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代代增傳向善行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福、善、智慧,都有傳,這樣一代一代,叫做「以善傳家」。慈濟已經五十六年了,看到慈濟人從小而大,家庭一代一代地傳,感覺很有福。福,再增加福,代代增傳,這就是我們臺灣。

菩提樹已成林 和氣祥瑞在人間

臺灣很有福,五十多年來,慈濟人有增無減。因為大家的精進,也認同慈濟,所以一路走來,再回頭看過去,踏進慈濟來的,已經走很遠了;再往前看,我們還有很遠的目標,所以還要精進向前。
後面的路,我們走過來了,該種的樹,從布種子到長成樹苗,現在也已長成大樹。那一排排的菩提樹已成林,叫做「菩提林」。
我常說要「菩薩招生」,的確,菩薩可以呵護大地、安撫很多人間的苦難人。「緣苦眾生」,救濟苦難眾生,就是佛陀交託給我們的使命。天下人間,遺憾的事情偏多,最令人擔心的是氣候變遷;天地的威力之強,人的力量,不可能勝過天地的威力。
不過,我們有福還可以造福,人人造福就有「福氣」。天氣、地氣、人造福氣,人人有共同的方向,做好事、做好人,就會製造「和氣」的好人間。

投入志業身行善 以善傳家聚福緣

佛陀來人間,是要教導我們,在天地之間要如何生活?這「生」,不是母親生下我們的「生」,是生活的「生」。他教導我們,既生來人間,就該活出價值,所以我最近都說,要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
現在我要請各位菩薩,靜下來,好好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我也時常在盤點自己,我這一生,對人間是有益的事多?或是有沒有對人間有所損害?利益與損害,放在天平上,到底好事多,還是壞事多?
自己反省一下,幸好,感覺自己從小到現在,在記憶中找不出有做什麼壞事。說到孝,我在幼小的時候,人人都稱讚我好孝順;長大之後,我找到人生的方向,並且對準這個方向,一路走過來都是善。直到因緣具足出家了,又有因緣,就不斷呼籲人人行善。
唯有天地人和順,人間才能真正平安。所以我天天都在呼籲,人人要顧好、守好自己生命的方針。士農工商,人人努力去做,但是也要有志業可做。投入慈濟,與慈濟人一起利益人群,這就是發揮生命的價值,千萬不要讓我們的生命閒著,空過日子。時間總是快速地過去,時間可以成就一切,好事也可以不斷地累積。
期待大家互相勉勵,一個人做,做不起什麼好事,何況我們要開的是大道,是長遠又平坦的道路。這一定要人多,路才開得長、擴得大,才能引導更多人進來,而且代代相傳。
我們的高祖所做的,曾祖接下來;父親這麼做,孩子、孫子也這樣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以善傳家、造福人間,人間社會就有福。
(人間菩提20220119,整理/魏玉縣)

【精舍大小事】小心說「老」

文/釋德謙;圖/顏莉

話說某天下午,我請挑菜區的菩薩們幫忙挑揀「劍葉萵苣」。通常菩薩們都很惜福,只有將黑掉的葉基切掉,而 不翻看葉片,我只好親自動手挑給她們看,並說有?的,有斑點的就是老了,就不要了。
這時,一位菩薩若有所思的重覆道:「哦,這樣啊,老的就不要了,沒人愛了!」
過一會,另一位菩薩同樣惜福,我只好再說一次:「太老」的就不要了!
這位菩薩馬上回問:「老!是多老?」
我一時語塞……。
真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故而說話要多用心;然而有時,當我們覺得被傷害時,是否也是這般自尋煩惱呢?所以,還是要時時好念,才能事事好事。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

面對苦惱的眾生,我們必定要用忍耐的心,忍久就麻痺,麻痺就不知道是在忍。若聽到有人在說我們的是非,我們就自我安慰:「他是凡夫,不是佛。凡夫罵我、說我不對,這很正常。」這樣心就靜下來了,不會和他計較;不去計較,心就定了,精神就不會浪費在人我是非。
精神若沒浪費在人我是非,做事業就很準確。我想要做什麼,只要認為該做的,時候到了,開始做,就對了。若認為不該做的,就不要去做,守比動更對,這全都是靠著一分定力。所以,學佛需要定力,做事也需要定力,不要一點小事就心亂,就亂了腳步。
禪定就是正定,不是常常在那裡坐著,就是禪定。禪定是要用佛教的教育,教育得思想正確、沒有邪思。就像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學佛不論功夫多好,只有一項,就是思想要正確。思想正確,心就不亂;心不亂,待人接物就溫和;待人接物溫和,就會得人緣;得人緣,就會人人愛你;人人愛你,就人人支持你,事業一定成功。這叫做正思、正念、正見,全都是禪定。

 

【靜思在人間】心開‧開心

撰文/靜 淇;攝影/楊國華

六月,鳳凰花盛開,是莘莘學子高唱驪歌的畢業季,到處充滿離別和思念之情;而四年前的六月,在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精舍專業攝影師小陳師兄,成就實習醫學生及住院醫師的第一刀,圓滿他53年人生的信願行。
因黃錦益師兄接引,小陳師兄進入慈濟,從此身心安頓在精舍,日日扛著超過20公斤重的攝影器材,風中,雨中,鉅細靡遺地捕捉畫面,將上人的智慧法語透過鏡頭傳揚全球。
2017年,小陳師兄因心肌梗塞突然辭世,眾人不捨之情溢於言表,上人屢在開示中提到小陳也語帶哽咽。事隔兩三天,陪上人往齋堂途中,我問:「上人,您的心有開一點嗎?」上人回我:「也沒合啊!哪需要開」。
此問,亦如某位師姊曾向上人說某某人如何如何。當時,上人輕輕回之,「把心門打開,心門開得夠大,人來人往不會碰撞到,也就不會受傷」。
是的,寬大心量,上人言行教之,要如大海廣納百川,要如和風無遠弗屆。人際往來,亦復如是。可惜我們凡夫,當順己意時,心就敞開;偶有逆境,即心牆高築,令心門時開時合,產生諸多煩惱。
心開就開心。原來快樂,竟是這麼簡單。

物移鏡空

撰文:靜 淇 攝影:簡嘉池

想要跟緊上人做慈濟,必須信受奉行上人慈示的《慈濟六和敬》,除此,一切都要雁過而潭不留影。
最近,看到某師姊在組內跟大家互動時,總是笑容滿面、輕聲細語,且是柔和地圓滿一項又一項的任務。偶而碰面,我都會對她豎起大拇指,她則回報會心一笑。這該是我倆心照不宣的秘密吧。
記得幾個月前的某個傍晚,正在廚房備餐,突然接到師姊的電話,聽到她啜泣的聲音,趕快放下鍋鏟專注聽她說話:「我氣到晚上都睡不著,組內有些人意見很多,我幹嘛要當箭靶啊?」
她接著問,妳在慈濟這麼資深,該不會遇到人我是非或挫折吧? 我回道:「內外環境對慈濟人的考驗我都曾有過,但四十六年來只堅定一個信念––我要跟緊上人,我要做慈濟。」
然而,想要跟緊上人做慈濟,必須信受奉行上人慈示的《慈濟六和敬》:「戒同和敬;見同和敬;行同和敬;身慈和敬;口慈和敬;意慈和敬。」除此,一切都要雁過而潭不留影。
我同時告訴她四十年前的一個小故事。
花蓮慈濟醫院尚在籌建階段,委員們都竭盡心力募款,其中有位很會勸募,但後來不知為何,竟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不再踏入慈濟。後來她罹患罕見疾病,上人親自去探視,她不斷地向上人懺悔。
她哭著說:「師父,對不起,我在生您的氣,氣了好幾年。」上人輕輕回道:「你怎麼這麼傻,我也不知你在生我的氣啊,我還是每天不停歇地照做慈濟啊」。
如此的典範,正是我喜歡「物移鏡空」的清朗自在。現在,看到師姊的轉變,相信,已將慈濟故事聽進去了。
「物移鏡空」,是我非常受用的一句法寶。上人曾開示:「要如何心如明鏡?前一個念頭過了,就要放下了。要集中精神在當下這個時候」。想到萬法本閒人自鬧,那又何必把人我是非糾纏於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