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淨心造福正思惟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靜思精舍的常住眾跟著我過著澹泊的生活,不曾有過任何享受,大家總是甘願做,即使事情再多、責任再重大也都甘願承擔。正如大家回到精舍融入常住生活所體驗到的自力「耕」生。
出家修行的目的是弘法利生,常住為了接引會眾而廣結善緣,生活上自立自足,相信日後即使師父不在了,精舍也能持續目前的生活方式繼續弘法利生。

回歸心靈故鄉,體驗生活入宗門

工作只是為了生活所需,居士們的生活也一樣;對學佛的人來說,追求慧命的增長更加重要。事實上三餐日用可以很簡單,用餐前合掌靜觀餐盤裡,一飯一菜念彼來處當思不易,必須感恩陽光、空氣、雨露,還有辛勤種植的農民。
靜思精舍是大家的「家」,海內外的弟子任何時候回來,師父都很歡喜。大家回到慈濟大家庭,重要的是親近師父、聽聞佛法,了解慈濟的理念與方向,建立道心、聞法精進,相互勉勵讓法入心、法入行,這才是正思惟。
許多人回到精舍,一早跟著常住出坡到菜園,光是幫忙除草、掃地都能體會佛法,這就是精進。我們是走在同樣一條菩薩道上的法親,透過行善延續慧命,大家相偕回來親近師父,可以看見慈濟宗門是一條正道,回到各自的國家或社區投入志業服務時,理念才不會有所偏差。
期待大家愛惜慧命,真正了解這一條菩薩道並且身體力行。請把握人身、珍惜時間,但念無常、時時警惕,不要在日後因為來不及或是做錯事而造成遺憾或悔恨。

依循正法而行,持戒懺悔護慧命

人生難得無悔也無憾,除了時時懺悔與精進,更要妥善照顧自己的一念心。譬如過去在飲食上也許重視口欲的享受,在學佛之後可以戒除葷食的習慣。
哪怕一時還無法完全戒除,少葷多素也是很好的選擇。比起茹素,更重要的是在待人接物時懂得「善待」他人,心存善念而不要對人有所虧待。只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便懂得如何愛護他人。
總之,造福修慧是自己的選擇,也唯有自己造福才能分分己獲,這是別人無法給予我們的。佛法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大家既然有緣接觸佛法,就應依循正法而行;即使一時迷途也可以及時懺悔過錯,立刻糾正行為朝正確方向走,妥善照顧自己的慧命。
(人間菩提20230519整理/明學)

【365天.天天靜思語】滅觀十二因緣

佛陀講經說法不離苦,苦是現實人生的真相。
因為人生有「苦、集、滅、道」四聖諦,所以要行六度波羅蜜,才能由迷轉悟,由苦轉樂;至於人生來去之間,因果循環,則言十二因緣。
「四聖諦、六度、十二因緣」,是佛法的重點,如果能全盤的信解、力行,就能透徹證悟。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落羽松步道(三)
步道入口──光明燈接引,十二因緣趣入,把握因緣,把握健康時……
步道入口由十二塊石板組成,為十二因緣的表象。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人的一生從無明到老死,過程中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前世、今生、來生……流轉生死輪迴而不得出離苦海。
要想脫離生死輪迴之苦海,就要滅觀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老死滅,就不再受輪迴之苦了。
(整理、攝影/釋德懋)

【精舍大小事】靜思僧團的修行安住
文.王瀅琇(高雄)

1966年,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初期,只有五大長老弟子跟隨修行,依序分別為德慈、德昭、德融、德恩和德仰。時隔七、八年後,再收弟子德和,排行第七,至今已在靜思精舍修行近五十年。
2024年3月9日,高雄區慈濟人回到花蓮精進研習課程,請來德和師父、德定師父與大家話說靜思僧團的修行生活。

2024年3月9日,高雄區慈濟人花蓮精進研習課程,邀請常住師父分享靜思僧團的修行生活。(左起:德定師父、德和師父、德(耒英)師父,攝影廖佳婷)

手工代工的日子

靜思精舍秉持不受供養,自力「耕」生,還要做慈善救濟。早期生活相當困苦,除了要農耕,還做過二十一種手工代工。
德和師父說起做棉紗手套的故事……

精舍早期生活困苦,除了要農耕,還做過二十一種手工代工;圖為棉紗手套。(攝影黃錦益)

「棉紗手套成本較高,當時有會員看見師父生活困苦,會回來護持幫忙做手套。但是每個人做的品質不一樣,很多都沒通過交貨標準,到最後還要賠成本給人家,根本入不敷出。」後來不做棉紗手套,另開闢做薏豆粉維生。
「薏豆粉內有糙米、薏仁,每一種都要經過爆米香的機器爆過。有一次機器故障,『砰』了很大一聲,我人往後跌倒,大家嚇到趕緊過來將我扶起。當時,只看得到兩顆眼珠子,因為我的臉被燻得黑麻麻……」幸好人沒事,雖然腳板被倒下的機器壓傷,也只用草藥抹一抹後繼續做,因為弟子不想讓上人擔心。
德和師父與師公印順導師,也有一段殊勝因緣。師公晚年在精舍住下,德和師父感謝有好因緣能照顧師公,也讓他從中體會到真正有德的修行人。
「那時陪師公在慈院住院一百多天,師公每天手抓一大把的藥,配著水喝下。可是永遠看到的是,師公都沒現出病苦相,感覺生病的是另一個人。這就是有德的修行人。」

常住師父與志工合力包裝薏仁粉。(攝影黃錦益)

一碗麵線

德定師父於三十幾年前來到精舍修行,這當中發生了「一碗麵線」的故事,讓他永生難忘。
「德和師父是大寮的『總舖師』(臺語;大廚),我就是他的『水跤』(臺語;幫忙廚師切菜、上菜、洗碗等的助手)。」
一日,德定師父發現菜櫥裡有一碗微微發酸的麵線,於是請示德和師父該怎麼辦?
「拿去堆肥!」德和師父回道。

靜思精舍常住生活,德定師父(右)、德宴師父(左)於大寮烹煮午餐。(攝影釋德宣)

當時,德定師父手上還忙著其他事,便先將麵線擱在水槽邊。沒想到,上人那天竟走了過來,看到麵線問道:「麵線怎麼放在這裡?」當下,德定師父嚇了一跳,沒想太多便答道:「師父,它酸掉了;和師父說拿去堆肥。」
上人輕輕說:「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怎麼可以丟掉?用水再煮過就可以吃了。」上人的言行,讓德定師父由衷感佩,也心生懺悔,因為自己的心直口快供出德和師父。
意想不到的是,當德定師父忙完執事,準備向德和師父「自首」時,卻見德和師父早已將麵線重新煮過並吃了起來。「那一刻,我感動到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弟子對上人的話奉為圭臬,所有師兄弟老實修行,言行如一。

「一碗麵線」的故事,讓德定師父體會到弟子對上人的話奉為圭臬,所有師兄弟老實修行,言行如一。(攝影廖佳婷)

烤番薯的故事

在精舍仍使用灶臺煮吃食的年代,執事大寮的德定師父,常會利用灶火餘溫烤番薯。德定師父回憶:「每當撥開烤好的番薯,冒著煙的番薯香噴噴的,我們就覺得很幸福。」精舍的修行生活是如此困苦,烤番薯是師父們的小確幸。
既然如此幸福,「是不是也該給上人吃烤番薯?」德定師父想著,將吃烤番薯的幸福,呈給最敬愛的上人。

早期的靜思精舍大寮,簡單的爐灶即能料理每日三餐。(攝影黃錦益)
靜思僧團一路走來自律與刻苦;如今,靜思家風依舊,在人間弘法利生。(攝影黃錦益)

當時,上人的餐食皆由可愛的德恩師父負責,但德定師父決心要和師兄拚一下。「我邊烤番薯,邊往上人的書房方向看,知道恩師父還沒來,趕緊將烤好的番薯搵在口袋,跑去敲上人的書房門。」
進門後,上人問他何事?「師父,這剛烤好的番薯,給您吃!」上人指著書桌說:「放這裡。」跪著的德定師父心裡一陣喜悅,一路歡喜地回來。
不久,見到德恩師父端著點心進書房,又立刻端著點心出來,口中嘟噥著:「不知道是誰,把烤番薯拿給上人也不說……」德定師父自知理虧,前去負荊請罪,撒著嬌逗弄師兄,最後師兄弟兩人笑開了,因為知道大家都是一片孝心。
聽著德和師父與德定師父過往的修行點滴,得知靜思僧團一路走來的自律與刻苦,怎能不感佩?如今,慈濟靜思僧團已有二百多人,靜思家風依舊,在人間弘法利生。

【靜思在人間】心寬念純的慈濟人
文.Monica Lin

朝山期間,整個精舍和知客室都相當忙碌。偶爾,師父和海外志工由於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了一些無心卻有趣的對話,為忙碌中增添令人莞爾的笑點。
一位馬來西亞回來的師姊想要安單,她遠遠地對師父說:「師父,我要安一個ㄩㄝˋ。」
師父聽了,瞪大眼睛問:「什麼!妳要安一個月?」

海內外慈濟人回歸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以恭敬的心,三步一跪拜的身行,虔誠禮佛。(攝影徐玉美)

「不是,我要安一~個~ㄩㄝˋ~」師姊刻意放慢速度,一字一字地說。
但師父似乎還是沒聽懂。
我在一旁笑著說:「師父,她是說one night,要安單一個『夜』。」

朝山期間,精舍和知客室都相當忙碌,然而一些無心卻有趣的對話,增添了令人莞爾的笑點。(攝影陳靜惠)

不久,又有一位來自大陸的師姊,因多年未回精舍,如師父溫情接待,並與她喝茶聊天。臨了,師姊開心有禮地站起來問道:「師父,請問您貴姓?」
「啊?」師父愣了一下。
我起身笑著回答師姊:「師父姓釋,剛好和釋迦牟尼佛同姓。」
大家笑成一團,但這位師姊似乎不明白為什麼好笑。
這時,另一位師姊誠懇地向她說明:「師姊,妳應該問:『師父,請問您的上下?』」
心寬念純的慈濟人,真可愛啊!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降諸魔道

修行中,心若有邪求,魔境就現前。一般人拜佛打坐,精神將要靜而未靜前,往往都有身不由己的境界。有人坐著感覺到身輕輕浮浮,好像一直向上在飄動,這就是心氣到達一種凝聚的時候,生理和心理合在一起就會有的感覺。其實我們的身都沒有動搖,不過就是會有這樣的感覺。
學打坐的人,在心境到達某個階段時,意識會產生一種幻覺、錯覺。心若一迷下去,就很危險!佛陀在修行期間,也經過這個階段,很多魔境現在眼前。有讓他歡喜的,也有讓他覺得恐怖的,他卻能用超然的智慧,排除這些魔境。所以佛要成佛也經過一段很掙扎的努力,這叫做「破魔」,也可以稱做「降諸魔道」。
「魔」就是不正確、不實在;心有不正確的觀念,都可以稱作「魔」。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念,有人煩惱很重,時時執著自己,時時執著別人。有人我在中間,就容易生起是非心;有是非心,就是心魔的境界。所以不一定在打坐的時候,看到什麼境界才稱為「魔」,魔其實是從心生起的煩惱。

慈濟志工帶領民眾禮敬諸佛,洗滌煩惱,清淨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