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聞聲濟苦喜付出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日本慈濟人接到一則個案,老先生年輕時從台灣赴日發展,現在年紀大了、生病了,卻落魄當地;慈濟人雖與他非親非故,但是接觸到了、了解他的處境後,盡心盡力,為他辦好返臺手續、尋覓合適的收容地點。
日本慈濟人送機,臺灣慈濟人接機,接回來之後,又幫助他安頓下來;未來,慈濟人也將長期照護著他……
無常人生,需要有愛心人伸手相援。任何一個國家,這種孤老無依,需要長期照顧的個案都不少,所以我常說慈濟人很有福,儘管年紀大了,但是他們不服老,只要身體健康、因緣具足,菩薩道上不斷發揮智慧付出,有形的生命、無形的慧命就是他們的動力。

感眾生苦,應眾生需求付出

慈濟人善解有愛——善解,來自於每一個人都有虔誠的愛心;付出能有所用,心中只有感恩,這就是人間菩薩清淨無染的大愛。
就如,有些家庭會將長輩離世後用不著的電動床捐給慈濟,這些電動床設備很好,重量卻很重,有時捐贈者的家位於公寓高樓層,如何徒手搬運下來?實在考驗著志工的智慧與體力。
經常看到我們的慈誠隊動員了很多人,大家分工合作,將沉重的電動床一層一層樓搬運下來;惜福回來環保站後,他們又仔細刷洗、一一檢視,哪裡螺絲鬆掉了?哪裡需要修理?要讓它恢復如新。
費了一番功夫回收、整理好的物品,只要聽聞哪裡有家庭需要,慈濟人又會不計辛苦、運送到家,很歡喜的搬去給新主人使用;這種惜福造福,付出無所求,皆大歡喜的愛,實在很讓人感恩。
看到慈濟人這樣費力的收、歡喜的送,收與送之間花了這麼多的功夫,卻不曾計較對方有沒有說感恩,反而感恩對方願意接受、好好利用。
這分特殊的愛,就是菩薩之愛;這也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希望讓我們知道,人人都有靈感,只要苦難人有需要,眾生有求,菩薩必應。
慈濟人有的時候不需要眾生求,只要發現眾生有苦,他們自然就會發揮大愛去付出;這就是慈悲喜捨,救苦救難,所以他們的名稱叫做「菩薩」。
為佛教、為眾生,這五十幾年來,我一直就是希望人人,每個人要真正的了解到,佛法是在普天之下無處不在的。每一位都最有靈感、最有感應的菩薩,也是人間有求必應的菩薩。
(人間菩提20220629整理/洪淑芬)

 

【靜思在人間】【靜思語故事】一盞明燈

撰文/徐明玲、攝影/白崑庭

小時候的作文題目:「我的夢想」我擠破頭也想不出自己的夢想,那時只想照著爸爸媽媽的期望往前走。一路來,我努力讀書,步入職場也很認真把工作做好。上班下班,日復一日,工作越來越忙碌,不知道是忙,還是茫?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人生的方向與價值。
幾年前,當我考慮從職場退休時,才驚覺放下忙碌的工作後,真不知道要如何安排未來的生活。因此才開始反問自己:「人生除了工作還能做甚麼?人生的價值又是甚麼?」我陷入了迷惘。
不久,朋友送了一本證嚴法師的典藏版《靜思語》。隨手翻翻,跳入眼簾的這句話:「做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才是生命真正的價值」,竟精準地觸動我的心。
即使曾在職場呼風喚雨,名利雙收的人,隨著離開職場而光環盡褪,想必也會有難以言喻的落寞吧!「要做什麼事才真正對人生有意義?」在我腦海中不斷盤旋湧現。我繼續探索靜思語:「人生是否有價值,不在於他人的眼光,而在於善用生命的良能」「助人不僅是美德,也是心靈的一大享受」是啊,助人不就是善用生命的良能嗎?不只他人得到幫助,自己也可從中獲益,找到心靈的快樂。短短的兩句話就像昏暗夜色中突然亮起的燈,清楚地指引著前方的路。
2016年初我正式從職場退休,開始轉換人生跑道,做志工服務人群。服務項目包羅萬象──茶水點心準備、資源回收、活動記錄、關懷弱勢族群、社區長者課程安排等等。與其說是服務人群,不如說是進入「社會大學」再進修,在無限寬廣的課程中,發揮潛能,學習成長。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很多社區都開設了據點,提供長者動態及靜態學習的場所,以延緩老化。我有機會參與社區樂齡長者課程的規劃團隊,團隊裡每個人都是志工,負責規劃形形色色的靜態課程。
其中有一堂課,我們計畫要教長者製作紙花。為了圓滿這一堂一小時的課程,大家集思廣益,決定運用隨手可得的回收廣告紙來當材料,並分工合作搜尋各種紙花的做法。最終我們選擇了難易適中的五瓣櫻花當作這堂課的主角。材料與作法已具備,大家開始一起研習紙花製作,從剪裁到摺花,巨細靡遺,步步用心。步驟雖然簡單,但要摺出一朵美麗的花,每一摺痕的角度與輕重卻是關鍵。所以只有一次又一次地熟練技巧,才能在課堂上帶領長者製作出最美的花朵。
課程當天,長者帶著花花綠綠的回收廣告紙滿心期待的來上課。一位志工在講台上講解,長者戴起了老花眼鏡,聚精會神地啟動十指神功,一步一步跟著做,其他的幾位志工則穿梭其間,耐心協助。有些長者雖然比較慢,但也不放棄,一張紙摺痕太多了,換另一張紙重新來。每位長者最終都完成了一朵五顏六色且獨一無二的五瓣櫻花,個個都覺得很有成就,心花朵朵開,笑容滿面地捧著自己的作品回家。
看到了大家課前的用心及長者臉上雀躍的笑容,真的好感動,無比的喜悅悄悄地浮上我的心頭。每位志工都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卻很用心地安排了帶給長者歡喜的課程,不只善用自己的良能,也善用物的良能,讓廣告紙的物命延續。這也讓我深深體會「有心要付出,就有無限的能力」及「用心就是專業」這兩句靜思語的真實意義。
《靜思語》裡的每句話都是證嚴法師的智慧法語,句句簡單,卻字字珠璣,言淺意深,唯有細細思量或是親身經歷才能體會每句話的真正意義。它像是一盞明燈,為在迷惘中的人指引方向,也是一部日常生活的寶典,為困惑的人指點迷津,開啟富足的人生。

布施煩惱

撰文/陳美羿;攝影/陳亦珍

日前參加一個輕旅行,回程的時候,活潑又敏慧的「顧敏慧」師姊,特地坐到前面來,拿起麥克風,一一點名車上的人發表三天來的見聞與心得。
有的人娓娓道來,真誠感人;有的人妙語如珠,使得滿車歡笑,最後敏慧也發表感言:「……移民南非二十幾年,學佛過程,曾經親近一位陶居士……」
有一次,敏慧滿心煩惱,跑去找陶居士:「老師!怎麼辦?我煩死了。」
陶居士微微一笑,問她:「六度波羅蜜,第一是甚麼?」
「布施啊!」
「是布施。」陶居士說:「那妳把煩惱『布施』出去不就得了。」
「把『煩惱』,『布施』出去?」敏慧彷彿挨了一記當頭棒喝,驚呆了。
「是啊!學佛者以布施為第一。」陶居士氣定神閒說:「妳死抱著煩惱,把它當寶貝,捨不得把它布施出去嗎?」
撥雲見日,敏慧當下把煩惱「布施」出去,頓時感覺輕安自在,舒暢無比。
學佛多年,敏慧還得了一個妙法,讓煩惱不上身:「負面的事物,不要跟它『相應』。」
也就是說,面臨負面的、不理性的事物,不需要生氣,不需要辯解。要練就「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功夫。不理它,「默而偋之」就好。人生百態,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不是嗎?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五根之「精進根」

「精進根」,精就是不雜,不雜就是專;進就不退,專心向前進,稱作「精進」,有信而不進,就會永遠停滯。修行就如雙腳走路,「千里之路,始於初步」,常說要「前腳走、後腳放」,放了後腳,才能進前腳;兩腳之間若「進前腳、停後腳」,就不能精進。若一再回顧過去,就叫做「雜念心」,也稱作「煩惱心」。想要進步,必定要先修一念「專」。
就像一個年輕人,快要考試了,有好幾位朋友為他著急得不得了,不惜每天下班後,晚上幫他補習;有人教他國文、有人教他數學、有人教他英文。但是他白天心亂如麻,晚上心神不專,無法吸收大家用心的教導,這樣若能考上,就是天才;若考不上,卻變成老師的責任,這樣對嗎?其實大家都已經盡心了,考不上是他自己的責任。所以要成就學業,成就修行的道業,一定要靠專心,絕對沒有你修我得。
佛陀只有教導的責任,剩下的路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走;若能用心思考幫助道心的善法,好好體驗,身體力行,專心為道,就是「精進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