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聚愛護法立磐石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北部的慈誠委員,一直無私地付出,也一直為臺北慈濟醫院奉獻愛的力量。醫院進行大掃除時,慈誠委員無點不在;從畫面中看到了,臺北慈院發亮閃光了,連每一間病房都是很亮、很乾淨。

愛的能量 無處不在

愛的能量無所不在。北慈這塊地,當初開始規畫時,那裡還有一個已好幾年沒有用的大空間。很感恩慈誠委員、會員們,一層一層地打掃、清理後才開始動工。
醫院建設期間,慈誠負責硬體,委員負責軟體,供應餐食、茶水。慈濟的建築,分分寸寸,總是很細膩。建築完成後,委員慈誠又開始集眾打掃、清理。

醫療體系負使命 疫情期間守護人群

我們的醫院就是這樣紮實,從一塊磚、一包水泥、一寸木料,都是慈濟人這樣集過來,建造了臺北慈院,守護在北區,也不知救了多少人。
尤其是近三年COVID-19的疫情,多虧了醫療系統的勇於承擔。可知道,醫護人員要接觸病人前,要一層層地將自己包得密不透風,那是多熱,你們知道嗎?
看到乾乾的衣服穿上去,脫下來的衣服都是水,都變色了;這樣一滴滴的水,是從醫護同仁身上流出來的汗水!
醫療體系要守護健康,也要守護生命,而只有充滿了愛的醫療體系,才能真正地守護社會人群。我們的醫療體系中,各個部門、任何一科都是這樣,少一個動作都不行,所以對醫院的每一位,都要很感恩。

慈濟醫療體系 守護患者的身心靈

我除了對全院同仁感恩,也感恩慈誠委員。當我有心想要蓋醫院時,大家幫我建設;有了醫院後,大家幫我守護。他們不只是守護硬體,也很了解師父的心,替師父去感恩每一位醫護同仁。
慈濟人走入醫院,是真正無私地奉獻。病人收進來了,他們去陪伴,跟病人、家屬談心,讓他們到了慈濟的醫院,身心靈都能夠得到醫療。
有做有得,且分分己獲。請大家一定要用感恩心,感恩過去付出無所求的投入,再將這樣的感恩心代代相傳。其實,不用求,因為「功德自得」,而要成就「德」,就要付出。大家再回憶過去看看,心裡是不是好甜?所以甘願、歡喜,這都是菩薩們愛的能量付出。
(人間菩提20230601整理/張麗雲)

【365天.天天靜思語】回歸自我,不再迷失

探討人生的意義,要先看得開、放得下,才能透視人生;就像照鏡子,拿太近反而看不清楚。而煩惱的人生,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既知迷失,就要趕快回歸自我──和鏡子保持距離,才能看清楚真相。
學習放得下,才能提得起,勿在煩惱上打轉,否則會越陷越深!
──摘錄自證嚴上人

落羽松步道(十三)
旁道──找回初發心,接引迷途者
佛陀晚年在靈鷲山說一乘大法──《法華經》,五千人因福薄慧淺,沒有聽聞大乘法的善根而退席……
而今,證嚴上人勉勵靜思弟子:「不要做迷途的貧窮子,要回歸莊嚴如來室。」學佛要積極,因為時間已來不及了,上人只能一直向前走,無法回頭看大家有沒有跟上?希望弟子們殷勤精進,慎勿放逸;不要自我迷失,迷途不知返,這樣就辜負了「覺父」──真如本性!
所以步道在此處留「旁道」,表示有人退失道心,半途離席;當他體會到苦海茫茫無邊,回頭是岸時,可以從「旁道」走回菩薩道。
「旁道」亦可接引各方人士進來修行、學習佛法。
(整理、攝影/釋德懋)

【法在日常】經行,心在當下
文.釋德澡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的周年慶;期間的朝山,是靜思精舍的大事。上人今年三月十九日與馬來西亞慈濟人座談,即表示:「從過年到現在,天天都有菩薩紛紛回來心靈故鄉,我很開心、很歡喜、很感恩。」

念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隊伍同步前進,同步轉彎,感受鳥語蟲鳴,和風徐徐,享受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攝影廖佳婷)

慈悲的上人記掛著資深慈濟人漸漸年邁,體力不如以往,又考量跪拜時的碰觸傳染。常住師父於是規畫一條沿著菜園的「經行」動線,讓無法跪拜的菩薩也能滿願。另外在朝山步道,也就是菩提大道,從九十六米處以經行替代朝山,到了四十七米處,才以三步一拜朝向小靜思,邁向自性靈山。
今年更將跪拜改成全程經行,大眾會感到失望嗎?承擔活動組的德渙師父說,有些人認為,經行少了跪拜的壓力,專注於觀照心念起伏;更有人體會,經行打破了儀式的障礙,融合了不同的種族、宗教,是為天下一家。

常住師父帶領朝山隊伍緩緩齊步經行,人人雙手合十,一步一虔誠,一步一祈願。(攝影徐政裕)

而引領大眾經行的師父們也覺得法喜充滿。德松師父表示,在朝山步道同一排的六個人是一體的,同步前進,同步轉彎至大殿前,與從前山門叉路口帶隊進入林蔭大道的師父們會合,兩隊很自然地匯成一直線,內心無比震撼。
精舍每月農曆初一與十五早課的繞佛繞法,以及每年浴佛大典的走位,是常住師父們隨時隨刻邁步整齊的資糧,一踏步自然劃一,不必刻意練習就能整齊如一。松師父分享一段上人的開示:「心佛一境。平常就是要訓練,人在哪裡,心在哪裡,佛就在哪裡。」經行的當下,心自然與佛合心,與師相契。

常住師父們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虔誠一念,堅定道心。(攝影徐政裕)

「經行的時候,觀想腳踏地的感覺,那是『觀身』;觀察周遭環境的變化、身體的感觸,那是『觀受』;觀察自己心念的起伏、有沒有執著,那是『觀心』。」負責經行動線規畫之一的德法師父,對經行有一番詮釋:「這也是一種修止觀的方式。」
「經行的方式,讓我少了負擔,多了歡喜。」來自新北市新店,八十七歲的環保志工簡月桃說:「出門和大家聊聊天、做做事,有事情好做,心就舒服了。我還能動,就要多動一動,等到不能動,想要做也沒辦法了。」

浩蕩長的隊伍,在心靈故鄉靜思精舍虔誠參與朝山活動,眾人步步踏實,堅定心念來朝山。(攝影詹進德)

「我們每年都有一次的朝山,但是回到心靈故鄉,那種感覺更不一樣。」慈濟加東分會鄭楊河執行長表示:「不論是跪拜或是經行,心都是一樣的。」
由於新冠疫情起伏,四年來,精舍的朝山活動總是斷斷續續或臨時喊停。今年朝山活動,於三月六日由宜蘭、新竹志工揭開序幕,卻又在四月三日花蓮震災後,因餘震頻繁而取消。雖然朝山型態和行程改變,但是人人初心不變;初心交會,道心更加堅固不退,跟隨上人同步淨化人心,祈願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靜思在人間】心裡的財富(一)媽媽的話
撰文/陳美羿(台北) 攝影/謝明晉

淡水河邊。
一杯咖啡、一碟蛋糕。八十多歲的銀髮長者,纖秀的手,輕輕地端起咖啡,輕輕地啜飲。端莊、優雅,甚至是「迷人」。
她是李節子,娓娓地訴說她的故事:
八十多年前的一個除夕,李家宅院一片哀悽。正值壯年的李樹木,撇下三歲的幼女李民子,和即將臨盆的妻子李周素瑞,撒手人寰。
隔天,正月初一。李樹木遺體還在家中停靈,妻子腹中的女嬰已經呱呱落地。父女緣慳一面,令人唏噓。
「那個女嬰就是我……」


李節子說:「雖然我和爸爸緣淺,但他愛我至深。爸爸的恩情,我無以為報。」
原來當時臺灣是日本殖民,而且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為了支援前線戰事,臺灣物資缺乏,所有民生用品均採取配給制度。雖然李樹木的祖父擔任「保正」,也無法取得多一點的食物。
「媽媽告訴我,爸爸罹患多年的心臟疾病,唯恐不久人世,他千方百計冒險在黑市購買嬰兒奶粉囤積。」李節子說:「那些奶粉剛剛夠我吃到周歲。」
那年十二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軍開始轟炸臺灣。李家避難到淡水山上,名為「外竿蓁林」的李家三合院。
李節子和長她三歲的姊姊,就在淡水山上,和年輕的寡母,以及祖父母、伯父母一家,在偌大的李氏家族呵護下成長。

* * *

李周素瑞是一個很嚴格的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規定要早起,打掃,幫忙做家事。
「吃飯、穿衣規矩很多。吃飯要坐端正,手要托住碗,拇指扣在上面;拿筷子也是拇指跟四隻手指各一邊,不能握拳。」李節子說:「飯要吃乾淨,如果剩飯粒,來世要當乞丐,沒得吃。」
「女孩子穿衣服要整齊、乾淨,不要像『焢鹹菜』,髒兮兮、油膩膩。」
「在廚房,煮飯、煮菜,抹布不離身。哪裡滴一滴油、一滴水,立刻擦掉,廚房就乾乾淨淨。」李節子學媽媽說:「不要煮一頓飯,廚房就『吼煞煞』(亂七八糟)。」
李家沒有廚餘,這是李節子從媽媽那裏學來,一脈相承的家風。現在連媳婦都會掌握菜量,萬一有剩菜也不可以倒掉,加把麵條就可以變成湯麵。

「媽媽說,別人有困難,沒得吃,如果我們有能力,就幫他的忙。」李節子接著說:「媽媽又強調,幫人家一點小忙,千萬不可以敲鑼又打鼓,唯恐人不知。讓他人知道,被幫的人會沒面子。」
*日前訪李節子師姊,她送我很多珍貴的「寶」。我不能獨佔,因此分享給大家。

翻轉生命 手心向下
對應法脈: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開示因緣:志工蔡林樟二十八歲那一年罹患舌癌,經化療後好轉;四十多歲又再復發,一連串開了七次刀。
蔡居士一度想要去自殺,在半路上碰到一位親戚,這一位親戚很有智慧地說:「已經碰到的事情,若不把心放開,整天這樣憂愁想死,哪怕觀世音菩薩要救你,也救不了。」好像在夢中突然間被叫醒了,他想:「既然已經碰到,受了那麼多苦都過來了,為什麼不珍惜生命呢?」所以他選擇重新站起來。
他在五十多歲的時候,接觸到慈濟,在慈濟裡得到了自信,而且得到了那一分為人付出的快樂。他領悟到世界上的人有三種:一種是需要人幫助的人,一種是自立自強的人,另外一種是手心向下去付出幫助人的人,也是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我們要如何運用生命?哪怕一時的苦難,靠人家幫助,也要自立自強站起來。若能用歡喜心去幫助別人,生命同樣可以用得很有價值。他現在已經活得這麼好,常常來慈濟現身說法,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