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共善造福迎祥瑞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師父常常說,我很感恩,感恩自己過去結了很多法緣,只要是師父想要做的事情,大家都很踴躍。這一波疫情嚴重,需要買疫苗的善款,師父輕輕呼籲一下,大家的愛心就這樣湧現出來,我真的很感恩。
這麼多人發心,大家用愛、用虔誠正信的心引伴、相陪,共同有的這一分愛,叫做「共善」。這個善念是一股祥瑞之氣,可以沖淡病氣。這一波的病氣,就像一甕很骯髒的水,只要我們從上面一直灌注乾淨的水,讓骯髒的水不斷滿溢流出,骯髒的水流完了,這甕水就變成清淨可用的清水。

自愛愛人 轉迷覺悟

師父常說,觀念一轉,身體力行,用我們的身行來感化人,讓人看到這個人的過去和現在完全不同了。當別人對我們有信心,曾經走錯路的人,也可以成為典範。
首先要培養自己能夠愛人,用柔言善語對待他人,自然能讓大家聽得很順耳,聽得很開心。聽到你說好話,還看到你做好事,人家就會相信你是個好人,願意親近你、相信你,這樣的人生就是有價值的人生。
值得信任,把你當成典範,這就是真正修行;修行,就是要修掉過去不好的習慣。不必出家,也可以轉變自己,過去雖然人家看到自己就閃開,但是我們轉變了,人家就會靠過來,相信我們說的話,與我們一起去做好事情。我們自我盤點,過去曾經有過錯,仰頭懺悔、低頭感恩,這一輩子的生命就有價值了。

行菩薩道 擴愛募心

舉頭三寸有神祇,中午,我們祈禱,難道不是上達諸天、諸佛菩薩聽嗎?人人虔誠的氣是一股瑞氣,很吉祥。人人好心,人人懺悔、祈禱天下平安,這是一股很祥瑞、很吉祥的波長。
佛陀啟發我們人人皆有佛性,生生世世,我們同一個目標就是行菩薩道,而現在就是要發心立願,廣開菩薩道。菩薩在人間,菩薩在家庭,不但自己知道,還要讓家裡的人知道;自己走入菩薩道,也要讓家裡的人一起行入菩薩道。大家要知道,別人無法替我們造福,佛陀說,任何一個人,自己修、自己得。
我們平時常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沒有修,就無法得到。就像我們吃飯,「個人吃飯個人飽」的道理。佛法很深,也很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要惜緣、惜時,還要菩薩多招生。
菩薩招生可以結很多好緣,這都是為我們自己,也為了來生要度眾生。期待人人要合和互協,在今生就要好好地造福。
(人間菩提20220122,整理/林玲悧)

【精舍大小事】「最後一塊抹布」

編按:日前高雄雲端「飲水」,佺師父與大家分享的小故事,覺得十分受用,將文字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

分享/釋德佺;文字整理/李韋融、編輯組

有一回,我們在大寮連續舉辦了三天的活動。白天,大家來拿抹布去用,有時有人會問:「還有沒有?」我說:「白天抹布都去『遊覽』了,晚上才會回來。」果然,到了晚上,就收到了一堆抹布。
活動結束後,我習慣性地將已刷洗乾淨的抹布攤開,這時就看到好幾塊抹布上面,還有一些黃的、黑的污漬洗不掉,但也只能這樣了。就在我忙著整理最後一桶抹布的最後一道清洗時,後面又有一塊髒抹布丟了進來,當下真的是有一點火大,忍不住往後看了一眼。當我回過神來,這塊「天外飛來的」抹布已經污染整桶乾淨的抹布,水面上浮泛著一層污油了。
在那之後,某一天聽到上人在晨語時開示:「現在是五濁惡世,我們要如何用菩薩的心來淨化人心呢?」這讓我聯想到那一桶被污染的清水,心想,我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染著各種習氣?進了慈濟,用法水一直清,一直懺悔,過去不好的我們都洗滌過了,但還是會有一些餘習在。深自反思,這不就是在告訴我們,與人相處時,彼此要相互包容,不要一直看到對方的習氣,而忘了自己也有習氣嗎?
這也讓我心生警惕,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要如規如矩,可不能像那一塊最後才被丟進水裡的抹布,因為我一人,而破壞了整個團體。
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都是已被刷洗乾淨的抹布,又有多少人就像那「最後一塊抹布」,沒有獲得即時的包容?所以,我們是不是應該要用內心這一分的善,以及這一分清淨的愛,去付出、去包容,去接引更多的菩薩,讓他們也能找回清淨的本性!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

有一回,迦葉尊者在外遊化的地方,剛好離給孤獨園不遠,他想要去向佛陀頂禮請安,佛陀看到弟子回來很高興,但是發覺迦葉年老了,看到他身體衰邁,佛陀起了憐憫心,就趕緊關懷他:「迦葉,這段時間你在外面很辛苦吧!我看你已經年老,以你的德行、修養,堪受長者供養,不必去外面托缽遊化了。」
迦葉尊者聽到佛陀的關懷,也很歡喜,但是他非常平淡地回答:「佛陀啊!我很感恩您,因為世尊出現在人間,讓我能通達道理,走入正確的道路修行。我想過著這種自然的人生,否則我的心念若放鬆,接受長者供養,恐會迷失。只要還能動,體力還能自如,我還是想保持苦行,苦中能安住這念心,就不覺得什麼是苦。能遇見佛,讓我可以超越境界,我更應該要顧好自己的心,所以感恩佛陀關懷、慈悲。」
迦葉尊者堅持修行如初,佛陀的教法是遊化人間、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他一直堅持下來。日常生活中,守住一心,護住一念,不因周圍環境的感受,而搖動了道心,就是修行。

【靜思在人間】生的出口命

撰文:寧蓉(明靜)攝影:黃宗保

讀著《解惑──證嚴法師答客問》(一)【生老病死篇】,看到書中的幾則信息:一位即將畢業的某大學女生,因感情問題輕生了;一位本來有良好、穩定工作的青年,因初戀女友變心離他而去,一時想不開也自盡了……
這時候,一隻迷路的黃色小蜜蜂從窗外飛了進來。牠在室內繞了幾圈,再回到原來的窗戶。這隻可憐的小黃蜂,可能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這種東西。明明看見屋外的大山和田野,有牠最愛的花蜜,卻飛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響。
這是一隻可愛的、腹部有著黃黑相間紋路的年輕工蜂。只見小黃蜂忙了一陣子,眼看飛不出去了,又好像累了,於是牠選擇停下來,在玻璃窗上慢慢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樣。想了一會兒(我感覺好久),小黃蜂突然重新飛起來,繞了一圈後,準確無誤地,從它闖進來的紗窗縫隙飛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小蜜蜂的舉動使我感到無比驚異,原來,牠們是會思考的,牠們好有智慧,也印證了佛陀所說「一切眾生皆有靈性」。
在無路可出之時,牠會往後迴旋,尋找出路。對照起來,人的癡迷使我感到迷茫和難過。
對於陷入情感裏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闖入佛陀所譬喻的「火宅」,在貪戀無知、欲火焚身中迷失自我,等到要飛出去時,已找不到出口了呢?
是不是隔在人與生活中的「情感玻璃」,使我們陷入困境呢?為什麼人不會像小蜜蜂一樣,退回原來的位置,繞室內一圈來尋找生命的出口呢?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蜜蜂還要衝動?
在這樣的絕境,是不是自詡為大自然的高等動物的人類,由於結構更精密,所以失去像小蜜蜂那樣單純的思維?是不是一隻小蜜蜂也比人更加珍惜生命呢?
對這一層層湧起的問題,我也無力回答。
我只知道,在書中慈悲的上人教導我們:「人要懂得疼惜自己。」在身陷困境時,更應該懂得靜心,懂得冷靜思維,「心要靜定,才能開啟智慧。有了智慧,就不會迷失自我。」
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時,更要退後一步,趕快逃離貪欲燒身的火宅來觀照全局。或許就在靜心與觀照之時,生命的出路就顯現出來了。
正如一隻田間飛來的小蜜蜂,如果剛剛撞玻璃而死,山林田野又有什麼改變呢?現在牠飛走了,整個田野都是牠的。牠記得牠的初心、牠牢記作為一隻工蜂的使命;牠發揮良能、奉獻心力努力地東奔西忙採集花蜜……牠的每一個選擇都比死亡來得生動有益。
書中證嚴上人語重心長地殷切教導:沒有什麼比「生命」更有價值,對生命的價值能有充分的認知,自然就會懂得尊重生命;而有尊重生命的情操,對所有眾生就會「覺有情」,就能平等、普遍地愛護一切生命,包括自己。
上人更教導大家要「轉私情為大愛,一心奉獻積極行善,是覺悟,也是最美的人生。」

是啊!做好心,來照路。大家趕緊來當「火金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