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尋根溯源立宏願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臺中慈濟醫院的尋根之旅,一大早從花蓮慈濟醫院走回來,真的要有一股毅力。他們走的這一條路,是我過去走的路,以前學生都叫它「師公路」。

突破困難 回首來路心感恩

為什麼有「師公路」?因為過去我都從這條路走過去,過橋到那片我要蓋醫院的地,那時土地上都是銀合歡,雜樹也很多。慈濟人動員去開發,等到地整理好,已經提出籌建醫院的計畫,林洋港先生也來看過。經過幾次的波折,並邀請李登輝先生來主持動土後,突然間政府提起這塊地有「佳山規畫」。
我就趕快再努力找蓋醫院的地,覓地所經歷的酸甘苦澀,真的很辛苦,最後確定現在醫院這塊地。有時候走過那裡,會感覺是過去的辛苦換來的福。
關於這所醫院,慈濟有一首歌:「東邊的海岸,日頭浮海,先照到山」,那個地方有魚池,草青青有牛在吃草;現在的花蓮靜思堂,原本是一窪大水池。從醫院一直到慈濟大學,這麼大的土地,是經過多少的辛苦、建設,才能有這樣的成果,並將很多優秀的菁英及人才,集中到花蓮來。

醫療志業 守護生命健康愛

慈善是在花蓮起家,所以四大志業的源頭,都是從花蓮開始。醫療是四大志業之一,從花蓮慈院開始,再到大林、臺北、臺中、斗六,這些醫院陸續蓋起來,實在是不簡單,還有在東臺灣的玉里和關山慈院。
我們的醫療體系,就是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要用生命走入生命,去搶救生命。所以大家對醫療系統,真的要很感恩,人要健康平安,才是福,人間才能好過日子。
醫療建立起來後,為了這些優秀人才的下一代子弟,所以再建學校。從醫學院而大學,從大學而到幼稚園。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完整的教育、完整的醫療,還有完整的人文。

發揮良能 人文展現真善美

社會的希望在教育,老師、教授們來到花蓮,把孩子們當作自己的孩子般疼惜教育。也常常聽到他們回來分享,我說很值得、安慰,因為這樣的愛、互動,是名副其實的人文。
慈濟的四大志業都含有人文,慈善志業有慈善的人文,不管哪一個國家的慈濟人,行儀守規如矩,令人佩服、尊重;醫療志業,則是用生命走入生命之愛;還有人文志業。我時常說,大家要看大愛臺,裡面有國際新聞,可以增長常識,並從中萃取智慧。
宏觀天下,要用智慧之眼來看眾生,用大愛來看人間的真、善、美。
(人間菩提20220221,整理/李念純)

 

【精舍大小事】善解的心,包容的愛

文/釋德清;圖/黃英喬

上人向來訪的貴賓,講了兩則慈濟人善解、包容的故事。

被撞,善解為有緣
大林有位老人家,騎著單車優哉遊哉地行在鄉間的產業道路上。卻被莽撞的少年郎,騎摩托車從後面撞倒在地,並且受傷流血了。少年郎一慌,趕忙將老人家送往大林慈濟醫院急救。
老先生的太太獲訊急急趕來,她也是一位環保志工。到了急診,開口就問:「怎麼樣?有沒有生命危險?」醫護人員向老太太解釋,並無大礙,但傷口不小需要時間療養。這位年輕人也很有良心,看到家屬趕到,心懷愧疚地直趨老太太面前,喊了聲「阿嬤!」,雙腳跪下,懺悔道:「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老太太很沉靜,充滿慈祥地扶起少年郎,還用手拍拍他的背說:「不用怕,不用怕!我知道你一定不是故意的。」轉頭問志工:「有紅包袋嘸?」志工趕緊找出一只紅包袋給她。老太太將一千元大鈔放入紅包袋,遞給少年郎說:「有緣啦!為什麼你別人不撞卻撞到他,這表示我們有緣。我還要感恩你,這一千元給你壓壓驚,讓他平安過了一個劫。」

癱瘓,牽手做慈濟
上人又說起一則令他不捨又感動的故事。
台北一群委員師姊,為了某位委員的兒子上班公司的董娘往生,大家湊足一部車的人數南下助念。出發前試車,就覺得車子不順怪怪的,但仍然開著這部車上路。開到高速公路上,車子忽然暴衝,翻了個滾停在路邊,其他人都爬出來了,就一位五十出頭的師姊,意識很清醒,偏偏雙腳沒有知覺。
師姊被送上救護車,一路風馳電掣,直奔臺北慈院。師姊的先生聞訊,在急診處焦急等待,躺在擔架上的師姊看到先生,將手指放到唇邊,作了一個「噤口」的手勢說:「這個時候,你什麼話都不要說,是我心甘情願要去的,我心中只有感恩!」
經過醫療團隊全力搶救,奈何雙腳神經截斷癱瘓,恐怕下輩子都要坐輪椅了。她先生不敢讓師姊知道,擔心她承受不住此重大的打擊。但他流著淚跟志工表明:「我一輩子都會陪伴在她身邊,妳們可以放心!現在我還要陪著她做慈濟,以前只有她一個人,從今而後會有兩個人一起投入!」
「怎麼可以如此不計較呢?」上人向貴賓說:「慈濟人都是如此善解又包容!慈濟人的宗教觀,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佛陀的教育精神在啟發人心,要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還要遠離錯誤的人生。慈濟人是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善解、包容,我的弟子都已經做到了,讓我十分感動。」(2012年6月13日隨師瑣記)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觀法無我

佛陀告訴我們「觀法無我」,世間的法,哪一項是我?身體是我嗎?哪一部分是我?「我」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沒有實我,只是四大假合。生、老、病、死,沒有永遠的實相;嬰兒呱呱墜地時,嬰兒相是我嗎?不是。三歲、五歲很可愛,是不是我呢?不是。就算是,也不可得啊!
過去的既不可得,未來也很渺茫,我相在哪裡?真實的我,又在哪裡?比如剛才我從裡面出來,就不是現在了,人生虛幻啊!所以《金剛經》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虛幻人生,有什麼可執著!佛陀教導我們,用智慧探討人生,「觀法無我」,有什麼好計較、比較?上了人生舞臺,怎麼扮演好角色,才是最重要的;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行動,方向不要錯誤,如此才是成功的。
學佛要學得一心寧靜,不論在什麼境界,都要記得「心不隨境轉」;若能用寧靜的心,看什麼境界都美,每一種人事物都值得我們感恩。所以要觀身、觀心,還要觀想外境;再來觀想彼此的感受,最後徹底分析,物質世界是否值得我們執著?

 

【靜思在人間】回不去的桃花源

繪圖.撰文/梁玉燕(加拿大)

我讀小學低年級的階段,應是大鞍故居的全盛時期。
六戶人家,男丁興旺,父親和伯叔們致力農務,母親和姆嬸勤於家計,各有所忙。
堂兄姊們也是跟進跟出,好奇地學這、學那--養雞、餵鴨、汲水、搗衣、挑擔、鋸木、劈柴、生火、炊煮、爬樹、烘焙龍眼、扮家家酒、揹弟妹、灌蟋蟀、撈蝌蚪、採野果、讀書識字……
懵懂度過春夏和秋冬,農村生活磨礪同儕和我,學農事、懂觀察、善思考,逐漸堆磊智慧養料,豐厚多元生命的經驗。
最懷念三合院腳下那口圓井,是梅鏡堂宗親的生命甘泉。不只供應梁家三十幾口人使用,連中崙一帶的近鄰都受惠。親友們也喜歡甘冽清甜的口感,來訪時順帶容器裝回飲用。原來在他們的口中,我們家的井水是「泡茶聖品」。
有一年乾旱,井水幾乎見底,不像往常那麼方便任人汲取。所以家家戶戶必須派員輪流守候等水,從白晝到深夜。有時還得跨足移步走下井底,一杓一杓將井水舀進鉛桶裡,再提著它小心翼翼一階一階往上攀爬,如履薄冰……
這是我第一次真切體會到「水是大生命」。那從地湧冒而出的點點滴滴,都是得來不易的日常珍品。
還記得每當豪雨過後,屋簷下的大木桶蓄滿待澄澈的雨水之外,古井旁那平常乾涸的淺溝也活絡了起來!婦女們捨棄原有的洗衣池,換到水流充沛的清渠埋頭濯洗衣被。
我們這些小蘿蔔頭更趁機相邀嬉遊、涉水、抓青蛙、撈蝌蚪,那快樂景象熱鬧極啦。最糗的是大夥兒常玩到忘時,天黑才返家門,然後挨一頓罵也甘願。
「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憶童年時……」每聽到這首歌,總會遙想大鞍輝煌的過去,和那段還沒有裝自來水的無憂時光。
歎人事更迭,滄海成桑田。但在我心裡,這座桃花源是永不凋零的心靈秘境,至今仍散發著繽紛與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