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種子無量續未來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慈濟的教育志業是為了人間廣育英才,也是為了四大志業的永續而培養人才。

出錢出力廣邀善士,資深志工傳承法脈

教育是「希望工程」,這三十多年來,我們不只辦學,針對像是「九二一大地震」的災區校園重建,還有近十年來也關心全臺危險校舍,在花東與高屏等地區,我們都花費相當的經費援助老舊校舍的修繕工程,希望學子們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求學。直到現在,只要哪裡有需要,我們一如既往地用心去支持,因為教育是一個永續的工程,這樣的大愛工程是永不停歇的,相信未來只要有因緣,我們還是會樂意承擔。
三十多年前,慈濟護專、醫學院,以及慈濟中小學陸續完工啟用,在興建醫院和學校的大舉建設時期,慈濟委員和慈誠隊員出錢出力,他們幫忙募款,更用心將會員度進慈濟團體,他們向人介紹慈濟,接引更多人一起做好事,其中也有不少人接受志工的培訓進而受證為慈濟委員和慈誠隊員,於是一批批志工菩薩撐起了慈濟志業的推展,更在鄰里之間建立了友善的情誼。
譬如臺北委員林勝勝,她就是如此熱心召募會員,她居住的那條巷子被我稱作「慈濟巷」,同一個社區裡有幾位委員和慈誠志工,只要慈濟在推動什麼工作,他們一定挨家挨戶廣邀民眾來參與,一一登門邀約和呼籲的用心,讓整條巷道不只是鄰居,更成為慈濟的法親家人,大家有志一同造福行善真是不簡單!
尤其是資深志工的經歷很豐富,一定要用心傳承,將所走過的路與後來的人分享,這就是「傳法脈」。

播植感恩大愛種子,師徒相隨永續慧命

靜思法脈得以延續,才能將更多人帶進慈濟宗門走人間路,在菩薩道上用愛付出無所求。「感恩」的文化在慈濟是一種人文教育,一般人大多只說「謝謝」,聽起來就像是花開、花謝一下子就沒有了。反觀慈濟人合十向人鞠躬道感恩,這是將花朵裡的種子播植在大地,讓每個人的心田開出花朵。
慈濟精神是將《無量義經》的經文義理落實在人間菩薩道,志工把握因緣將人度進慈濟做好事,將你的、我的種子都播種在大地,用心用愛付出,讓彼此的心靈相連在一起,於是一粒種子可以長出無量的果實,這就是「一」生無量的道理。
(人間菩提20230525整理/明學)

【365天.天天靜思語】破微塵、出大鈞

「破微塵、出大鈞」,灰塵是很微細的東西,但要消除它往往要費很大的勁。眾生的煩惱也很微細,所以佛陀必須費很大的心思,運用高妙的智慧,苦口婆心地分析,於是有八萬四千法門。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落羽松步道(七)小沙彌掃心地
過了「健康步道」後,有條小叉路,路旁有位正在努力掃心地的「小沙彌」。「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處處皆淨地。」
「掃心地」的功夫源於《楞嚴經》之《周利盤特迦鼻根圓通章》,經上說掃地有大功用:
一是降伏我慢心;二是乾淨可使人心定;三是掃掉心裡垃圾(心有貪、瞋、癡、慢、疑等垃圾,造成煩惱)……心地垃圾掃乾淨,心就清淨了。如何掃心地呢?「用慚愧、懺悔、覺照」,把心中灰塵掃掉。
步道裡的旁道又有一層含意──有人退失道心,離開大圓鏡地後,在徹悟當下,從旁道再走回來,讓小沙彌把自己的煩惱去除後,重拾精進心,回歸菩薩道。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把心地掃,無明煩惱皆遠離。
人人若把心地掃,人我高山變平地;人人若把心地掃,世間皆成清淨地。
(整理、攝影/釋德懋)

【靜思在人間】為慈濟勇敢
文.簡毓嫺(新竹)

午后來到一間充滿人文氣息的咖啡廳,我打開平板和筆記本,專心抄寫上人開示《法華經》的重點,為每周一次的讀書會做準備。忽然耳朵傳進「慈濟」兩個字,抬頭尋找聲音來源,距離我前方五、六步之遙的那一桌,坐了五位中年人,其中一位蓄著落腮鬍的中年男子,正在高談闊論,語句中提及了好幾次「慈濟」。

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將環保概念與原住民傳統文化融於工程之中,並於2010年1月底如期完工。(攝影唐江湖)

我豎起耳朵想聽他怎麼說慈濟,無奈有點距離,只依稀聽到他說:「我本來是個慈濟會員,後來……」最後,他下了一個結論:「XX團體都比慈濟好!」猜想這位男子與慈濟接觸的過程中有些不好的經驗,但我也理解每個人的因緣不同,只能暗自希望他可以趕快結束話題。
沒想到,他越說興致越高昂,聲量也漸漸大了起來,我聽到他提到「八八風災蓋的大愛村,還是用鐵皮屋蓋的!雖然也有蓋兩間教堂給他們,但是強迫這些原住民改信他們的佛教……」

杉林大愛園區採用輕鋼構建築,加上其保溫層、防水層等多層結構,是最能達到園區「綠建築」概念的建材。(攝影吳芳姿)

聽到這裡,我的腦子快速運轉:「不對不對!事實不是這樣!我要不要去糾正他?」然而雙腳的動作卻是跑得比腦子還快,等我反應過來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已不由自主的走到他們桌邊。

平安廣場前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杉林重生教會。(攝影劉森雲)

正在高談闊論的中年男子愣了一下,抬起頭看我。其實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心裡根本沒有任何準備,但我明白既然已走到這,自己就是慈濟人的代表。
「不好意思,那個……」我堆起滿臉的笑容,用比平常更溫柔的聲音,輕聲細語地跟這位中年男子說:「我想您的資訊來源可能有誤哦!歡迎您可以實際去走訪大愛村求證一下。」講完這句話,我發現自己刻意帶著笑容的嘴角,因為緊張而控制不住地抖動。
中年男子似乎覺得在朋友面前面子掛不住,想要繼續他所聽到的內容。我趕快幫忙澄清:「我們在大愛村蓋了兩間教堂,都是尊重當地人的信仰,不會強迫他們轉變信仰。」我轉頭向他的朋友們繼續說:「所有正信的宗教,都是好的,都是教我們如何去愛人、去幫助人。」
中年男子大概是看我態度良好沒有惡意,並沒有想跟他辯論的意思,他最後承認,他也都是看報章雜誌寫的。我擦了滿臉的「慈濟面霜」,誠懇地邀請他有空可以到花蓮慈濟走走,實際去了解。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杉林重生教會,教友們進行禮拜。(攝影蕭耀華)
慈濟為八八風災受災鄉親舉辦「歡喜入住大愛村.感恩圍爐慶團圓」入厝進住活動。(攝影劉森雲)

「不好意思,讓妳為妳的團體擔心了!」中年男子最後這樣跟我說。我向他說了聲「感恩」,走回自己的座位上,心臟還在快速砰砰地跳。我開始梳理這短短的幾分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到底哪來的勇氣,會去做出一件自己都感到驚訝的舉動?
我瞥見還攤放在桌上的薰法香筆記本裡,有一句自己才熱騰騰抄寫下來的字句:「自己了解的法踏實無虛,度化他人就很充足。」意指自己的智慧充足了,就能夠有很多法能度化他人。這一句話,無疑給我強大的信心,也讓我找到了答案。

園區居民習得一技之長,並讓原民部落文化得以延續,進而舉辦「原住民文化藝術班」。圖:石雕。(攝影林炎煌)

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關心著慈濟的足跡,感動於每一次受災的災民,都有慈濟人愛的膚慰與關懷。因為清楚明白慈濟人所做,所以我有底氣去幫忙澄清。更重要的是,我無法眼睜睜看著慈濟被誤解,卻沒有任何的行動。因為,慈濟是一個集人間大愛的團體,身為慈濟人與上人的弟子,我有責任保護捍衛「愛與善」。
端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一口茶,稍稍整理一下心情。我感覺到自己還帶著微笑,這次,是發自內心的笑容。因為我知道,我提起了勇氣,去做了一件「對的事情」!

【陳素蘭的手寫筆記】惜福惜過頭
撰文.陳素蘭|攝影.黃宗保

隔壁社區阿蘭姊的告別式結束後,她的鄰居打電話請我過去一趟。
機車還沒停妥,歐陽媽咪就從屋裡不斷地將東西搬到我的車上。她說:「妳最惜福了,這些都是人家拿剩的祭品。妳也知道生活較不寬裕的人家住哪裡,所以請妳拿去跟他們分享。拜託了,謝謝!」

在行菩薩道的路上,要學習悲智雙運,才能如同漣漪一般產生影響力。

老人家究竟在機車籃裡放了些什麼?
不等我看清,她便催促著趁新鮮趕快送出去。我好奇地低頭一看,嚇得握不住機車龍頭,在路上蛇行,差點摔車跌下來!
就這樣,我一路念著佛號,騎到了隔壁村,來到了那戶多子多孫,卻看不到福氣的人家。
我請屋主將車上的東西拿進去。她疑惑地問:「這麼好的東西妳不留著自己用,全部都要送給我嗎?」
「是的,我吃長齋。」我答。
回家的路上,我越想越懊惱,自己不吃還拿去送人,真是?智慧!就像送給人家的東西一樣──豬頭!

慈濟醫療志工每天穿梭在醫護人員與病患之間,扮演著服務與溝通的橋樑。(攝影卓冠伶)

非說不可

做慈濟志工是我的日常,鄰居們都以為我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一天,孩子告訴我,家中的寵物「玉米貓」情況有些不對勁,因為擔心診所打烊,我匆匆趕回家,連志工服都來不及換下,便帶著牠去看醫生。
輪到我們看診時,我把貓放到診台上。醫生看了我一眼問道:「妳是慈濟志工嗎?」
「是的。」我答。

慈濟志工一分分單純的心意,匯聚成膚慰大地人心的暖流。(攝影劉麗美)

醫生板著臉,看著貓說:「老實告訴妳,我對慈濟的印象很不好!」
「對不起,是我們不周到。」我表面這樣和醫生說,但內心不禁嘀咕道:「再讓我碰到,我一定會跟你講慈濟。」
終於,機會來了!
「玉米貓」再次就診時,診所裡?有其他客人,於是我開始向醫師介紹慈濟。
話題一開,足足說了半小時。等我說完,貓也處理好了。
此時,醫生和他的助理對我說:「師姊,妳今天說的,和我們之前聽到的完全不一樣,感謝妳的分享,我們好感動!」
此後,每次帶貓去這家獸醫診所,醫生都不收診察費,藥費也收得很便宜。但為了避免讓人對慈濟的觀感產生誤會(貪人便宜),我和先生不僅為醫生介紹客人,還會送東西以示感謝,建立了良善的互動模式

人間菩薩 有求必應
對應法脈: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有人跟我說:「師父,我的家庭要平安,所以要安一個佛像,但不知道要放什麼方向?我還要看時、看日。」我說:「在家裡安一尊菩薩或是佛,是要提醒你是一位佛教徒,要時時刻刻念佛,念得佛那分莊嚴的法像,就是你的法像;佛菩薩那分慈悲,就是你的慈悲。」
我們應該要知道,最靈感的佛是活生生的人。要求佛救你,倒不如求人來救你,人會教你「應該怎麼做才對,要趕快及時回頭」。我們在迷失的當中,可以將我們點醒,這就是人生的貴人,就是佛。要求外面的佛靈感,倒不如求自己心靈上菩薩及佛的靈感。他有需要,你去幫助他;他有求於你,你可以回應他,這叫做感應。我們不只要常常去救人,若能做到讓人有求必應,常常去幫助人,就是真正的活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