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外貿順差達到806億美元, 其中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順差近700億美元,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達到649億美元,主要動能來自來自AI浪潮推升資通訊產業及對美國出口的大幅成長。進入2025年,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的高關稅制裁及對中國大陸出口持續下滑,兩大順差來源今年勢必同時萎縮,今年或許將出現多年不見的貿易逆差。
台灣整體外貿上一次出現逆差,要追溯到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自2008年9月以來,台灣就未曾出現單月入超的情況。不過,近幾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逐年遞減,2021年順差還有近1048億美元,2023年就快速下滑到805億美元,去年再跌破700億美元,預期今年還可能更低。
台灣半導體產業過度倚賴中國大陸市場,相關產品出口占六成以上,在美國對半導體產業輸陸限制愈來愈嚴格的情況下,再加上中國大陸力圖半導體產業自主,台灣成熟製程晶圓優勢不再,過去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帶來的龐大順差,不久將成為過眼雲煙。
這幾年台灣刻意調整外貿結構,分散出口市場,降低對中國大陸的市場依賴度,但對美國貿易卻急速拉升,順差也開始拉大。川普二度入主白宮後,一方面針對台灣祭出高關稅,一方面逼迫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全面削弱台灣出口競爭力,進口則變得相對便宜,對美順差大幅縮水已無法避免。
在種種不利因素下,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恐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主政的民進黨卻拿不出有效的應對之策,許多產業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眼前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所有布局全被打亂。今年台灣前4個月進出口統計還有超過300億美元的順差,進入下半年一旦高關稅開始發威,負面效應顯現,台灣外貿寒冬也將提早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