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慧燈相續愛引航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慈濟大學的懿德媽媽林勝勝是相當資深的慈濟委員,自從師父籌建醫院,三十多年來,她始終陪伴、護持著師父,如今她的世緣已了,往生後將大體捐贈給慈濟大學。看見校方為她舉辦感恩追思會的畫面,很讚佩她的精神毅力。

慈誠懿德會德智兼備,以身示教的最佳典範

在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後,我接著創辦學校,為社會作育英才,也希望培育出富有愛心的良護、良醫。一九八九年慈濟護專(即現今慈濟科技大學)創校,我從慈濟委員中遴選出德智兼備的志工擔任「懿德母姊」,協助校方輔導學生的品格教育與生活。一九九四年慈濟醫學院成立,「懿德母姊會」更名為「慈誠懿德會」,男眾慈誠志工也加入服務。林勝勝承擔慈懿會的幹部,多年來一直投入學生的生活輔導與關懷。
慈誠懿德會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都是相當資深的慈濟志工,他們跟隨師父創辦醫院、學校,這一路宛如推著載重的牛車爬上坡。師父走在前面拉車,志工們緊跟在後用力推動,才能讓醫療與教育志業跨出腳步。師父能夠落實願望,無不都是志工與會員們出力出錢的無私奉獻。

真摯情感啟動善循環,廣為四大志業育良才

另一位張廣輝居士是慈大附中第一屆的慈誠爸爸,二十三年來定期到花蓮陪伴學生。張居士往生,他呵護過的附中畢業生後來也在花蓮為他舉辦感恩音樂會。慈誠爸爸有心、懿德孩子也有情。
不只是張居士,記得幾年前一位慈濟大學的慈誠爸爸往生,他的懿德孩子們也出席他的告別式,並為他戴孝參與喪儀。我們的懿德孩子與慈懿會的爸爸、媽媽們的感情就是如此深厚啊!
正因為彼此的情感如此真摯,這是清淨無染的「覺有情」。慈懿會志工所陪伴出來的學生,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均有所成就,其中有學生選擇從事教育,秉持著在慈濟所接受的良好理念教育下一代。
大家都與師父有約,只是有些志工完成階段性任務之後先行落幕了,但在他們後面仍有一群志工再接再厲繼續推動著慈濟志業。演完人生劇本下臺的志工只是先走一步,他們仍然與我有著未來之約。我們師徒約好再來人間行菩薩道,慈濟的菩薩道通往成佛之路,因此我們生生世世推動著一部又一部的「菩薩車」往上坡去。這是我們共同發心的大願。
(人間菩提20230522整理/明學)

【365天.天天靜思語】單純淨心

佛法就在生活中,生活在宗教的環境裡,做事要有宗旨與方向;舉手投足,一切作為,既有依循的目標宗旨,我們就要直心而心,「直心是道場」,即單純淨心。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落羽松步道(四)
香雲洗手,淨心滌心垢
香雲洗手淨心池,走進步道前先淨心、洗手。淨手淨心,滌心垢去習氣,把無明煩惱去除後,再進入健康步道。
(整理、攝影/釋德懋)

【精舍大小事】仰之彌高 追憶師公

撰文/陳美羿;攝影/白崑廷/陳慶雄

師公

民國七十五年夏天,因為祖父中風,學生家長介紹我到山上佛堂去求大悲水, 而初次接觸佛法。
那時,性廣法師在慈航堂為常住眾開講《成佛之道》,我請求旁聽。就這樣, 法喜充滿的聽了幾堂課。廣師父常感恩的提起作者「印老」,我們對素未謀面的老法師更是無限的崇敬。
同年底,在收音機裡聽到「慈濟世界」的廣播而進入慈濟,次年,佛七結束後皈依在證嚴上人座下,不可思議的,仰之彌高的「印老」竟然成了我的「師公」!


第一次見到師公,是在民國七十七年,隨師行到南投師公避暑的永光別苑。我們分批上樓去,頂禮後,上人指著我說:「她最近寫了一篇慈濟醫院個案林傳欽的文章,得了獎。」
師公笑著問:「妳叫什麼名字呀?」
我慌忙跪了下去,恭敬的回答。下樓後,激動得流下淚來;又忍不住歡喜的笑出來,把同行的師姊們弄得莫名其妙。
之後偶而隨師到華雨精舍或永光別苑,都是向師公頂禮後,就退出到客廳,常住師父們張羅許多好吃的,大夥兒就吃吃喝喝,感覺無限幸福。

本分事

民國七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二十三周年慶,也是精舍發放日。
那天來了很多中外記者。大家參訪後,知道師公適來精舍小住,極想採訪,又不敢冒昧打擾。
友人時報周刊記者吳鈴嬌看到上人一邊打點滴,一邊開示,心裡很不忍。淚汪汪的對上人說:「師父,您不能蠟燭兩頭燒啊!」
上人知道吳小姐出車禍後,開了十幾次刀,還是要拿拐杖,不良於行。於是介紹了慈院骨科主任陳英和,請他倆談一談。
因為人很多,他們只好到書房前去談。吳小姐談著談著,一時情緒失控,指著陳主任說:「我,我恨死了骨科大夫……」說罷,嚎啕大哭起來。
這一哭,驚動了在書房的師公,師公開門出來,問道:「發生了什麼事啊?」
師公一出來,上人也趕來了。吳小姐立時發揮記者本色,收拾淚水,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說:「導師,可以做個簡單的訪問嗎?」
師公請大家進書房,吳小姐問:「導師啊!您有證嚴法師這樣一位傑出、有成就的弟子,您有什麼感想呢?」
師公氣定神閒,悠悠的,慢慢的說道:「這本來是他應該要做的事啊。」
輕輕一句話,不知別人作何感想?對我來說,就如石破天驚,震撼得無以復加。
上人捨命為眾生,做了這麼多事,師公認為只是「應該做的事」;這也是上人常說的「本份事」。
既是「本分事」,又何必計較,何言辛苦,何來誇耀啊!

兩個心?

一九九五年間,師公(印順導師)到靜思精舍小住。上人特別慈允常住眾和志工,每天晚上可以分組上樓,「承歡膝下」。
晚上八點,師公看完電視新聞,大家就屏氣凝神上樓,頂禮完,坐在地板上。師公對著我們笑,我們也對著他老人家笑。當然,也有人把握機會請法。
這天志工麗蘭問了一個問題:「師公,人不都只有一顆心嗎?為什麼我常會有兩顆心呢?」
「你說說看,怎樣的兩顆心?」
「有時,一顆心打妄想,另一顆心會跑出來,責備原來的心,叫它不要打妄想。」
師公說:「那不是兩顆心,是念頭。念頭是剎那剎那生滅,打妄想的是前一念,覺察的是後一念。心只有一顆,念頭卻是不斷生滅。」
麗蘭聽不懂師公的浙江口音,下樓後趕緊問我,我轉述後恭喜她:「後一個念頭是覺察前一念的不是,能覺察是好現象啊!」

中觀

又有一次,大家上樓後,都沒有人發言,只和師公對看著笑。德和師父忍不住對我們發難:「有問題快問呀 ! 什麼都可以問,看《妙雲集》有問題,就快問啊!」
師公笑著問:「你們也看《妙雲集》嗎?」
「可是看到『中觀』,就看不懂了。」我衝口而出。
「喔……」師公沈吟了一下,慈藹地說:「嗯 ! 我以前也看不懂。怎麼辦呢?就是要常常看。」
「多買幾個版本,這本看不懂,換那本。看不懂,再換一本。久了,熟悉了,就看懂了。」師公說:「就好像我們吧,你們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們。你們常常來,天天來,日子久了,你們認識我了,我也認識你們了,不是嗎?」
(原載於紅塵詠嘆 2020.10.14 修訂)

烏丁屯日存一把米

對應法脈:心寬念純,美善人生
開示因緣:緬甸農民烏丁屯知恩報恩,耕田不殺蟲,貧中助人,日存米撲滿。
我們給緬甸的農民種子、肥料,他們很感恩。我們給他們的塑膠布棚上印著慈濟標誌,有人說:「若下雨可以遮蓋,若要曬稻榖可以鋪在地上。」但是農民烏丁屯卻說:「既印有慈濟的標誌,都是我們的恩人,所以可以蓋在屋頂,不可以鋪在地上。」給他的種子,他認為這是慈濟的恩典;慈濟是不殺生的,所以稻種播種下去,他不下農藥。這種知恩報恩的人生雖然是窮,卻富有愛心。
他很窮,哪怕種的稻穀不夠全家一年的糧食,他還是堅持每天存一把米,放在米撲滿要救人;這實在是貧中之富,能享有生活在富有中的樂趣,實在很令人感動。尤其是知道知恩報恩,每天很虔誠頂禮佛陀,而且頂禮「靜思語」;他說「靜思語」就是代表慈濟。那種虔誠的人生,生命多麼亮麗,這都是心中有愛。
人家叫他用農藥,他說不能殺生,天天向著稻田裡說好話,天天都在稻田裡祈禱,把蟲害都消除了。隔壁的田地,稻子種不起來,他把慈濟的稻種送人,這種心寬念純的愛,實在是好可愛。烏丁屯這一期的收成,足足多了三倍,真是很不可思議,很難解說。總而言之,心寬念純的善念、善因,的確有善果。

烏丁屯每日煮飯前,存下一把米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