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從陳水扁、蔡英文到現在賴清德中央執政以來,假轉型正義之名,行追殺在野黨之實,以公權力進行政治鬥爭打壓異己。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動機不正當,所做所為毫無公平、正義可言,當然得不到民意的支持。近日內政部「中正路、經國路改名」的決議,遭地方政府強烈反彈並引發民意批評後龜縮,再一次證明民進黨一意孤行只會一直碰壁。
過去民進黨當政期間,基於意識型態作祟及選票考量,頻頻以改名的動作投支持者所好,但往往因涉及層面廣泛、動用金額龐大,最後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找個藉口草草收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當然是碰一鼻子灰,落個虎頭蛇尾的笑柄。
被民進黨美化為「台灣正名運動」的「去中國化」、「去蔣中正化」,早在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期間就開始,第一槍就是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其後在八年總統任內,又陸續將總統府、中正紀念堂、中正機場更名,移除公家機關與校園中的蔣公銅像,並廢除駐守慈湖陵寢的三軍儀隊編制,成為第一波「去蔣化」的高潮。
不過,陳水扁「去中化」凸顯台灣獨立性與主權的企圖並不順利,包括官方及駐外機構名稱的更名、含有「中國」城市地名的路名與街名更名,都是不了了之。最後只有國營企業的中國石油改為不倫不類的「台灣中油」,中國造船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後不久又恢復原名。民進黨政府也要求帶有「中華」、「中國」名稱的大學改名,但被學校強力抵制而沒有成功。
蔡英文執政時期,民進黨全代會臨時提案,強調中華民國護照應全面改用Taiwan、中華航空應正名為「Taiwan Airlines」。2020年時任立法院長游錫堃提出應該將中醫和中藥改為「台醫」和「台藥」。2021年發行的新版護照上,中華民國的英文「Republic of China」縮小為肉眼不可見的國徽裝飾,「TAIWAN」放大為封面最大字樣,這全是屬於政治「意淫」、自我感覺良好的無聊舉動,無助於提升台灣在世界的地位。
兩位前總統失敗的例子擺在眼前,賴清德硬是不信邪,還是要「橫柴入灶」,透過內政部長劉世芳推動全台「中正路」等威權象徵的道路更名計畫,表明地方政府如果經費上有困難將協助處理。劉世芳曾在立委任內審查預算時質疑扯鈴為中國文化統戰工具,提議刪除相關經費,也曾提案凍結陸軍官校校慶活動預算,逼迫校方修改校歌歌詞。此人貪圖名利,甘為民進黨打手,已毫無人品可言。
除藍營縣市首長群起反對「中正路」改名,就連民進黨執政的縣市,也只有黃偉哲主政的台南市拍賴清德馬屁,卻也僅表面上將中正路的路牌改為繞口的「湯德章路」。事實上改門牌及所有證件、文書才是大工程,與其不務正業,把公帑花在無意義的道路更名,賴清德不如好好思考怎麼幫助面對美國高關稅衝擊的中小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