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情甘意願,火焰化紅蓮
看到新馬慈濟人在印度和尼泊爾的付出,每天遭遇許多困難,就如同現在的氣候,必須忍受「煎天煮日」之苦——頭頂著天很熱,腳踏地又很燙;熾熱的太陽就好像要把地面給煮熟了,但是這一群菩薩卻如入清涼地,用很誠意的心克服種種困難。
這一群弟子的事業都很有成就,不乏醫師、企業家等。他們原本可以在家過著很享受的生活,卻將事業交託給家人,專心走入佛陀的故鄉付出。
過程中經歷很多的苦,但他們不提苦,那一分情、甘、意、願,哪怕是火焰也化為紅蓮。甘與願,就是發自內心的甘甜,特別是看到受助者展露出歡喜笑容,他們的內心更加歡喜。師父對他們真的是不說感恩難。
相信此刻在佛陀的故鄉,應該是因緣到了,慈濟人所到之處,可能都會有幫助的機會。該如何來做?期待大家能再多用心深入當地的生態與人文去了解,集思廣益,期待有辦法為貧困民眾開啟翻轉人生的因緣與機會。
以法鋪路,踏實行道
最近我的心一直掛礙著,該如何來度,才能度佛陀故鄉的子民轉貧為富、轉苦為平安?
有方法,就叫作「有法度」。想要協助當地轉「貧」為「富」,首先要富有他們的心,所以教育與人文必須優先。希望引導當地民眾思考:如何認真生活?如何成長心靈?並透過人文為他們樹立人品典範的形象。
這是一條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道路,很感恩新馬菩薩一馬當先,為當地民眾提供一個勇敢站起來的機會,而不是讓他們永遠都坐在地上、睡在地上,安於貧困現狀。
就地而坐,是安貧;但是,卻還不知「道」。我們的使命是為他們鋪設一條道,將他們從坐著、躺著的現狀扶起來,讓他們知道這條「道」該如何行走,賦予他們安貧樂道的人生,這需要運用方法才能實現。
看到新馬菩薩在當地接近人群、教育人群,我對自己說:此生無憾。希望每位在那裡付出的菩薩,也能自我肯定:這一生很有價值。大家在佛陀的故鄉用心用愛為當地人付出,用誠意的愛奉獻、供養佛陀,這樣的人生真的很有價值。
慈濟法脈是延續自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而慈濟人所做則是將佛法精神實踐在人間。菩薩法總是要鋪於道,期待新馬慈濟人能將這條菩薩道再鋪回尼泊爾。
(人間菩提20230723整理/洪淑芬)
【閱讀靜思】每個細胞都有慈濟
文.靜思人文出版處|圖.慈濟慈善志業基金會
強烈颱風康芮於十月三十一日下午一時四十分登陸臺東,並於下午六時四十分出海;短短幾個小時,對花蓮靜思精舍造成嚴重損壞。


十一月一日一早,精舍仍處於停水停電的狀態,同仁與志工們一早即捲起衣袖、踏起腳步,協助常住師父們清理精舍周圍環境。
您是否好奇,是什麼樣的使命,驅使著慈濟人在災後總能不畏艱難地付出呢?
上人曾說:做慈濟做到有使命感時,就是身上的每個細胞都有慈濟,每個細胞都充滿大愛。
最近常有人問我,慈濟是如何動員的?其實,慈濟並沒有特別動員,而是經常在動員,從未停歇。因此,慈濟人的不斷行動,成為了「無動也無靜」,因為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和方向,是自然而然形成,非刻意而為之。
忙碌,幾乎成為慈濟人的象徵,世間苦難雖多,但每每看見慈濟人動員的行動力,就會相信人人皆有慈悲心,這分慈悲可以帶來希望,也具有淨化世間的力量。
《解惑──證嚴法師答客問(十)行入慈濟大藏經》收錄了上人對於慈濟人與慈濟歷史的各種開示,內容涵蓋上人與慈濟人的互動、慈濟人的形象,甚至外界對慈濟人的誤解和誹謗。上人一一開解,詳盡釋疑,讓人看到慈濟歷史字字踏實。
慈濟人一路走來步步有印,讓我們翻開此書,「行入」慈濟的「大藏經」。
更多智慧對答請見本書,目前解惑除了實體書版本,更推出電子書版本:
https://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410912
【靜思在人間】敘利亞亂世悲歌 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文.林綠卿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骨肉分離,生靈塗炭,許多男子不是被徵兵,就是被秘密警察帶走。這一走,就是生離死別;這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娃法(Wafaa Alaei)一家便是這場戰火中無數悲劇中的一例。那年,她的先生遇害,為了兩個年幼的稚子,她逃至約旦安曼(Amman)。在困頓迷茫中,遇見了慈濟,兩個兒子就讀貝橋學校(International Knowledge Bridges,Academy of kindergarten and Schools),是慈濟助學金資助的學生。而教育不僅給了孩子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也照亮她前行之路。

天倫夢碎 先生去哪兒了
娃法回憶起與先生的過往,深邃的眼底藏著無限思念。她說:「原本在大馬士革過的生活不錯,先生在市中心有一間店鋪,賣的是女士們參加派對時穿的禮服,生意不錯。」在平凡安穩的日子裡,娃法也樂得當個全職的家庭主婦,生活無憂無慮。
內戰爆發初期,並沒有影響到首都的日常生活,大家都認為那只是偏鄉地區的抗爭遊行,與城市裡的人無關。

然而,2012年2月的一個深夜,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全家。一群黑衣人語氣不善,也不表明身分,核實了一家之主的姓名後,就把先生帶走了。她唯一記得,丈夫離開前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不要怕,我很快就會回來。」
但一個月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半年也過去了,先生依然杳無音信……
和小兒子塔以牧(左)逃離家園。攝影林綠卿.jpg)
戰火無情 人間為愛聚光
守在家中不願離開的娃法,堅信丈夫終會回來。八個月後,迎來的卻是一張死亡證明書,白紙黑字上寫著「某某,於某月某日因病身亡。」她沒有見到丈夫的遺體,也不知道被埋在哪裡,甚至不清楚是如何死去,更不知道當初抓走他的人是誰。而無辜喪命的先生,讓娃法的人生頓失依靠。
娃法帶著四歲的大兒子韋杉(Wesam Sami Alaei)和兩歲的小兒子塔以牧(Taim Sami Alaei)逃離家園,她沒有時間悲傷,唯一的念頭就是保護僅有的血脈。於是,她趕緊託人聯繫在約旦安曼的娘家,並在一個星期後,與孩子平安抵達。
戰爭下,像娃法這樣遭遇的家庭不計其數。孩子們事發當時年幼,對發生的一切沒有深刻的印象,但對以丈夫為天的傳統阿拉伯婦女來說,她的世界一夕之間分崩離析,再無恢復完整的一天。
在寒暑假期間於附近小超市打工,並將五十約幣留作零用,一百約幣交給媽媽補貼家用。攝影林綠卿.jpg)
唯一可以安慰娃法的是,孩子們十分懂事、勤奮上進。她說:「還會在寒暑假,找附近的小雜貨店打工。自己留五十塊零用錢,給我一百塊補貼家用。」這分體貼與懂事,讓娃法嘴角不自覺上揚,臉上盡是甜蜜。
從一個生活幸福美滿的少婦,到必須當幫傭賺錢養孩子,這其中的辛酸與心境的轉換,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艱難。但娃法很知足,表示自己還有父母和孩子陪伴已經很感恩,能夠每天陪著父母,看著孩子長大,即使辛苦工作,也有了代價。
她尤其感恩在艱辛的環境下遇見慈濟,不僅資助兩個兒子的學費,也在志工靜思語教學的薰陶下,兒子乖巧懂事,樂於幫她分憂解勞。

2023年4月,透過聯合國的安排,娃法母子三人申請獲准移民加拿大。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她帶著所有人的祝福與期盼,前往陌生的國度展開新生活,人生也有了新的篇章。

微光成炬 照亮孩子未來
2016年10月,慈濟開始幫助「慈心之家」的孩子,資助他們在歐菈學校(Aloula Jordanian School)的學費。2020年1月,更將一百四十二位孩子轉學到距離慈心之家僅五公里、車程約十分鐘,環境更好的貝橋學校。
截至2024年9月,慈濟在貝橋學校援助的孩子有一百零五位。部分學生因為升上十年級,必須轉至其他高中就讀;此外,也有一些家庭因移民而離開了約旦。
慈濟與這些孩子的緣分,如同娃法的孩子韋杉與塔以牧。從2016年開始,無數學子在志工竭盡心力於學業的協助下,每年開學前發放書包和文具,並提供入校的靜思語教學,給予關懷呵護,幫助孩子建立正見、正信的人生觀,讓他們不屈服於命運無情的捉弄。
回首來時路,約旦志工暖心陪伴敘利亞難民們,從安身、安心、安居,到安學和安生。一路走來初心不變,一心盼聚微光照亮黑暗,讓長夜不再漫漫,給孩子們多一分力量看見希望,多一分勇氣跨步前行,迎向黎明的到來。
啟發愛心 造福行善
對應法脈:知福、惜福、再造福
我們很有福,要知福、惜福、再造福。惜一點點福,就可以造無量福。
新冠肺炎疫情,我們要覺悟是「大哉教育」的時刻,不是我能說什麼法,是人人要自我覺醒。佛法是實在的,心門一開,就要見到自性的愛。瞭解天下苦難人偏多,我們要付出,才是造福人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們要借力使力,借今生有福、有因緣,用現在的身體去做、去付出。
常常說病從口入,不管魚啊、肉啊,吃不得。我們啟發愛,不吃這樣的動物肉,我們要愛護牠,不要天天「負生命債」而吃。五穀雜糧,吃得清淨無染,而且沒有負生命債的帳。電冰箱打開,香噴噴的菜根香、蔬穀香,多美好啊!吃進去肚子裡,輕安自在,豈不是清淨又有營養。愛的能量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動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