別感恩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任鄭弋醫師的協助,還有花蓮慈院副院長陳星助的支持,現在遺傳諮詢中心團隊可以同時照顧台東、玉里的病人,包括安安的家人都是長期關懷對象,長達20年的遠距離照護,充分發揮慈濟拉長情、擴大愛精神。
創設個管師 跨單位追蹤慢性病患
花蓮慈濟醫院創設住院個案管理師(簡稱個管師)照顧模式,從住院開始即依據病人需求提供個別性照護,出院後於門診持續管理性照顧,並且應用在包含糖尿病在內的長期慢性病人,不但改善病人回診的就醫流程,還提供具有區域特色的「原住民語影音媒體」及多元衛教宣導,同時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頒發第二十四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臺灣糖尿病年鑑」,糖尿病盛行率已經超過11%,患者人數超過230萬人。有鑑於糖尿病為複雜慢性病,需要專業團隊照顧,花蓮慈院於 1996 年結合玉里慈院,關山慈院團隊,並和政府單位及周遭醫療機構合作,成立糖尿病人保健推廣中心,設置糖尿病個案管理師,提供糖尿病住院與門診患者全方位醫療服務。
花蓮慈院護理部主任鍾惠君以第一型糖尿病的小朋友為例,個管師長期陪伴成長,期間安排跨領域團隊整合照護,成員包含新陳代謝科、心臟內科、腎臟內科、神經科、眼科、整形外科、小兒科團隊,還有護理師、營養師、臨床藥師、社工師…等,有需要時也會依照病人需求,邀請校護、家長共同照護。
花蓮慈院護理部副主任葉秀真表示,主要要感謝個管師發揮專業角色功能,有效提升高風險糖尿病人照顧品質,病人出院3-4個月後,追蹤糖化血色素,可下降超過2%,展現出顯著成效;其他還包括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病人比例也優於其他醫院。在個管師在內的團隊努力下,花蓮慈院全院糖尿病病人加入糖尿病共照網的比例優於全台,至 2020年已超過92%。
彙整醫師臨床需求 打造智慧巡房APP
花蓮慈院副院長暨人工智慧醫療創新發展中心主任吳彬安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無線網路、手機、平板電腦的效能與解析度都有一定的水準,所以,在AI中心與醫療科、廠商等多方合作下,整合了醫院兩大核心系統,「醫療資訊系統(HIS)」和「醫療影像擷取與傳輸系統(PACS)」,打造出「智慧式全方位行動巡房APP」,讓醫師可以直接在行動裝置上查看病歷資料、護理紀錄、用藥紀錄、手術紀錄、檢查檢驗報告等各項數據,建置一個真正符合臨床需求的行動平台,讓醫師巡房可用行動裝置跟病人互動解釋病情,而且使用隨身行動裝置,還可以避免使用公共電腦時,可能產生的交叉感染風險。
以醫療影像檢查為例,智慧巡房APP整合醫院醫療影像擷取與傳輸系統(PACS),透過DICOM影像格式,提供手機版MobiPACS調閱CT、X光片、MRI、超音波等醫學原始影像功能,操作直覺簡單快速,比桌上型電腦速度還快,AI中心專員王志傑表示,臨床醫師用過就回不去了。
查詢病歷是行動巡房最基本需求,生理資訊異常主動推播才是重點,將醫師對病人的照護需求行動化,就能隨時隨地掌握病人病情變化。在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秋煌的積極參與後,智慧巡房APP彙整了醫師臨床需求,開發出當病人檢驗數值、生理狀況出現異常時,系統會主動推播到醫師手機的功能。目前花蓮慈院行動巡房APP,每天上線醫師三百多人,使用率高達九成。AI中心副主任陳靈均表示,得到各科醫師使用過後的反饋,智慧巡房APP還有用藥安全警示、COVID-19確診警示、…等各項提醒功能,讓APP不只是APP,而是醫療團隊最方便的平台,最細心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