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醫師 / 林炳彰
近年來,新冠疫情的衝擊讓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內再次成為焦點。不少臨床研究和真實案例顯示,中醫藥在防治新冠相關症候群方面具有獨特價值;然而,若不回顧其源頭與傳承,很難真正理解這門學問的深厚與奧妙。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承襲了數千年來的智慧基因,應當親自走進歷史與大自然之中,去「身歷其境」地體驗那段關於生命、草木與人文的對話。本文將試著從炎帝神農氏嚐百草的遠古人體試驗開始,經《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的理論奠基,直到孕育豐富藥源的湖北神農架,完整勾勒中醫藥發展的脈絡。
自傳說時代起,炎帝神農氏便被後世尊為「醫藥始祖」。據《史記》、《淮南子》等文獻記載,他教化族人種植五穀,奠定農耕社會的基礎;更令人矚目的是,他依靠自身作為「活體實驗室」,每日試毒百草,辨識它們的「四氣五味」與毒性輕重。這一過程,構築了中醫藥最早的藥理學與毒理學脈絡——在訊息極為匱乏的年代,以身試藥無疑是一種近乎極端的求證方法。儘管其中不乏傳說的色彩,但《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將這些口耳相傳整理為365種藥物,並提出「上品養生無毒、中品調補有毒、下品攻邪多毒」的分級體系,其安全與療效兼顧的理念至今未改,成為後世本草學與方劑配伍的依據。關於這類藥物氣行之歸類和效用,本質上乃源自古人對氣的感知。古人對身體感知感悟的能力極其細微,故能察覺體氣之運行規律、特性與藥氣作用之相關性,進而發展為後世的中醫理論、中藥學。
在神農氏的試藥傳說中,茶葉的發現尤為引人注目。相傳他在山野中煮水片刻,忽有樹葉飄落其間,水色轉為微黃,散發清冽香氣;嘗之後,不僅解去部分試毒後的熱痛,還令精神為之一振。這段傳說雖帶神話色彩,卻與現代研究中茶多酚、兒茶素的抗氧化及解毒功效不謀而合。漢代以後,茶葉由藥用逐漸普及民間,到唐宋時期演化為具備儀式與禮俗意義的文化象徵,可見中醫藥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融合。
古人之所以能發現氣的存在,並非來自儀器或數據,而是出自對自身身體深刻、細膩的觀察與體悟。古人身處單純自然之天地,在長時間練就靜心的習性中感受到全身氣之流動,並從日夜節律、情志波動與氣候變化中,體悟到人體與天地之間存在著一種看不見但可感知的聯繫——氣。氣並非只是一種理論、概念,更是一種實際的感受。古人對自然界的觀察與對自身身體內在感知能力的體驗,共同構成了中醫藥理論與五術體系的基石。
若要親身感受這段古老對話,湖北神農架是最佳現場。該區域古生代曾為淺海海床,中新生代造山運動使得海床隆起,形成平均海拔約1,700米、最高峰3,106.2米的褶皺山脈,因而得名「華中屋脊」。更為難得的是,神農架同時獲得「世界自然遺產」「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三重認證,其96%的森林覆蓋率孕育了從亞熱帶闊葉林到寒溫帶草甸的垂直植被帶,記錄維管束植物3,550種、脊椎動物493種,為中醫藥尋找珍稀藥源提供了天然寶庫。
神農架的特殊性不僅來自地理與生態,更體現在水土資源與氣候條件之上。當地山泉水富含鍶(Sr)等微量元素,pH值接近中性,鍶含量常超過0.5 mg/L,遠高於國家天然礦泉水標準的0.2 mg/L。鍶對骨骼與新陳代謝有調節作用,在當地藥用植物體內的積累也有助於提升藥效。例如當地出產的黃耆、貫眾、紅豆杉等高山藥材,活性成分濃度普遍高於平原地帶同品種。
此外,神農架所處的北緯31度緯線地帶,日照充足、紫外線適中,有助於植物合成黃酮、生物鹼等次生代謝物。配合海拔高、早晚溫差大等條件,使得藥材在成分與品質上具顯著優勢。居民長期食用當地藥膳、飲用山泉水,並維持大量步行的山地生活習慣,形成長壽村落。據統計,神農架部分村落百歲老人比例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心血管與代謝性疾病發病率低,成為生態健康共構的典範。
古云:地靈人傑。觀察全球與神農架同屬北緯31°附近的區域,可發現眾多古代文明與文化發源地皆匯聚於此。從埃及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文明,到北美密西西比文化與東地中海沿岸,這條緯度線串起了一連串舉世矚目的古老文明與自然奇觀。這些區域皆享有充足日照、溫潤氣候、水土豐饒、物種多樣,具備孕育文化、宗教與醫學的自然條件。
某種程度上說,地球在這條緯線上自然集中了水資源、可耕地與生物多樣性,也提供人類早期發展認知與文明的沃土。神農架地處其間,兼具氣候多樣性、生態遺存、地勢褶皺、地磁穩定等條件,實可謂「天地之氣之所聚,靈根藥性之所養」。
炎帝之後,黃帝與其臣子(如岐伯、雷公)以問答形式構築了《黃帝內經》,將陰陽五行、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與養生防病的理念系統化,為中醫從經驗醫學邁向理論醫學奠定了基石。「天人合一」與「治未病」的核心觀念,至今仍是中醫診療與預防的重點。這些理論的發展與運用,也正是建立在古人對氣的細緻觀察與實際感知之上,氣與中醫藥的結合,揭示了人體內在運行與自然節律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
對於中醫藥從業者而言,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諦更值得體會。炎黃子孫應走出都市與診間,親至神農架等藥源地,身歷其境地感受地質演化、植被多樣、水質特性與緯度優勢等客觀環境之不同,並試著體會身處“寶地“之靈氣對身體有何影響,進而將古典理論與現場觀察相結合,才能真正傳承並創新中醫藥學術與臨床應用。唯有如此,才能讓中醫藥這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傳統,持續照亮未來全人類健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