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任命前立委林昶佐接任駐芬蘭代表,引發「政治酬庸」的強烈質疑。外交部長林佳龍以「人權外交經驗」為由辯護,更暴露民進黨長期將外交職位作為派系分贓工具的治理危機。此案不僅是單一人事爭議,更是執政黨系統性破壞文官體制的縮影,值得從制度崩壞、專業淪喪與權力腐化三層面深入批判。
民進黨執政多年來,政治任命已形成「三階分贓體系」:首要駐美、日等戰略要衝由黨內派系共治(如謝長廷駐日、蕭美琴駐美),次要歐洲據點作為青年幕僚「鍍金跳板」(如唐鳳派駐法國),邊緣館處則淪為過氣政客「政治養老院」,此次芬蘭代表任命不過是此模式的北歐延伸。
此種分贓邏輯嚴重背離專業主義。對比芬蘭前兩任代表:程其蘅具備北歐研究碩士與駐瑞典經驗,朱文祥曾任駐拉脫維亞代表,皆屬區域事務專家。反觀林昶佐,除短期擔任立法院「人權促進會」委員外,既無北歐政經研究背景,亦缺乏雙邊實質交流成果。當外交部將「參加國際音樂節」包裝為外交資歷,實已將專業門檻降至荒謬境地。
林佳龍聲稱「不影響職業外交官升遷」,完全無視外交體系「政治空降」的結構性壓迫。根據外交部內部統計,蔡英文任內政治任命駐外代表比例從馬政府時期的12%暴增至37%,其中歐洲地區更高達45%。當政治任用的「直升機」頻繁降落,職業外交官縱使通過特考、累積駐外資歷,仍難突破「簡任十二職等」的天花板。
此種逆淘汰機制已引發人才流失。2024年外交特考報考人數創20年新低,資深外交官更出現「提前退休潮」。曾任駐法副代表的李明哲直言:「當專業不如黨證,外交戰場自然潰敗。」去年前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因政治任命代表到任而遭撤換,正是文官尊嚴遭踐踏的典型案例。
林昶佐人事案猶如照妖鏡,映照出民進黨「口喊改革、實行分贓」的權力本質。在野黨應推動《駐外人員條例》修法,明定政治任命比例上限與資格審查機制,並將人事聽證制度法制化。唯有將外交從派系鬥爭中解放,台灣才能真正以專業實力爭取國際空間——這不該是執政者的施捨,而是全體國民的基本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