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成就英才獻良能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六月是畢業的時期,不管是小學、中學,或是大學、研究所等等。每個階段,人人總是一生畢業一次,都是很光榮的一件事。

教育就是希望 願師生共同努力

希望在教育,我們的教育系統就是人生的希望,所以我非常重視教育。感恩老師們教育認真,但我也常說,也要感恩孩子們用心學習。教育的成功,需要孩子認真用功,才是真成功。
所以說「無所求」,也是「有所求」。對的事,做就對了,我們還要更精進,更用心地去推動。
最近我天天都在擔心,氣候的變遷,以致天下災難偏多。氣候的變遷,其實與人類的造業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人人要有虔誠的心,更要用心在教育。

天空學院 廣開學習之門

教育,有教無類,希望不論幾歲,都可以入學讀書。有的人可能是家庭因素無法讀書,有的人是上了年紀,但他們都有追求學歷的心願,所以慈濟大學成立「天空學院」,可以來圓滿眾生願。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普天之下很多人,想要盡心力達成一個心願,只要是發好心,我們就來幫忙完成他的心願;相信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可以做得到。有心、有願,總是要起於行動;門開了,跨步了,路一定會走得到。

教育負重任 用心承擔育英才

從國外來的孩子,不分哪一個國家,也不分宗教,只要他們願意來求學,我們都要予以尊重、愛。我們一直都是付出無所求,唯一求的,就是希望學生懂得知恩、感恩。
感恩是一種良知,有了良知,他才會在人間發揮良能,為人類服務。他願意付出,這就是感恩心,感恩父母、感恩師長。
父母盼望孩子成人,師長盼望學生成器,都是為社會作育英才,這也是慈濟想要培養的。期待慈濟的教育體系,都要有這樣共同的心念。
我們的教育,最盼望一貫教育。不論醫學院的醫學生,或是護理系的學生,在完成學業之後,若是能在慈濟見習、培訓,受到薰陶,有了這種感恩心與為人類付出的志願,將來不論到哪一所醫院或機構,總是會有這樣的一貫精神。
所謂「宗教」,「宗」是人生的宗旨,只要宗旨正確,他信仰什麼宗教都一樣;「教」是品德的教育,這是我很重視的。教育系統在人類的教育上,擔負的責任十分重大,而這項教育重任,我們真正要用心承擔。
(人間菩提20230611整理/施金魚)

【365天.天天靜思語】心法相契

學佛,要與佛的智慧相契合;心與法不契合,徒然空過時日。
入法之中心,即知佛陀教導的是「福慧雙修」;期待,佛弟子們親近佛法修智慧,用心付出,造福人間。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落羽松步道(二十三)
行人間道──看心地風光,留惑潤生迴入娑婆
「人間道」是由排水道上加蓋而成,因為蓋面是不銹鋼格柵,行走其上猶如行人間路崎嶇難行。菩薩道難行能行:行人間路,要深入經藏,才會智慧如海。上人說每個人都是一部經,能深入人群,就是深入經藏,要把別人的幸福經,變成自己的智慧,就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然後行人間路,看心地風光。
落羽松步道四季分明,春天嫩綠色,夏天深綠色,秋天由黃轉紅,冬天一片枯寂,這就是自然法則。
為配合落羽松四季變化,步道旁栽種了櫻花及紫藤。當落羽松葉落盡時,櫻花也準備盛開了。「人間道」一直走到盡頭,就又回到大圓鏡智(滯洪池),此喻:願人人轉聰明為智慧。希望大家都能「菩薩修行入人群,悟入佛智常精進,啟智運悲復說法,觀機逗教度眾生,轉識成智法常在」。
(整理/釋德懋;攝影/羅心薷)

【法在日常】對境不生心
文.釋德澡

二○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晨語開示,上人講述《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不論人家對常不輕菩薩如何謾罵、侮辱,甚至用棒棍、石頭丟他,他都不會在意;這種心態,已經忍而無忍,忍到並不覺得在忍了。上人苦口婆心地叮嚀大家:「什麼叫做忍?忍在人群中嗎?應該忍在自己,要時時自忍,才能忍他。」
要如何訓練到「喜來不樂,惡來不驚,對境不生心」呢?「不生心」,上人強調,一定要從最初的功夫開始──忍。要忍的,不是環境改變,是我們的心態變了;還要「加之能忍而無忍」,就是對境還要再忍,忍到環境沒有改變,而我們的心還是如如不動。
「本來就沒有什麼事,這有什麼可忍的啊!就是平常心!」上人說,修行如常,面對各種境界就要如此,「對境不生心」就是修行的真功夫,「這麼惡劣的環境,對我來說沒有什麼。」
「境來要認真處理,不要留著污染行跡在心。」二?一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晨語,上人再次強調:「就像我們走路,走了前腳,就放後腳,再跨步向前走,這才是真精進。」上人希望我們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對境不生心,視人人為未來佛,入人群中結好緣,度化眾生。

生長於石塊上的九芎樹,歷經風吹雨打,依舊屹立不搖。(攝影白崑廷)

壓不倒的生命韌力

靜思精舍有一棵九芎樹,歷經風吹雨打,四十多年來屹立不搖。除了樹皮會成片剝落、樹幹光滑的特點之外,它天天與一顆石頭相依相存,超越石頭帶給它的壓力,努力向上生長,用力活下去。
我想到上人曾說:「可以被壓力壓到,但不要讓壓力壓倒。」花蓮慈濟醫院動土時,上人咬牙含淚的畫面,是多麼辛酸;但上人的信心、毅力、勇力,克服重重難關,如今「醫療普遍化」的八家慈濟醫院,救助多少人重生。壓力可以不是障礙,而是成長的助力。
精舍還有一棵雀榕,展現生命韌力。「這麼惡劣的環境,對我來說沒有什麼」,這句話彷彿也成了雀榕的座右銘。

做人間事,要訓練自己「對境不生心」;無論對外境有何感受,都要保持著這念心清淨無染。(攝影游濬紘)

有一天,雀榕的生命中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顆巨石,重重壓在它身上,幾乎要了雀榕的命。但它宛如轉念般轉化了苦難,讓生命出現轉機。它用樹根牢牢地抓緊大地,深深地往下扎根、延展;以樹根緊緊地抱住整顆巨石,與石頭合而為一,成為生命共同體。愈愛這顆石頭,愈能體會,原來苦難就是逆增上緣,原來巨石就是雀榕自己。

雀榕不但不畏懼壓在身上的巨石,反而展現出生命的韌力。(攝影黃筱哲)

苦難,有時候是一種障礙、煩惱,但雀榕卻視石頭為自己的一部分,更將苦難當作它活命的營養素,所以它能超越苦難,將苦難化為生命的資糧。
不論是九芎樹、雀榕,遇到逆境時,都有永不氣餒的精神,更何況我們人類,豈能沒有這分愈挫愈勇的精神與毅力?面對無法改變的逆境,要想辦法去適應,趕快轉念,善解、包容,讓這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煩惱成為強化生命的元素。石頭、沙子就像人的煩惱,煩惱中蘊涵著奧妙的道理,將煩惱中的道理化為增長慧命的心法,這樣就能淡化煩惱、超越煩惱,化煩惱為菩提。
人有二十難,第十「觸事無心難」。在日常生活中,難免起心動念;這時候,就會想到一同生活在精舍的九芎樹與雀榕,它們是生命的勇者,自己也應該學習其精神,不僅要對境不生心,還要將境中的污染、雜念、垢穢化為清淨無染的心地風光,在人群中結好緣。

【靜思在人間】是褒不是貶
文.陳素蘭(花蓮)|圖.蕭嘉明

疫情來襲之前,花蓮靜思堂時常舉辦各種營隊活動,志工需求人數不少,有時還需要別區組隊來協助。
有一梯次我認養生活組,工作休息空檔,志工們集合在B2廣場閒聊。我坐在她們對面看書,隱約聽到她們分享,自己是什麼因緣進入慈濟。
當有人提到我的名字,耳朵特別靈敏的我,知道那是某一位師姊。她說:「我是看到陳素蘭師姊,她說話那麼土,人長得又那麼俗,像這樣的人都能當慈濟委員,我為什麼不行,所以就自動報名見習培訓了。」

個人的言行,都可能對他人產生影響;面對他人的評價,更應該理解並接納自己的特點和不足,從中找到自信。

師姊話剛說完,現場的志工全部向我行注目禮。
我很自在地向大家點頭微笑,表示她說的沒錯,那個人就是我。
同協力的師姊立刻走向我,她說:「剛剛那位師姊的話,妳都聽到了嗎?把人說成這樣,讓我聽了非常難過。」
「為什麼要難過呢?」我反問她:「志工好募嗎?善款好募嗎?」
她聽了搖搖頭。
「對嘛,志工不好募。人家見到我的身形,我不用吹灰之力,就讓有才能的人進來做志工。她這樣是在褒我,不是在貶我。」
她答道:「妳真的這樣想,我就放心了。」

修正習氣 慚愧懺悔

對應法脈:懺悔即清淨
人往往離不開習氣,不懂道理的人會說:「我本來就是這樣啊!」脾氣發過之後還不覺得理虧,也不覺得有什麼錯,這就是凡夫。我們是修行學佛的人,別人都會很注意我們的行為,所以,要檢點自己、自我反省。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注意自己有沒有過失?有沒有犯足以讓人稱斤論兩的錯誤?要時時警惕!
如果一疏忽放縱自己,讓習氣展露在他人面前,應該要生起慚愧懺悔之心。我們誦《水懺》時,常會念到「慚愧懺悔」,就是要我們時時有慚愧懺悔的心,而且懺悔之後就不可再犯。好比一塊髒了的布,應趕緊把它洗淨,然後小心保存,不要再讓它弄髒了。
學佛的人就像一塊布,不小心弄髒時應趕緊懺悔清淨。一般的人,雖然有良知,犯錯也知道要懺悔,但是往往很快又會再犯,就像那塊布又弄髒了一樣。常常說,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的習氣,但習氣是生生世世養成的,往往緊跟著我們,大家要努力用心去剷除。

高肇良師兄曾因吸毒入獄,參與《水懺》演繹後,瞭解因緣果報並發露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