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醫師 / 林炳彰
中華民族自古以農立國,古人透過觀察大自然之變化,發現了植物生長及四季氣候傳變的規律性,進而發展出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二十四節氣』(2016年時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氣的由來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地球上萬物生長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太陽,包括晝夜長短、四季變化以及植物生長等都與太陽有關,當然對人體也會有影響,因為人體乃一小周天與外界大周天會互相呼應。
地球相對太陽運轉位置改變造成節氣變化,此時身體某部位會與之共振,節氣可以看做是天地與人之間的一種能量交流。中華無相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陳銘堂老師經過十幾年的觀察與記錄,將人體對應節氣之共振部位一一確認,這些共振部位多在穴位或穴旁。
古代中醫將穴位稱為”俞穴”或“氣穴“,用以表示穴位具有氣之能量及運輸功能。俞穴的名稱便是在形容穴位之氣與人體生理相關之動能現象,所以穴名都可算是副詞。古人把天地能量對人體的影響了解得十分透徹,不管是穴位、節氣、干支紀年等等。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記錄年、月、日、時,六十年為一循環,干支紀年廣義來講也可以算是一種節氣。前人的足跡經常能夠提供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中醫便是累積數千年古人的智慧結晶而來。
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季三月,一個月包含二個節氣,總共為二十四節氣。夏之節氣包括:
(立夏、小滿)為巳月,(芒種、夏至)為午月,(小暑、大暑)為未月。讓我們來看一下最近的節氣走在哪裡呢?對人體又可能有哪些影響?
今年是乙巳年, 這個月為壬午月,節氣在6/5走到芒種,午月本身包括兩個節氣:芒種-心俞、夏至-至陽。
本月節氣由心俞走到至陽(督脈),再走到胃倉(膀胱經)。在人體而言,芒種節氣走在心俞,心俞是指元神之氣在此直接進到心臟裡,俞代表運輸,所以這時候最怕心後受傷。心俞受傷者,心臟的火氣會散不開。元神的氣進不到心臟,人會心神不寧。
夏至時天氣炎熱,氣往外脹,至者極也,所以夏至是散到最極致的時候。當節氣由心俞往至陽走,是由旁向背脊中間夾過來,與脊神經由中向外之走向正好相反,神經受夾則彈性差、活性不好,相關之器官功能便易衰弱。至陽在背部之督脈中央,此穴在橫膈後方與胰臟有關,當節氣由心俞往至陽走時,胰臟炎發生機率可能會增加。
夏至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的時候,但卻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雖然現在全球暖化,整體氣溫上升,但若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其實會發現整體的氣候規律上仍是跟節氣有所相關。夏至時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比地面散發到空氣中的熱還多,所以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會上升,也就是進到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小暑、大暑。
綜合以上所述,心俞往至陽期間,節氣由膀胱經向背之中線督脈走到至陽,心臟與消化道易受影響。心俞乃元神氣入心之處,至陽與胰臟有關,若受阻易背緊痛、胸悶、心慌、焦慮、肋間痛、胃痛等,粽子不宜多吃。可多做三七步或三合拳,亦可用小鬆弛將背部及心後放鬆,將後跟剖開張鬆。若覺頭昏腦脹,氣上衝者,可將雙手外開配合陰頂腕,雙腳外開腳尖微上翹,人微後仰。
若以天干地支的五行推論來看,乙巳年壬午月,乙為陰木、巳為陰火(暗藏辛金),乙在巳居病。壬為陽水、午為陽火,壬在午居胎。本月水木火連生,巳午火夾殺金,宜土解之、佐金自救。
穿著上適合以黃色為主,淡色系為輔。飲食上可選擇土性食材,其五行特性為色黃、味甘、氣香,金性食材則為色白、味辛、氣腥。土性食材如蜂蜜、冰糖、砂糖等,金性食材如薄荷、白蘿蔔、大腸、松子、豆腐、雞肉、鵝肉等,薑絲、薑片亦可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