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尼泊爾是佛陀的故鄉,現在還有二十多位慈濟人在那裡輪流守護,要翻轉窮困。他們從入村開始,接著進入學校引導校長、幫老師們培訓,還組成了教聯會。老師的儀表整齊了,也可以教育孩子,孩子因此變得愛整齊了。
此外,還要教他們注意衛生,教他們洗手、端碗和使用湯匙的威儀。這些生活禮節,慈濟人一分一分的教導,孩子們喜歡學習,也整頓了自己的儀表。
慈濟人也走入村莊去接引家庭主婦,將她們聚集過來,為她們上課,教她們做種種手工及裁縫,讓她們有維生、謀生的技能,就可以增加收入。沒有去上課的孩子,慈濟人也去把他們找回學校。
他們在那裡一直規畫,該如何去做,人人心裡有準備,這是需要長時間的,所以一隊一隊去接力。我期待翻轉尼泊爾的貧窮,希望他們轉貧為富,雖然物質上無法富有,但至少是心靈的富有。看到慈濟人這樣做,我就有滿滿的希望。
推動教育與親子活動
在尼泊爾,慈濟人教育孩子要敬師,感恩老師的教育,所以教他們如何端茶、奉茶。他們也帶動老師,如何接受孩子的敬師禮。這不是那裡的老師請慈濟人來為他們上課,而是慈濟人自動要為他們上課,主動去跟校長分享我們如何推動教育。
除了教導孩子要報師恩,也要報父母恩,所以把父母邀請來學校,讓孩子為他們洗腳、奉茶。學校要辦運動會,慈濟人幫他們辦,也邀請家長來參加,成了親子運動會。慈濟人安排這些活動雖然很辛苦,但也其樂融融,很歡喜,這叫做法喜。
慈濟人在那裡帶動了當地志工,也請校長、老師來當志工。在印度菩提迦耶,還跟他們分享「竹筒歲月」的意義,讓家家都可以領竹筒回去。要發竹筒,就要有竹筒,所以慈濟人帶動他們去砍竹子、做竹筒,人人都忙得很快樂。
慈濟法在人間落實
佛陀來人間,要教化眾生,得要有方法。慈濟人回歸佛陀的故鄉,也要有種種的方法,看他們做得歡喜,我也很歡喜。最不捨的是,在那裡很熱,住的地方也很簡陋,不過想起來,我們是不請之師,也是自己樂於投入。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人到尼泊爾、印度,說的是慈濟法,而慈濟法是將佛陀的精神理念落實在人間,就是這樣做、這樣的愛,這樣的付出無所求。
(人間菩提20230616整理/魏玉縣)
【365天.天天靜思語】訓練善解
學佛要從人事中學起,與人相處若不訓練善解的功夫,做人就不會圓融。遇到不順的境界,要拿出善解的心,從善解中生出感恩心,才能擁有寬大的心量去包容一切人事。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森林中的流氓──鳥榕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近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儘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在自然界中,榕樹是纏勒植物,侵略性及排他性強烈。濃密的樹葉讓榕樹下成為陰暗的角落,同時落葉所含的白色乳汁,又具有殺菌作用,因此榕樹底下少有植物能夠生長。榕樹的種子由鳥雀帶到大樹上發芽長根,在最初的幾十年它表現的像一般的附生植物,非常安分守己,等到根系下垂伸入土中,得土壤中大量水分與養分的滋養,就一變為喧賓奪主的惡客,強悍的氣生根迅速將大樹包纏勒住,切斷大樹的運輸管道,將大樹纏到無法呼吸,最後終於慢慢衰老至死,而由纏勒植物佔據大樹原來的空間,這整個過程可能長達一百五十年。因此,榕樹又被稱為「森林中的流氓」。
靜思草原這一株鳥榕,是24年前小鳥銜來播種,它成長迅速,很快就佔去了這顆大石,根也無限制往外伸展,一副「唯我獨尊」樣,讓人不免為這顆包容力強的石頭,大抱不平。
(整理、攝影/釋德懋)
【常住專欄】修行的滋味
分享.釋德諦|整理.編輯組
我們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修行這條路上,唯有自己走過,堪忍一切諸難忍,才能如實面對自己的心地風光。
靜思精舍有一位和我年齡相仿,差不多同期出家的師父。這位師父的家境非常富裕,父母送他到日本知名大學學習音樂,學成歸國後成為一名鋼琴家教,假日時去聽聽音樂會,過著非常優雅的生活。
然而,他因為想追隨上人修行,決定回到靜思精舍。儘管有這樣的背景,他仍需和其他人一樣參與出坡,其中一項是倒垃圾。由於精舍各處的垃圾,會被集中放置在後山門的「小白屋」,每週二、四垃圾車來時,出坡的師父要負責將小白屋內的垃圾搬出來並投入垃圾車中。
這位師父於近住女時期首次參與這項工作時,感到非常驚恐,因為他的雙手平時用來彈鋼琴,現在卻要搬著又重又髒的垃圾,覺得自己全身都是細菌,於是請求出坡班長,讓他請假半小時去沐浴。班長聽後感到困惑,問他接下來的工作是什麼?他回答:「要去拔草啊!」班長便說:「拔草不是一樣會弄髒嗎?你為什麼要去沐浴?趕快去拔草。」
多年後,這位師父回想起當時,已能笑談此事。他現在對所有的執事都非常熟練,無論是倒垃圾、下田或其他工作,都能輕鬆應對。而他的這段歷程,讓我深受感動,因為我們同樣是在「克己」的過程中,他的堅持和修行之心更加令人敬佩。
我認為「克勤」,並不是做自己喜歡和熟練的工作,而是堅持學習和完成不喜歡且不熟悉的工作。
我的家境普通,父母親總是要求我專心讀書,因此家務都是由母親來承擔。
在精舍,經常需要做清掃工作,尤其是在夏天,我們要清理屋頂上的水塔;裡頭除了空氣稀薄外,還要下到裡面,將它清刷乾淨,全身弄得濕答答。冬天的歲末年終,更是每個地方都要大掃除──今天打掃大寮、明天打掃大寮三樓的志工寮房、後天掃淨房……心裡就覺得怎麼每天都在大掃除?對以前不習慣做家務的我來說是一大挑戰。
剛開始對打掃工作不熟悉,也覺得很辛苦,心裡常自問:「以前的人說,不愛讀書,現在才要做粗活。但是我有讀書,為什麼一樣要做?」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習慣並且能自然熟練地完成這些工作。回顧這段經歷,我深感慚愧,但也很感恩曾經走過的那一段路,才能夠發自內心,深刻體驗到「修行的滋味」。
最近在自我盤點時,我提醒自己:「不要太看重自己,也不要太看輕自己。」每件事都應以平常心、平等心去對待,藉事鍛練自己的心志。重要的是,我是否用修行的心去做每一件事,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也慢慢有所領悟。如果我們以修行的心去做每一件事,就能真正體會修行的滋味。
(整理自20240608志工早會分享)
【閱讀靜思】《四十二章經講述》導讀分享
圖文.靜思人文
《四十二章經》相傳為中國最早的漢譯佛經,其經文簡短,內容涵蓋佛法的精髓及基本教義。本書將上人二次講述《四十二章經》內容,依經文脈絡,重順文稿,編纂輯成,與一般佛學辭典或古德所論不同。
上人之講述,自有其靜思默慮的獨特體會,結合慈濟人、慈濟事,與經文相互印證,讓大眾在理解經文奧義的同時,也見證慈濟志業的發展軌跡。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自成深廣矣;有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後會得道也。」
人的過失,大部分是在環境中培養了習氣,不知道自己過去有造惡的習慣,所以在環境中,造了種種過失;若知道有過失,就要趕緊改。
──證嚴上人
此篇經文提到「改過」,上人不斷藉此提醒,犯錯是很常見的事,重要的是知錯之後,要能懺悔;並以生病感冒為例子,若是生病了,要馬上喝水、熱湯、薑汁,喝到把汗逼出,就能漸漸痊癒,減少痛苦。更語重心長地告誡,一切的大惡,都是從最輕微的一念心起,日常生活中就要反思,在業還未造成時,要好好守護本心,起居動作、語默動靜中皆要時刻注意,若能這樣,無形中造成的業也會消滅。
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這章是佛教導弟子,生命非常短,要警惕人命無常……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比生命更脆弱,要時時刻刻注意我們的命根。所說的注意,不是去執著,是要常常警惕生命無常,要好好把握時間、運用生命,做應做的事、行要行的道。
──證嚴上人
在這篇經文中,講述了「無常」的觀念,而上人也由此提醒大眾把握時間的重要性,既然人命只在呼吸間,又怎麼能夠讓心放逸呢?應該要把握分秒,好好行道,不可稍息,一點點的時間都要精進,不能懈怠,不能等到無常將到時才用功。
修行,要到哪裡修?只要心靜、行正,無不是修行的型態。學佛有很多難……佛陀說「人有二十難」,這也包括了行難、言難、心意難。
──證嚴上人
《四十二章經》中〈舉難勸修〉,列舉了二十項修行的考驗,稱為「人有二十難」,勸勉眾生反觀自性,克服障礙,珍惜學佛的因緣。本書也將上人講述之〈人有二十難〉附於《四十二章經》後,俾使大眾了解人生處處都是難。每個人都隨著社會滾滾欲念亂了心、迷了性、做錯事;若無法忍住人生的欲,就容易毀己滅人。
上人曾言:「《四十二章經》是學佛的基礎,是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中,教法最精要的片段。」想看更多上人對《四十二章經》的講述,以及面對〈人有二十難〉的相關教示,請翻開《四十二章經講述》細細品味,相信能夠從中得到體會,並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
實體書籍請購請至靜思網路書軒:
https://store.jingsi.com/products/d626594e-b821-48ee-bda4-3ad82f0a26e9
電子書請至HYREAD電子書店:
https://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385200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學佛如初
有很多佛教徒開始信佛的時候,不論拜佛、打坐、研究,都非常用功,三藏十二部經,每一句都很明瞭。但是用功一段時間以後,很快就放棄了。
有一句話說:「第一年學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學佛,佛在半天;第三年學佛,佛已不見。」意思是第一年學佛很熱心,心中時時刻刻都有一個「佛」字,記得要趕緊念佛、拜佛、追究佛教的真理。但是日積月累,發心容易恆心難,日過月過,心就慢慢鬆懈。到第二年,慢慢地疏遠,自己的心跟佛心就離很遠了。到第三年,已經把佛忘記了。
還有一句話說:「學佛如初,成佛有餘。」學佛,若能時時抱持著初發心,成佛足足有餘。心若要時時與佛心貼近,就要持戒。佛教徒應該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