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天天在這裡,都會感覺到了菩薩從天而降,或是從地湧出,時常都說「靈山法會」,靈山法會天天在。
我要感恩菲律賓的起頭(林)小正,還有(李)偉嵩、(蔡)萬擂,以及更早期的(薛)秀容、(陳)冰如。記得那個時候,這裡還是一個空地,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你們都會回來,回來了,總是特別會包春捲,所以說來那一種記憶,記憶永遠都在。
總是,這叫做情,菩薩情,拉長情、擴大愛,所以你們把這個愛,也擴到離島去了(義診)。那時候,義診還沒有結束,呂秀泉醫師一定會電話回來。有一回,在講電話的時候,呂醫師跪著,那個時候我真的是很感動,我感覺這就是好弟子,很貼心,那樣尊敬的心。大醫王在這樣的病苦道場,放下身段,用愛付出,是這麼崇高,很令人感動。
所以菩薩們,我們總是有緣,你我都是第一代,也期待慈濟的慧命,同樣都會延續;我也期待,慈濟的第一代也都要延伸,延伸給第二代、第三代。
看到了(志工洪金礦與太太莊真真帶小女兒一起做志工)這樣的孩子,三歲的小志工,很伶俐,知道這都是去又來的菩薩。他們已來了,我有朝一日去了,等待我再回來,他們已經長大,在慈濟菩薩道等待我再來。大家都發心立願,生生世世,再來時,這一群小小菩薩,那個時候他們已經是大菩薩了,換我們來(當)小菩薩。
這總是人間循環,期待一代度一代,未來的越「一生無量」,從一片大片的山,一粒種子播下去,這一顆種子長大了,成大樹了,總是大自然法則都是行蘊,這一個「蘊」字就是極微細,它就蘊行著它的生機。
就如我們每天在老,自己不覺得。我們要好好把握生命,讓我們生命的行蘊,分秒都是寶。盤點生命的價值,一般的生活沒有什麼,出生了,總是這樣孩提時代、年輕時代,就進入老年的時代,人人都這樣。可是要記得,我們不一樣,因為我們這一群都是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只要人間得離苦;人人盡此一報身,因為這輩子既然有緣,我們這一生總是發心立願菩薩道,菩薩道就是你們現在在做的,這都是菩薩道。
(人間菩提20230624整理/編輯組)
【365天.天天靜思語】致力該做的事
真正堅強的人,不應受到別人無理的批評、毀謗、謾罵,就放棄自己應該做的事,只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無須做任何辯白,但求將全部的時間、精力與智慧,用在該做的事上。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靜思精舍的菜圃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觀,種植蔬菜的種類也隨著季節更迭。精舍菜圃施肥的肥料均是自己做的有機肥,非常營養,常聽園頭師父講:「肥料一下,菜園裡的菜全部『貢貢大』(台語),意思是快速成長、茂盛。這一片菜園由棠師父照顧。這一天好多白鷺鷥降臨,白色身影映襯著落羽松及油甘樹的翠綠,尤其群飛時,好壯觀。
(整理、攝影/釋德懋)
【法在日常】回首「慈濟世界」溫馨小故事(二)
文.釋德澡
老大師姊的無憂
老大師姊陳美珠擁有八百多位會員,因此經常記不得每個人的面孔,甚至有人因而誤會她勢利眼。「我是某某某,妳怎麼忘記了?」這樣的話語不斷出現。
「碰到人時,我就先笑。」她想出了一個有智慧的辦法,並建議大家:「遇到我的時候,你們先介紹自己,我就叫得出名字了。」
有一次,連她的先生也開她玩笑:「師姊啊!妳會不會見到我,還問這位先生是誰啊!」
無憂無慮、輕安自在的人生真好。
要跟,就要跟好
有人說:「感恩師父讓我們有機會做慈濟。」
上人回應:「感恩你們,辛苦了!」
「真累,但綴甲(台語;跟到)真歡喜。」
「我要去地獄,你們也跟著去嗎?」上人說:「要綴(跟),就要綴(跟)好。毋通(台語;不可以)說綴甲天堂就好,而到地獄門前,便說我在這裡等你。」
相信上人,緊緊跟隨就對了。
省思小故事
一位媽媽非常虔誠,每天都在唸「阿彌陀佛」。
「媽媽!媽媽!」一天,兒子有要事找她。
「什麼事啦!」媽媽不耐煩地說:「我在唸經,吵什麼!」
「媽,我叫您,您嫌我吵。那您聲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會嫌您吵嗎?」兒子的話一針見血。
念佛,不只是口中念誦,行經學佛,唯心而已。
(完稿日 2008年2月14日)
【靜思在人間】農曆七月是什麼月?(下)
文.顏 莉
《噶瑪蘭志略》中的七月
明末清初,很多漢人開始移民臺灣,中元節的習俗就在此時傳入。清朝道光年間,柯培元所著《噶瑪蘭志略》記載,臺灣中元節在每年七月,有建醮與放水燈活動,為期一個月,與現今臺灣相同。
《舊法用心知》中的七月
二○一七年,靜思精舍釋德淨法師在著作《舊法用心知》述及,佛陀在世時,僧團自四月十五日開始「結夏安居」到七月十五日止。這段期間,僧眾靜心安住一處,到七月十五日各自分享三個月修行所得。佛陀聞之歡喜,盼人人了悟正法、增長智慧,故稱「佛歡喜日」。
而前述《佛說盂蘭盆經》中,目犍連聽從佛陀教導: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身心清淨、道慧增長,此時供養將得大功德。目犍連就在七月十五日,謙恭盛水一一請僧眾淨手,再端飯一一敬供;僧眾應供,虔心為其母祝福,終救拔其母脫離苦海,所以這一日,實亦為孝親之日。
《舊法用心知》書中還提及慈濟與七月相關史料:
1.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農曆七月十二日,花蓮慈濟醫院正式啟業,同時舉行慈濟紀念堂動土典禮,全然不受民間七月的習俗影響。
2.一九九○年八月,證嚴上人於新民商工演講,適逢農曆七月,遂以「七月原是吉祥月」為題,首次對社會大眾詳解,佛教教義遭訛傳後演變成的各種迷信。
3.一九九六年九月,上人在藥師法會開示:真正的普度,應是普遍度化眾生;殺生祭拜,是顛倒行徑,本欲造福,卻成造業。
4.二○一二年,慈濟基金會在七月吉祥祈福會中,以「正知見.耕福田;依佛法.報親恩」為題,在全臺舉辦三千多場愛灑人間活動;廣邀民眾參與首次舉辦的「靜思精舍《地藏經》連線共修」,將功德回向堂上長輩。八月,慈濟以「吉祥月、感恩月、孝親月、歡喜月」為主題,首次在臺北中正紀念堂舉辦祈福會。
本篇旨在溯源並了解農曆「七月」於歷史長河中的種種由來與演變,回歸正念。讀文至此,對於「農曆七月是什麼月?」您的答案是否也已了然於心?祈盼人人共同傳達正知正念,共創無懼無礙、美善祥和的「心」世界──在這「七月吉祥月」。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斷五住地煩惱
真正要斷煩惱,只斷四住地煩惱還不夠,必定要五住地的煩惱全都斷除。五住地煩惱就是無明,若將無明完全斷除,才能到達涅槃清淨無為的境界。斷四住地煩惱,只不過是斷分段生死而已,還有少分煩惱。修行是五住地煩惱都要斷,僅有一點愛沒斷也不行。佛說出家修行的沙門,必定要「斷欲去愛」、「識自心源」,也就是斷一切煩惱,才能認識真如佛性。
「悟無為法」,「悟」是覺、證的意思。「覺」是覺有情,「證」是身體力行。證初果、二果、三果全都是「證」;身體力行,入無為法的境界,叫做「悟」。若到這樣的程度,就一切無難事。
禪坐久了腳痛,會覺得修行辛苦,是因為還未證悟;心還被身繫著、綁著,心和身沒完全解脫。若能修到身輕心安的程度,就無掛礙了,這境界要自己去體會。用功第一要緊的方法就是「斷欲去愛」;欲愛若斷除,體會本來面目,證入無為的境界,就沒有修行辛苦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