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荷擔重任利蒼生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慈濟醫療與教育志業一向密切合作、精益求精,在各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師父當年在東部創辦慈濟醫院,因為人才短缺,為了培養具有醫療人文的良醫、良護,接著創辦慈濟護專和醫學院。歷年來,從教育志業培育出來的人才陸續投入志業體服務,每次聽見他們介紹自己是慈科大或是慈大的畢業生,我都感到很欣慰,也覺得很親切。

教育是人才的搖籃,良醫良護守志專一

慈濟科技大學的前身是慈濟護專,在升格之後,校內的創新研發團隊也拿出亮麗的成績單!他們集思廣益所研發的用品提升護理人員在第一線工作的安全性,這些發明真的是「新聞」!我從來沒聽過,而且也從這些「發現」當中獲得啟發,覺得很有意思!
總而言之,凝聚這些創作的量能需要大家多用心。慈濟從慈善、醫療、教育到人文志業,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若能「院校合一」,無論是具有醫療、護理、藥學、傳播等專長的畢業生,希望有更多畢業生投入志業體服務。假如能做到這樣一貫一體、職志合一,便能落實我當初創辦教育志業的理想。

四大志業各自發展,群策群力護持慈善

慈濟四大志業以慈善為首,只要世間的貧窮、災難沒有止息的一天,我們的慈善工作就不會停歇。志工或是同仁只要聽聞慈濟啟動某個慈善計畫,大家都熱心出錢出力來幫忙。有的人感動於慈濟總是在災難發生之後跑在最前面,因而立即匯款響應,也有人廣傳訊息,號召更多人一起奉獻愛心;人多力量大,這對於慈善工作的進行有莫大的幫助。
像這樣值得感恩的事情太多了!慈濟的慈善是從五毛錢開始的,盤點慈濟五十多年來所投入的慈善工作,無論是在臺灣本土或是國際間都做了許多好事,這都是大家長年的護持與用心的付出。
慈善,是慈濟四大志業的基礎,與醫療、教育、人文志業各自發展卻是一體的。慈濟的善款來自十方、專款專用,期待各志業體的同仁能夠同心來了解慈濟的脈動,人人群策群力邀約天下共善,讓慈濟志業永續發展。譬如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發布一個慈善行動,希望大家相互邀約參與,不僅知道慈濟正在做什麼,醫療、教育、人文志業的同仁也能一起付諸行動護持慈善,讓各志業體都富有慈善的底蘊和行善的能力。
(人間菩提20230227整理/明學)

【365天.天天靜思語】不輕言放棄
一只缺角的杯子,若不去看缺的部分,它還是圓的,所以當看到他人的缺點,要用寬大的心量和無私的愛去包容;而且不輕視,不放棄他,相信終有一天他會回歸清淨本性。
如此能讓人事圓融,也可以自我警惕,缺點被人提醒時,要捐棄我執,虛心學習。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薄荷葉來自精舍的藥草園,在茶碗的熱水裡釋放出葉綠素,淡淡的綠,清新療癒。(整理、攝影/釋德懋)

 

【法在日常】心安忍 顯自性

撰文/釋德澡;攝影/黃筱哲、釋德澡

晨語時間,上人告訴大家羅睺羅尊者忍行的故事——

舍利弗尊者和羅睺羅沿門托缽,遇到一群心生惡念的乞丐,將穢物放入缽中,舍利弗如如不動,而羅睺羅為了維護師父,被打得頭破血流。舍利弗及時安慰:「這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啊!佛陀的教育,是要用在逆境現前、心與外境會合時,清楚我們這念心到底往什麼方向走。」

工場即道場,不論寒暑,蠟燭間都是修行的好地方。

羅睺羅從溪水映照著的自己,對佛所說「觀身不淨」,心有所悟。他捧起水洗臉,看到血流的臉面目全非,水一波動,就看不到面目,讓他更深一層體悟如幻如泡影的境界。將臉洗淨後,待水面平靜,羅睺羅又探頭看,向水中微笑,看到這個人面容清秀,他深深體會在亂境中要靜下來,於是向舍利弗說,安忍無瞋即得輕安自在的心境,「這就是我的真面目!」

成形中的蠟燭,覆蓋在蠟片下,就好像自性清淨心隱藏在煩惱纏縛中的「在纏如來」。

「境界一來,就容易看不清真如本性。」上人說:「忍行即德,真如本性就是這樣!」

當蠟燭修整成型,就像已脫離煩惱的「出纏如來」,清淨無染,展現真如本性的自性風華。

工場即道場,不論寒暑,蠟燭間都是修行的好地方。在寒冬,為了讓模型內外的蠟油及時冷卻,電風扇需不停吹著;在酷夏,為了讓蠟燭保持一致的品質,蠟油的溫度也必須維持在一百度左右。

做蠟燭時,高溫蠟油借衝力注入模具,上方的蠟油遇到冷空氣,很快地就凝結成薄片,要趕快裁切,此時蠟燭雛型初現;接著要及時刮掉蠟燭周邊突出處,才能浮出圓潤晶瑩的成品。

蠟片就如粗重煩惱,一察覺,可以整片去除;而周邊突出物,就像貪、瞋、癡、慢、疑等不易留意的微細煩惱。

蠟片就如粗重煩惱,一察覺,可以整片去除;而周邊突出物,就像貪、瞋、癡、慢、疑等不易留意的微細煩惱。成形中的蠟燭,覆蓋在蠟片下,就好像自性清淨心隱藏在煩惱纏縛中的「在纏如來」;當蠟燭修整成型,就像已脫離煩惱的「出纏如來」,清淨無染,展現真如本性的自性風華。

「有一分覺醒,就能消一分業。」上人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反觀自照:「無明煩惱去除了,真如本性才能顯現。」

即使微如清晨露珠,也能滋潤大地;人心的無明,要以法水點滴滋潤。(攝影編輯組)

【靜思在人間】滴雨的啟發

撰文/簡毓嫺(新竹)

入秋了,晨起要發動車子之前,總會發現停在戶外過夜的車子上,凝結了顆顆露珠。一天早晨,發現車身除了露珠,還沾了點點的髒污,擋風玻璃、車身,到處都是,像是車輪快速輾過大水窪被髒水噴上泥漬。
「哎呀!怎麼整台車髒成這樣!」放眼望向這個戶外停車場,像是有人惡作劇一般,每一台車竟也跟我的車一樣佈滿泥漬。這幾天的天空都灰灰的,雨,一副要下不下的樣子。猜想應該是雨下不來,卻又只滴了一絲絲的雨。極微量的雨水,不足以讓雨絲成滴,滑落車身,卻又剛好能把車上細微的塵土濕潤凝結,形成顯目的泥漬留在車上。

欲念如沙塵,風輕輕一吹,就滾滾揚起,造成昏天暗地。(攝影黃宗保)

在每周固定參加的品書會中,剛好讀到《靜思妙蓮華》第五百二十七集,上人解釋《無量義經》的經文:「『微渧先墮,以淹欲塵。』沒水,無明風一吹,風沙就『蓬蓬颺』了。佛陀的法,哪怕是一點一滴,就是微渧先墮,一點一點的雨露在天地之間,雖然地上有風沙,有法水這樣濕潤一下,自然就不會風沙起。」這段文,竟讓我腦中自然浮現泥漬車身的畫面。我驚喜的發現,生活中處處是法呀!
我的車子雖然看似乾淨,其實只要伸出手指一抹,指上的灰立刻顯而易見。只是,我不會刻意這麼做,因為肉眼看上去不覺得髒,也就不會特別去洗車,那是一種「視而不見」。直到這微量的雨,讓車身的髒污程度現出原形,才讓我發現原來車子已經沾了這麼多塵垢。

難得來人間,得聞佛法、得遇明師。相信只要不間斷的聞法滌心垢,總會有見到乾淨明亮自性的那一天!(攝影黃宗保)

如同凡夫帶著習氣而來人間,在滾滾紅塵中打轉。些人得具因緣福報,能藉由學習,慢慢去除習氣;有些人則是沾染了更厚重的塵垢習氣,卻不知不覺。這微量的雨,就像是法水,讓習氣現前。
如果沒有學習佛法,我不會去察覺自己的習氣。我或許會自認是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而輕易忽略了生活中,已悄悄累積了習氣,讓習氣大搖大擺地隱藏在看似好人的外表底下而不自覺。直到讀了法,我開始會在生活中多了點留心:啊!原來這樣做是錯的……原來我也有這樣的毛病……
因此,我更需要法水的滋潤。在看到自己的習氣之後,需要用更充沛的法雨,洗滌沖刷髒污,還自己一身的乾淨。上人說:「我們學佛,就是要趕快坦開心胸來接受法水。雖然微微、小小的露水,對我們也很有用。」感恩自己也是有福報之人,這輩子來人間,得聞佛法、得遇明師。相信只要不間斷的聞法滌心垢,總會有見到乾淨明亮自性的那一天!

病從口入 非素不可

開示因緣:宗教處同仁報告海外新冠病毒疫情,及各地慈濟志工分享推動素食的溫馨故事。
勸素是要勸吃葷的人吃素,否則勸素的人都是原本就在吃素的人,或是邀約再多人捐錢護持,願意改吃素的人卻寥寥無幾,還是沒有效果。大家費盡心力出去推動,卻只能勸人一星期吃一天素食、一個月吃二天素食等等,實在是徒費心力與時間,沒有達到推素的目的。
推素,是要讓人知道為什麼非吃素不可?要提出明確的數據告訴大家,只要吃素的人多,地球環境的污染就能降低;還要讓大家知道「病從口入」,吃素能保護身體健康。要藉這波疫情而有所警覺,進而永久改變飲食習慣,而不是只有吃一、二餐,或是吃幾天而已,這樣不僅勸不動人,反而讓人誤解。勸素要直指重點,說明素食與疫情、素食與環境,最重要的是素食與人心的關係──人心污濁,以致大地、天空都污濁了。
為了供應全球肉食,一秒鐘要殺害多少生命?全球有七十多億人,為了供應幾十億人的每天飲食,又要飼養多少動物?人人應該要靜下心來多思考,外在環境生態與人的心態有何相關?從過去到現在累積的錯誤觀念與行為,造成如今的局面,是否人人都該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