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長時聚善法恆持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我們生活在人間,行在菩薩道上,若想擁有真善美的人生就要懂得真誠地打開自己的心,與別人合心,讓這個真善美的世界有他、有你、有我,如此一來才能眾志合成,自己的心靈世界才會開闊。

真心誠意步步踏實,善念共聚濟貧教富

一生的時間能有多長?最重要的是回到眼前,活在此時此刻的每一天、每一秒鐘,看看自己踏出的每一步是否用心?我們不要空過時間,哪怕平常走路也要步步踏實,每走一步都要用心在腳下,照顧好自己的心。不僅好好走出自己的足跡,也要與人合和互協,凡事和和氣氣。
聽到馬來西亞的志工回來分享到尼泊爾翻轉貧窮的故事。他們在當地透過教育的耕耘,協助貧民轉貧為富,也讓他們由心轉境,使得心靈變得富有。
我們常說「以心轉境」,雖然外在環境不是一時得以轉變的,可是我們的志工凝聚共同的善念,甚至結合在地的力量,大家一起用愛心來投入,讓人人了解在人間也能行菩薩道。
只要人人發自內心的真誠,步步踏實去做,就能點滴累積道業,一如這五十多年來我們所共同成就的。

善款徵信項目清楚,擴大愛心助人脫貧

過去,我們人不多,但是想要幫助的貧困者很多。因此在開始做慈善的那一段時間很忙碌。幾十年來,慈濟從五毛錢做起,志工本身這麼做,而且也開始菩薩招生,慈濟就是五毛錢點點滴滴的護持做起來的。
慈濟從一開始做慈善,每一筆善款都做徵信刊登在《慈濟》月刊。直到現在也是一樣,因為科技發達,每個人使用自己的手機點進去,捐款金額不但條列清楚,這些善款運用在哪個項目,無論是用在慈善或是醫療建設也都寫得很清楚。
貧與病就像孿生子,做慈善救濟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大多數個案是因病而貧,於是我又趕緊募款建醫院,讓因病而貧的患者也能獲得妥善的治療。只要身體能恢復健康,個案就能出去工作,如此一來也不需要一直依靠他人的救濟。
扶助個案脫貧,是我們做慈善工作的目的。即使時代不同了,我們的方向依然不變;而隨著志工人力的增加,我們還要不斷地擴大助人的網絡,讓更多受苦的人得到救助。
希望大家把握因緣去做,無論身在哪一個國家或是社區裡,只要有心,就能就地取材、就地造福。
(人間菩提20230121整理/明學)

北區慈濟人醫會新北市平溪區義診暨往診,醫護人員仔細聆聽長者傾訴她的病痛。(攝影林靜芳)

【靜思在人間】修煉幸福

撰文/林純霞(花蓮)

曾經閱讀過一篇報導,講述臺灣科技大學徵才博覽會上,出現了一個令人驚詫的職場新名詞,稱之為「快樂長」。
「快樂」,英文字彙是happiness,也譯成「幸福」。在靜思精舍一隅,慈濟人文志業王端正執行長談及「幸福感」;有感於慈濟人真的很幸福,在證嚴上人的殷殷教誨、循循善誘下,讓多少人的心解開枷鎖、拋棄煩惱、放下苦痛,找到生命價值,尋獲「幸福」人生。

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負面情緒放大,反而忽略了身邊那些讓人感到幸福與快樂的微小細節。(攝影蕭嘉明)

「幸福」,反應現代人的心理需求及社會的需要。美國哈佛大學塔爾班夏哈教授(Tal Ben–Shahar),於2002年在哈佛大學開了一堂名為「快樂學」的課程,大受學生們的喜愛,成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快樂學」在學術殿堂被重視,職場上「快樂長」的職務需求,也是企業主重視員工身心健康,營造快樂職場環境的起手式。
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心理學的探討,以負面行為為主流。塔爾班夏哈教授在課堂中提及,1967至2000年以來,在心理學探討情緒與行為中,消極性情緒行為與積極性情緒行為的研究量比為二十一比一,這個占比實在太可怕;由此可以看出,我們長期忽略了積極性情緒行為的強化作用,以及正向心理學的重要性。

幸福比快樂的層次來得更深邃!幸福感是長期正面的心理體驗;是一種境界,是平凡中帶著快樂,所以常保持快樂,就能增進幸福感。(攝影陳慶雄)

「在職場上很難談得上快樂!」這是大多數職場人的反映;而在日常生活的媽媽經裡,最常聽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夠煩了!」事實上,幸福與快樂就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負面情緒放大,反而忽略了身邊那些讓人感到幸福與快樂的微小細節。
在《這一生的幸福計劃》書裡,作者Sonja Lyubomirsky指出,一個人快不快樂,50%由基因決定,10%因境遇而起,還有40%可以透過行為和想法,增進我們的快樂。書裡更提出,快樂可以被管理,所以即使有憂鬱基因,仍有40%的自主權讓自己快樂起來。
幸福比快樂的層次來得更深邃!快樂是一種良好的情緒感受,而幸福感是長期正面的心理體驗;快樂是一種狀態,幸福卻是一種境界,幸福是平凡中帶著快樂,所以常保持快樂,就能增進幸福感。
找幸福,有秘訣!

莫拉克颱風林邊鄉嚴重淹水,慈濟志工在軍方裝甲車幫忙運輸下,深入災區分送便當、飲水。(20090810攝影蕭耀華)

「您感到幸福嗎?」問會眾。
「很煩,經常遇到人我是非,哪有幸福感!」
「想想看,您看到許多的苦難,有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嗎?生氣時,有想到這是『短暫的發瘋』而消除怒氣嗎?」聽到這些熟悉的語詞,會眾的表情有了變化,「有因為看見災難,而啟了助人的行動嗎?」
「原來,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我已經提升了很多正向的心態,我是『幸福』的啦!」會眾想了想,高興的說。
證嚴上人教導我們許多幸福的心法,諸如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少比較、不計較;助人不必等有錢;原諒別人、善待自己。如果經常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感到不快樂或缺乏幸福感,那麼就來進行一場––快樂與幸福的自我學習與修煉吧!

 

【最長情的陪伴】靜待花開

撰文/王利君(鄭州)攝影/陳坤安(嘉義)

兒子班上的兩位同學發生了矛盾,其中的女同學直接把男同學打哭了。這時,有同學衝著那位女同學喊:某某某,妳怎麼不拿著水杯砸啊?
兒子目睹了這一切,和另外一名同學跑到教師辦公室,報告老師。誰知道女同學更生氣了,說兒子多管閒事,還把兒子吵了一頓。兒子站在一旁,淚珠在眼睛裡打轉,沉默了片刻,接著一番話就把那位女同學駁得啞口無言。
放學了,兒子可能還覺得和女同學之間不愉快,就告訴老師,如果心裡不舒服能否和老師講?老師說當然可以。老師又把這幾位同學叫到辦公室單獨談話,批評了女同學,肯定了兒子。


晚上回到家,兒子告訴我學校發生的事情,我說你多管閒事。兒子卻說,作為旁觀者,也是有責任的,如果同學被水杯砸傷,就可能危害到兩個家庭,也會連累老師;接著又給我擺事實講道理,證明他不是多管閒事。我聽完很欣慰,孩子具有正義感還有愛心,這是無價的。
透過這件事,我和他分析了,人的心理與行為如何導致這件事的發生。我引用柴契爾夫人的話:「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語言;你要小心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行動;你要小心你的行動,因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而你的習慣則會成為你的命運!」
兒子又說,那位女同學和別的同學經常鬧矛盾,如果遇到學習不如她的人,她說話會很尖酸刻薄。我立刻想到了平等心、謙下心,於是和他分享過去我們一起看的《人間菩提》──有一位進過五次監獄的人,在慈濟人的關懷下,最終變成了環保志工。我問孩子,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看到這樣五進五出的人,是不是都會遠離他,還會給他貼上「壞人」的標籤?孩子點點頭。
「但是誰接納了他,誰包容了他?是慈濟。」我再問兒子,「你六歲回精舍的時候,有一位師父為了方便和你講話,是不是跪在地板上?師父沒有因為你是小孩兒,就說:『嘿,小朋友……』這就是平等心、謙下心。」兒子瞬間就明白了。
教育孩子,就像一位農夫,靜等花開,還要自己不斷精進學習;上人常說遇事會理,藉事喻理,把法應用生活中。
大陸弟子不能常常回精舍,雖然隔著山隔著海隔千里,但是心裡時時揣著上人的殷殷叮囑,時時用於生活中,變成自己的智慧,這就是「最長情的陪伴」。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五力之「精進力」

學佛必定要分秒必爭,不要停滯,「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再遙遠的道路,還是要從第一步開始;就像一個人用兩隻腳走路,常常說「前腳走、後腳放」,就是要時時保護這念道心。
今日應該做的事情,不專心做好,精神都用在昨日的事,為自己畫一個界限,永遠都不會進步。學法也一樣,能專心一念在今日該做的事情,就是「道心」;學道,最重要的是保護好今天的道心,還要推動向前,這稱為「精進」。
「行此正道及助道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都是正道法,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開啟道理、如何做好應該做的事。
「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若精進,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都能讓善根萌芽;五根、五力是讓根伸展開來,深扎入土、堅固根力,使信、精進等一切善念都可以增長。不只發芽,還向下扎根,叫做「增長」,單有根沒有用,還要讓根伸出去,吸收泥土、水分、空氣這些緣,以增長根;根若能增長,就能除去身心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