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展開團結國家第四講,這次講的是國防。總統府也幫總統發出臉書圖卡,標舉國防即國安。但賴總統這樣的國安思維,顯然使台灣陷入最不利的戰略設定,也就是以軍事思維帶領國家大政,可能會重蹈日本軍國化戰略的失敗。
賴總統可能不是很清楚修憲後總統的職權是經由國家安全會議貫徹到行政機關的,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名列總統職權包括國防、兩岸、外交和國家大政方針。簡而言之,法定的國家安全就由此四大支柱所支撐,卻非只有國防一部。誤以為國防即國安,將導致國家資源配置與大政方針出現戰略性偏差,危及台灣的安全。
台灣四面環海,雖不利大軍登陸作戰,但欲取台灣卻未必要四處搶灘,施琅攻台的歷史可略參考。但更殘酷的事實是所有的軍備都需要經濟支撐。台灣雖有能力製造導彈進行攻擊與攔截,然而高達98%以上的能源仰賴進口,要斷絕供應只需要進行海路管制,截斷石油和天然氣的運輸船即可。在能源國防上,廢核之後已經無險可守。
再來是糧食國防,台灣也極其脆弱。不管是國民口糧或是畜牧飼料,台灣本島的自給率早已不到三成,其他均需仰賴大船航運。大陸還不需出動海軍船艦,光以海警船實施攔檢,就足以動搖台灣民眾到存糧信心,逼使政府採取限額配購制度。想想疫情當時排隊買口罩的情景,就知道社會防衛韌性最大的破口將會出現在排隊購買日用必需品這一環。一旦走到這一步,台灣民眾真的還能支持戰鬥到底嗎?我相信國家安全會議一定有做過想定模擬,光是要配給日用品到每家每戶這件事,所耗用的總體社會成本就是天文數字吧!
以上這兩個問題都不是提升國防預算到GDP3%以上可以解決,畢竟軍卡不足以輸運民糧,軍艦也不能派去運油!國家安全需要總體戰略,國防是基礎,但關鍵是政治,特別是外交與兩岸的政治戰略。大陸是崛起的強權,台灣是第一島鏈的樞紐,政治戰略的合理安排是讓大陸沒有急於拿下台灣的迫切必要,也不願為急於拿下台灣而付出不成比例的成本。因此,在法理上不能動搖中華民國憲法對中國主權的主張,以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限制其鷹派的主張與蠢動。在政治上則必須讓統派主張有合理空間,讓和平統一的可能不至於完全斷絕,兩岸才可以繼續與狼共舞,不需急於攤牌。
但賴總統的統治思惟卻是反向操作,小公司向大公司叫陣,迫其提出併購條件。但賴總統似乎不懂併購公司分成善意併購和惡意併購,大公司不一定要提出小公司願意接受的條件。如果誤將國防當成國安,把雙方導引到惡意相向的局面上,不論成敗如何,生民必然塗炭,歷史殷鑑俯拾皆是,望賴總統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