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法緣深繫向菩提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我時常說,一個人的福,再大也大不了,多人的福會合起來,就是天下第一大福。大家會合起來走入苦難,了解他們最需要的。我們伸出雙手給予他們膚慰、愛,相信他這輩子都會記得你。這就是種子已經布在他的心地,就叫做因緣;你為他布下了種子,來生來世,一見面就會起歡喜心。
就如你們看到師父,從見面或者聽到,心就感動,就會有那樣的方向要跟著師父走,走出這條菩提大道,行菩薩道,這都是有因有緣。
各位菩薩,要修到人見都有因緣不簡單。幸好過去累生累世,我們都結了歡喜緣,所以互相度化。今生,我度你走入菩薩道,也許來生我也會跟著你們,這樣的因緣很不可思議。

為佛教為眾生,人間菩薩互相度

人間的濁氣很重,但要修菩薩道,非在人間不可,因為人間才能見苦;人間菩薩要濟度苦難人,還要給他智慧,就是度。你我之間互相相度,我是不是已經被度了呢?還沒有,我的師父教我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我為佛教的事情,完成了沒有?還沒有,因為五濁惡世,未度眾生偏多,我今生絕對度不了,很多苦難人我還沒有度到,所以我滿了這一生的因緣,立一個心願,快去要快回。
我自己發這樣的願,也期待你我有緣,師徒發相同的願,度盡(一切)眾生,所以我們的路還很長。苦難眾生需要你我,還要多結眾生緣,才能未來人人看到你我,總是自己發心,看到了都得法滿滿;所有我要說的話,你們都會通達,可以一聞即通。期待將來只要師父出一個聲音,你就心開意解,看到了師父,就與我同步同行菩薩道,這是我的心願。

同心度眾生,菩薩道行永無止

期待你我心願相同,將來人人看到你,也為你們所度。菩薩多了,就會同時度更多的眾生,要不然一個人要如何度?時間再長都度不了。所以你我同心,你與我同時來度,一世不夠,我們要生生世世,度你我未度的眾生。
人間人,好好修行,發心立願當人間菩薩,因為要了脫,非在菩薩道修不可。所以莫忘今天,今天的這一分緣要深。有的年紀大了,見面會說,師父,我太慢了。怎麼會太慢呢?只要有起步就不嫌遲;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總是要把握因緣。
(人間菩提20230703整理/編輯組)

【365天.天天靜思語】紅塵滾滾中的修行

在人心惡濁、紅塵滾滾之中,要好好修行確實有「困難」!但是,只要下決心去做,一定做得到。當然,其中必定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能克制許多人事煩惱;能以毅力智慧克制貪、瞋、癡的心結,就能到達聖賢的境地。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聖潔的智慧──樟樹
大智慧所居,著他翠竹黃花,頓明佛性;
小蓬萊在望,羨此洞天福地,好悟禪機。
(四川樂山市烏尤寺詩聯)
佛陀示現人間,是為了救度眾生,因此開示宇宙人生真理,引導眾生悟入佛之知見。學佛者應體悟佛陀慈懷,時時反觀自照,回歸「人之初、性本善」的清淨本性。若能心存仁念,啟發良知覺性,自然能散發聖潔的智慧、圓明的慈悲,不求聞達卻得眾人愛敬。
責照顧精舍庭園的師兄常說:「種要種好樹,才有意義!」樟樹是百年老樹樹種之一,可提煉樟腦,木質芳香,耐水防蟲。因為小蚊蟲怕聞它的味道,所以,精舍建築物四周種了不少棵樟樹,用來驅蟲防蚊 。
(整理、攝影/釋德懋)

【常住專欄】淺談《解惑》十書

分享.釋德淨|整理.編輯組

幾年編輯和整理《解惑》這十本書,有些小小的心得想與大家分享。
解惑》前面四本書的內容都與個人生命息息相關,收錄的都是會員、訪客和師兄師姊與上人的對答或請示。

《解惑──證嚴法師答客問》(一)至(四),內容與個人生命息息相關。(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一本談生老病死,內容還包含大體及器官捐贈,尤其一般人對於大體和器官捐贈的習俗觀念與心態上該如何應對?裡面上人都有說明。這本書主要的重點,就是佛門弟子都一定要知道生死法則,因為了解後,才知道如何把握短暫的人生提升自己的慧命。
二本提到了親子、家庭和人際關係。這本書有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常常把心放在自己這一邊,卻忘了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

花蓮慈濟大學大體模擬手術教學課程,學生上課前默禱,感恩老師的付出,讓醫學之路更踏實。(攝影許榮輝)

三本討論如何啟發智慧、平時如何修行,以及提高自我涵養。要提升智慧與修為,上人曾提到「修」行就是兩個人三把刀;也就是說,很多事情要在人跟人之間互相磨練、切磋與琢磨,才能達到人圓、事圓和理圓。

《解惑──證嚴法師答客問》(五)至(七),談天下間的人事物。(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四本是學佛篇。當我們面對障礙和境界時,難免會有些疑惑,尤其是關於民間習俗如拜拜、助念、法術或普度……這些到底是正信還是迷信?學佛的目的,是幫助我們發揮生命的良能,學習佛陀的智慧,並依照佛陀的教導在生活中力行。
五到第七本,則是談天下間的人事物。
五本談到天災人禍,如新冠疫情、地震、風災、水災等。書中提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面對驚世災難,一定要有警世的覺悟。由於四大不調、天災人禍不斷地重複,上人也為此給了解套的方式。

媒體不只「報真」,還要「導正」;顯揚人性之善,就是對社會最好的教育。(攝影蔡松谷)

六本收錄了各界與上人訪談的內容,其中包括達賴喇嘛、聖嚴法師,以及文化界、企業界、公益團體等人士。訪談內容主要圍繞在上人常提到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探討如何過好每一天。而這些團體與上人交流的重點,大多聚焦於「我們的世界如何能越來越好?」
七本談媒體的影響力。我們本身有大愛台,而各個海內外的記者、媒體,也來請示上人很多問題。上人非常在乎報真導正、止惡揚善,並認為媒體具有引導人心走向的力量。

《解惑──證嚴法師答客問》(八)至(十),談慈濟的定位、組織運作與上人修行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擷取自淨師父簡報)

此,當媒體界人士與上人座談時,上人一定會對他們說,不管做任何採訪或工作,一定要先感動自己,才有辦法感動別人,否則報導的內容難免有待商榷。尤其上人時常對大愛台的同仁說:「我們一定要『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這是一個現代媒體人應該扮演的角色。」
八到第十本,提到了慈濟的定位及組織運作,包括慈濟人、慈濟事,還有一篇是上人談自己修行的心路歷程,這也是大家好奇會問的。
八本提到「立體琉璃同心圓」,從合心的精舍、清修士到志工菩薩,每個人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醫院、靜思堂和聯絡處,它們在社區所擔任的功能。上人提到,「靜思」是內修的心法,旨在引導人人往內觀照;而「慈濟」則是外行的行動方式。人群就是慈濟的道場,所以入群處眾,一定不能忘了「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

慈濟人的形象「千萬人如一人」,賑災時,人們只要看到「藍天白雲」,雖然不知道你的名字或身分,但會知道你是慈濟人。(攝影陳嘉玲)

九本談及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其核心理念是「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在四法四門四合一的組織運作中,委員慈誠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此書收錄了上人的開示與回答,解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為佛教、為眾生而力行。
十本則介紹慈濟大藏經。之中收錄了上人與弟子間的情誼,提到慈濟人的形象「千萬人如一人」,比如出去賑災時,人們只要看到「藍天白雲」,雖然不知道你的名字或身分,但會知道你是慈濟人。

上人對於人心的說法始終不間斷,尤其強調心念的力量與法輪運轉的重要性。(攝影鄭素月)

書中,有許多上人的教示、叮嚀,並指導如何面對外界的誤解與毀謗。上人希望每位靜思弟子都是無處不在的傳道菩薩,大家共同守護慧命,建構千手千眼的菩薩網,達到救苦救難的功能。
時出版《解惑》十書的用意,是希望協助大家解除心中的疑惑。從1980年起,將上人與會眾、委員的開示問答進行整理,讓後面進來的人能夠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也希望這套書可以解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在慈濟路上,過去的人怎麼做?他們有什麼疑問?如何解決?在學佛的路上,如何找到自己修行的方向跟目標?作為一個菩薩行者,如何幫助眾生去找到自己的定位?
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類似的情節不斷重演──不同的人反覆提問相同的問題,而相似的災難也屢次發生。這讓人不禁反思:「真的大家都懂了嗎?」「真的有覺醒現在這個世間是什麼樣子嗎?」上人對於人心的說法始終不間斷,尤其對於心念的力量與法輪的運轉,上人反覆強調「我們的心要顧好、我們要多用心啊!」這幾乎成為上人的口頭禪。
人的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首揭人心淨化,正凸顯了人心的重要性。對於佛法而言,世間的苦樂與物質,無不都是人心的造作。
(整理自20240826志工早會分享)

見苦知福 再造福緣
對應法脈:知福、惜福、再造福
開示因緣:中國大陸廣西、廣東水災嚴重,慈濟發放三個月大米救濟,援建三座慈濟村。
慈濟人每次參與國際賑災,接觸到那些貧困、苦難的眾生,都會生起悲憫同情之心,每一個人回來後,都會問:「師父,世間為什麼會那麼苦?他們的業為什麼那麼重?」如果想到別人的業為何那麼重,就應趕快回過頭看看自己的福為何這麼大!
每次慈濟人賑災回來後,一定都趕快把握自己的大福,再造福緣;而且每一個人都會很知足。雖然是拿物資去救濟別人,其實是藉由他們的苦難,來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因此三、四個月的時間內,慈濟人一團接著一團地出去,讓大家有機會去感受,這也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環境中體會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如能了然於心,就會變成道理,因此學佛要放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