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國際政治格局中,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戰略博弈的焦點,美國國會眾議院對中共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於2025年5月15日舉行的聽證會,以「防止中共侵略台灣」為核心議題,實質上是美國長期對台政策焦慮的集中體現。這類政治表演背後,既隱藏著鞏固霸權地位的戰略意圖,也暴露出對華遏制戰略的結構性矛盾。
自冷戰時期開始,美國便將台灣定位為「不沉的航空母艦」。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署,表面是防衛台灣,實質是將台灣納入美國西太平洋島鏈體系。即便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仍通過《台灣關係法》維持「戰略模糊」,這種雙軌政策本質是製造可控危機以操縱兩岸關係。
近年來美國頻繁炒作「大陸攻台時間表」,其話術呈現三層遞進結構:先以「民主防衛」包裝介入正當性,再通過智庫報告渲染軍事威脅,最後藉國會聽證會固化「中國侵略者」的國際形象。2023年美國國防大學發布的兵棋推演顯示,其設定的2027年「攻台節點」恰與中國國防現代化階段性目標重合,這種刻意設計的話語錨定,旨在為美軍預算擴張製造輿論基礎。
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威懾論」,本質是霸權護持的權力投射。從軍事部署來看,美軍2024年啟動的「太平洋威懾倡議」將60%海外兵力投送亞太,關島基地的導彈防禦系統升級與日本西南島嶼的預置裝備儲存,均體現「前沿威懾」的實質化。這種軍事存在並非單純防禦,而是服務於「以台制華」的進攻性布局。
美國台海戰略存在難以調和的雙重悖論:既要維持「戰略模糊」保持政策彈性,又需通過「清晰威懾」安撫盟友;既強調「維護現狀」,卻持續推動對台軍售與政治互動。這種政策分裂在2024年達到頂峰——拜登政府批准價值45億美元的F-16V戰機升級案,卻在同日聲明「不支持台獨」,充分暴露其兩面手法。
從意識形態批判角度觀察,美國的「民主防衛」話語實質是新冷戰思維的載體。將兩岸和平污名化為「專制擴張」,既是對中國政治文明的傲慢否定,也是對台灣同胞根本利益的漠視。這種話語霸權的建構,掩蓋了美國在地緣政治競爭中日益衰落的結構性危機。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戰略焦慮,實質是霸權護持失序的投射,從「亞太再平衡」到「印太戰略」,正是顯示其對華遏制政策始終困於「目標與手段失衡」、「話語與現實背離」的結構性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