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力行環保德無量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不怕髒臭 回收分類手最美

最美的這兩隻手,是萬能的手。這兩隻手,很有價值,年輕時,為家庭、為整個社會;現在老了,是為大地。人丟我撿,別人丟掉的資源,我們把它撿起來,很複雜,各種各類都有。
載回來的資源,一大堆,我們的環保菩薩不怕複雜、不怕髒、不怕臭。大家用一分疼惜資源的愛心,把那些東西會合起來,再慢慢地分類,而分類的目的,就是要回收再製。這不只是疼惜資源,最重要的是不會污染大地,因為有些東西埋在地下不會腐爛,如果拿去燒,會污染空氣。
人口這麼多,丟掉的東西也很多。我們去資源回收,分類後就可以再製,成為新的物品,就是讓物資「回魂」。一張紙可以用,它就有「魂」的價值,有可用的生命價值、有它的精華。

疼惜資源 合心合力淨大地

人一直汰舊換新,這個身體,一輩子消耗了很多物資,消耗掉的,就成了垃圾。我們以前沒有做環保,不會感覺到我們也是消耗者之一,現在我們做環保了,就知道了。
在我們那個年代,人人穿的衣服幾乎都會補過,但現在的人,知道什麼叫做「補」嗎?知道衣服為什麼要「補」嗎?
現在的人不會拿針線,他們的衣服不用縫、不用補,淘汰之後,就是丟掉,變成了垃圾。現在地球上,有將近八十億人口,人人都要穿衣服,你們想想,每天被丟棄的衣服有多少?所以垃圾多了,地球污染也嚴重了。
怎麼辦?所幸,現在有我們的環保菩薩發心。我們如果沒有出手,合心合力做環保,那些東西就會被拿去堆著,等著進焚化爐燒掉。現在,慈濟在全臺共有九萬多位環保菩薩,七千多個環保點。這九萬多位環保菩薩,個個都是志工,都是很有愛心,他們的這兩隻手,真正功德無量。

手腦並用 身心健康福無量

師父很感恩這些環保菩薩,他們的千手、萬手、萬萬手,讓臺灣的街頭巷尾乾乾淨淨。看看這些老菩薩,他們拿著剪刀慢慢地剪塑膠紙,不只是讓東西變乾淨了,也能賣到較高的價錢,最重要的是,可以訓練這兩隻手變得更敏捷。
他們坐在那裡,會用頭腦想方法,捲曲的,如何將它拉直?骯髒的,如何剪,才能讓它沒有黏膠、沒有髒污、沒有貼紙?最後再細膩地分類,乾淨的,放一邊;骯髒的,放另一邊再做處理,這都要靠兩隻手。所以這兩隻手才不會失去力量,做事情就會很敏捷、很俐落,這是借力使力,也讓雙手萬能。
你們的雙手萬能,付出無量、無量的價值,希望大家要照顧好身心健康。你們用心、用力付出,能夠淨化人心、愛護地球,這就是你們的功德。
(人間菩提20220120,整理/施金魚)

大愛──宗教無分別,天下為一家

開示因緣:土耳其慈濟人胡光中曾將一部五百年歷史的《古蘭經》贈予 上人,因年代久遠而有破損,上人委託臺灣圖書醫院協助修復。修復團隊前來說明修復進度。
當胡光中居士將這部《古蘭經》呈給我時,我感覺它很珍貴、很有歷史價值,令人發自內心尊重。我對於每一個正信宗教的經典,都同樣地尊重。這部《古蘭經》歷經五百年歲月,封面、內頁脆化破損,一拿到的時候就想要修復它,所以才請臺灣圖書醫院以專業協助修復。我是打從心裡珍愛、珍惜它,認為它需要修復,也值得修復,才會把它送去「住院治療」。感恩修復團隊的用心,才能保存具有歷史意義的寶貴經典。
每一個正信宗教都在傳世間的真諦,妥善保存、流傳經典,才能讓道理延傳於世間。人再長壽,總有離開的一天,但是像這部經已經流傳五百年,破損了還可以修補;有經典在,就能將宗教的慧命留存。慈濟維護佛教的經典,最好的方法就是活用經典,用實際的作為讓人瞭解佛法道理。

土耳其胡光中居士將擁有五百年歷史的手抄本古蘭經(左)贈予證嚴上人。

 

【靜思在人間】召集有緣人的法華鐘聲

撰文:寧蓉(明靜)攝影:寧蓉、編輯組

生命中,一定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東西,在冥冥中指引你,一點點靠近,一步步前行。
一對穿著普通的中年男女,下午時分,手牽手的慢慢走進書軒本店。
「菩薩好!」本店同仁黃映掬熱情的迎上前。
「師姊好!」客人禮貌回答。
「我們想要買鹹粥及泡麵。」女士提出需求,於是黃映掬引導客人來到淨斯資糧陳列區。
先生一陣東張西望後,緩緩的踱步到了法品陳列區。隨手拿起一本【高僧傳】系列叢書,翻翻後放下,換另外一本翻翻再放下。

「菩薩,有興趣想要瞭解一下嗎?」我趨前靠近他,輕聲問。
「不知道耶,沒讀過。」先生轉過身,有點猶豫但不拒絕的眼神。
我說:【高僧傳】裏,天臺智者大師、六祖惠能、鳩摩羅什、唐僧玄奘等的傳記,是我愛讀的。其中記載智者大師的故事,有一段我很喜歡,與您分享。
大師17歲那年,在一次拜佛時忽感恍惚,有如夢境:他看見有一座高山面臨大海,同時看到山頂上有一位僧人正在向他招手;相會之後,瞬間便到了山麓,進入一座寺院中,他看到自己所造的佛像就在裏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因緣的輾轉牽引,大師38歲那年,心中漸漸升起心向久聞其「幽勝」之天臺山的願望。於是,他遣去門人,決定離開喧囂的金陵,前往天臺山「展平生之願」。
那時,天臺山住著一位青州來的高僧定光,他已經在天臺山住了三十年。在智者大師抵達天臺山的兩年前,他就對當地的山民說:「二年以後有一位大善知識要到這裏來,你們應該種豆造醬,編蒲草為席,蓋一些新房子,用來迎接這位大師。」
終於,在陳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九月的秋天,智者大師和弟子慧辯等二十餘人,水一程、山一程,歷盡艱辛,來到了朝思暮想的天臺山。定光禪師歡喜迎接,並問道:「你還記得早年我曾在夢中對你招手接引的情景嗎?」
大師感到非常驚異,這才領悟到自己早年的夢不是幻象,而是真實的存在。
大師抵達天臺後,入住在定光禪師的住所。晚上,忽聽到空中有鐘鼓大磬的聲音,響遍山谷,久久不絕。定光知道大師的法緣就在此地,以後的講學及徒眾定會日盛。這是召集有緣人的鐘聲呀!
大師於是在天臺山住了下來,開演了天臺法華宗,成為佛教八大宗之一,智者大師也是使佛學中國化的第一人。
據說,大師乃是藥王菩薩乘願而來。
他小時候就喜歡到寺院遊玩,對僧侶執禮甚恭。七歲時,一些師父看他聰明伶俐,就教他念《法華經 普門品》,讀過一遍,他就會背誦了。
大師20歲受比丘戒,於23歲時抱持輕生重法、「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冒險穿越戰亂危險的境地,前往河南光州大蘇山拜慧思禪師為師。慧思一見到他就說:「過去我們曾一起參與世尊在靈鷲山宣說《法華經》的法會,因有這樣深的宿緣,你涉險來到這裏,我們又得以重逢了。」
師徒一見如故,如過去世因緣深植。
我的師父–證嚴法師,今世一代高僧。年少時因緣際會,在寺院偶遇《法華經》,當即歡喜請購下來。徹夜研讀,時時禮拜,終身奉行。
這套慈濟的故事叢書《靜思》《善護》《心蓮》《點燈》,是我的最愛之一。它以「編年」為主,將超過半世紀的慈濟足跡,用紀實文學形式呈現。

而慈濟的所謂「四大志業」,也是因為慈善才蓋醫院、因為醫療而辦教育、因為教育而需要人文傳播。法師曾表示,自己因「不忍他人受苦難」,總是「自不量力」。慈濟50多年來積極在做的事,就是從最根本的人間最需要的慈善開始。「五毛錢也能救人」的點滴愛,讓大家溫飽,孤老有依。
法師儘管一無所有,借住普明寺,仍單純而堅定的和弟子克勤克儉生活,克服萬難推展慈善。慈濟功德會成立第二年,一個月的濟貧基金才一千多元,卻花了四千多元為失明的阿拋伯,打造堅固的磚瓦房,讓他安度生命的最後四個月,且料理其後事。
時年26歲的法師,深受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願啟發,發心把佛法推入人間。因此他走入人間苦難深處,以身作則帶動追隨他的弟子們,希望啟發每個人潛藏於內心的一念慈悲心,讓人人都能成為有求必應的「人間菩薩」。
法師目標明確──不只濟貧,更要救心。「人心不淨化,誓不休息!」是他的深宏誓願。儘管一路艱難坎坷,但法師無怨無悔,勇往直前。每每以身示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
佛陀在《法華經》中提到「菩薩行」,是理想,也是教育,但在當年時空背景下難以實現。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證嚴法師信佛所說,懷抱「慈悲濟世」的法華精神,投身滾滾紅塵。50多年如一日,透過「做就對了」的堅定意志,實現了種種「不可能」。
我們祈願每一位有緣閱讀者,能讀誦瞭解:從一個人、一念悲心開始,感動、帶動一個又一個的志同道合者;整部慈濟史,是無數人奉獻心血共同織就,是無數生命故事交織而成,有血、有淚、有汗;每一段動人故事背後,都是無條件、無所求,純淨無私的「愛」。
「師姊,你講得很歡喜,我聽得好高興。」先生如獲至寶的興奮表情「你推薦的我都要,我要好好的瞭解。對了,不是還有一位叫什麼『什』的高僧嗎?」
我問:您講的是「書紅人不紅」的【七佛譯經師】鳩摩羅什。

「什麼叫書紅人不紅?」先生一臉疑惑。
我說:什師一生飽受戰亂、顛沛流離,仍戮力譯經。譯出了華人地區民間「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而傳誦千載的《妙法蓮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絕世佛典,其譯文「信、達、雅」兼具,較其他人的譯法更優美流暢、清晰而富文學性,才能讓諸多佛典歷經一千六百多年傳誦至今而不輟。
然而,《妙法蓮華經》箇中之妙,卻是於什師圓寂百餘年後,方由隋代的智者大師發揚光大。
「這本我也要!你剛剛講的,一心弘揚地藏法門的蕅益智旭大師的傳記也要。今天路過這裏,不知為什麼就進來了,結果……真是有緣。」
「真是有緣」的感嘆,讓我又一次想起上人曾經的感慨:「過去,我們一定在一起參與佛陀在靈鷲山宣說《法華經》的法會,才有這樣深的宿緣,今世的菩薩道上,我們才得以重逢。」 而在智慧追求的道路上,只有有緣的人才能聽見空中遍響的法華鐘聲,也才能為鐘聲所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