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我常說因緣不可思議,無論是凡夫或菩薩,都有不同的因緣果報;好果,肯定來自好因,好因才有好緣。志工菩薩們與我同志同道,在不同的國度張開雙手擁抱苦難蒼生,有緣同在慈濟,大家要珍惜這樣的人生。
知而不行,陷入所知障
天下苦難偏多,慈濟要做的事很多,因此我常感覺投入的人還是太微小,因此內心難免感到一股「悲」——悲天下眾生苦。
學佛,不光只是學習佛學知識,光說而不練,只是在做學問而已。我們不能總是站在原地,在「投石問路」之後,應該身體力行開步走,實際去「行」與「修」。若只是不斷地投石,一直在問路,只是徒然讓那些投擲出去的石頭障礙了自己。
投石問路,是要確認前面的路是否能通也可以走,只要前方道路堅固可行,就應該走出去,而不是好奇地聚集那裡,光憑著想像和推論累積知識,這反而容易形成障礙,也就是「所知障」。
淨化人心,合心共善行
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需要什麼,物質生活很簡單,每天身上就是這件僧服,常見到的色彩不離灰、黑色。慈濟志工身上穿著「藍天白雲」制服,我所見到的顏色也只有藍色、白色,但是在我眼前的世界地圖,上面以紫色、黃色、粉紅色等標示出不同的國界,那些繽紛的色彩是為了明顯區分界限,以各種「相」代表不同的國家。
世間法有「相」,但是均無「定相」,也就是常住不變,這是「不定相」。我們要有智慧分辨善、惡,但是貧與富是不定相,也就是無常。身在慈濟團體或是去幫助別人,是真正地應時事而去做人間事,在同行菩薩道中,可以體會佛法所講的「有相」、「無相」,以及「常」與「無常」等道理。
同行菩薩道,一定要有「群」,而且要有「情」。最近我經常比一個手勢,雙手合十,五指指尖並攏朝上,也就是將眾多力量「合」起來,這叫做「合群」、同一念心。我相信唯有結合群眾的力量,才能達到淨化人心的目標。
慈濟早已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開始鋪路,結合眾人的善念與善行,宛如從空中遍撒愛的能量,人氣、地氣、天氣,天地間呈現一股祥和的瑞氣。請大家謹記,淨化人心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啊!
(人間菩提20220716整理/明學)
![](https://taiwanreports.com/wp-content/uploads/2023/05/在慈濟世界,人盡皆知的陳阿桃,口若懸河、辯才無礙,且幽默風趣;有她在的地方,必定笑聲連連、法喜充滿。攝影慈濟基金會.jpg)
【靜思在人間】阿桃講故事
撰文/陳美羿(花蓮)
(一)美金計價的心蓮
她提到一則募心蓮的故事,簡直令人拍案叫絕。
一天,阿桃坐上公車,鄰座是一位氣質高雅的女士;逢人說慈濟的阿桃,和她點頭寒暄後問她:「您有沒有聽過敘利亞難民?」
「有啊!」女士回答:「那是世界大新聞!」
「難民真的很可憐。」阿桃說:「慈濟在約旦和土耳其,都有在幫助難民哦!」
「真的?」女士驚奇的問。
「對呀!」阿桃接續著說:「我們現在在募『心蓮』,捐款幫助敘利亞難民。您願意參加嗎?」
「心蓮?長什麼樣子?」
阿桃說:「『心蓮』長在心裡,永遠不凋謝,一朵一萬元。」
「一朵一萬元?台幣還是美金?」女士再問。
阿桃看看她的穿著,問道:「您住哪裡?」
「紐約!」
原來女士來自美國,阿桃忙說:「美金!美金!」
「OK!沒問題……」
於是,機靈的阿桃師姊,在公車上,三言兩語就募到了心蓮一朵,還是美金計價的!
(二) 歡喜心是良藥
春節期間,台北的陳阿桃來到花蓮,在靜思書軒本店服務。
「阿桃師姊,您有空嗎?來跟我『開示』好嗎?」一位陌生的師姊開口,她希望跟阿桃談談話:「我叫愛蓮(化名),我已經癌末了,第四期……」
阿桃聽了,招呼大家說:「來!來!來!大家坐好,聽故事……」
「這樣好嗎?公開給大家知道?」愛蓮侷促不安的說。
「生病又不是犯罪,有甚麼不能公開?」阿桃振振有詞說:「人多力量大,福報也才大。」
阿桃帶頭,唱起「祝你無量壽福」,大家一邊拍手,一邊高聲唱,愛蓮感動到幾乎掉眼淚。
「你經濟情形怎樣?」阿桃問她。
「還可以。」愛蓮答。
「一天六百元,投入竹筒,還要說一句好話,祝福自己,也祝福所有的人。」阿桃說:「或者捐心蓮,一朵一萬元,隨分隨力。」
「好……」愛蓮臉上漾起微笑。
「要每天說好話喔!」阿桃說:「跟癌細胞商量,我死了,也不過命一條;不如我們和平相處,一起來做善事。」
大家聽了都笑起來,掌聲如雷。
愛蓮在掌聲中發願說:「我捐心蓮,一百朵!」
阿桃嚇一跳,忙問:「對家裡有沒有影響?」
「不會!我有退休金,先生也還在工作,有收入。」愛蓮說。
「布施要起歡喜心,才有功德。」阿桃說:「記得喔!歡喜心是良藥。」
【靜思在人間】救救三文魚!
撰文/徐翠苓(花蓮)繪圖/曹雲淇
認識三文魚嗎?
其實牠就是鮭魚(英語salmon),有些地方音譯為「三文魚」。
三文魚有溯河洄游的習性。生命週期之初,牠會在河流上游的淡水環境下孵化成幼魚;成年後遷徙到海水中生活。到了繁殖期牠又會逆流,回到內陸的淡水出生地進行產卵。
因為牠獨特的洄游習性,所以三文魚對沿途的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都十分重要,是自然界的基石物種之一。
慈濟國際青年培育計畫代表曾奐珣,在2022年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度假勝地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中,聽到來自美國北加州的原住民Winnemem Wintu部落族長卡林,分享「三文魚」的故事。
「三文魚在繁殖季的時候,牠會翻轉河裡的碎石,把卵產在碎石間。這個動作會讓河裡的沉澱物流向大海,也會促進河水的流通,讓其他生物共同擁有健康的生存環境。」
「當三文魚在沙斯塔山(美國加州的一座休火山,在當地原住民的信仰中,沙斯塔山擁有崇高的地位。)完成繁殖後,牠的下一代往海裡洄游時,便會把火山裡的礦物質與養分,一起帶到大海滋養海洋生物。當牠從大海往回游的時候,又會把海裡的養分帶回山上,滋養陸地生物,包括人類。」
對大自然與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三文魚,目前正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
原因在哪呢?
人類。
「因為人類為了確保自己有水可用,建造了水壩。水壩阻斷了三文魚洄游的路,也阻止了三文魚與自然生態共存的方式。」卡林語重心長地說。
對於三文魚的瀕臨絕種,Winnemem Wintu部落的人們說:「三文魚的遭遇,也是人類的遭遇;不只是Winnemem Wintu族群裡的人,而是所有的人。」
「當三文魚無法在河流裡健康生存的時候,河水也會停滯;因為河裡的養分流通被破壞,生態環境也就不再健康了。」卡林呼喚著。
由於人類的貪婪、短視,導致Winnemem Wintu部落的原住民成為受氣候災害威脅的第一族群。穿著部落傳統服飾的卡林強調:「原住民與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的先祖一直守護著三文魚,這是我們族人守護大自然生態的智慧,我們始終相信,三文魚是河流的保護者。」
在氣候變遷的驅使下,今年全球五大洲陸續傳出了災情,包括今年夏天歐洲熱浪不斷,高溫頻頻破紀錄;非洲奈及利亞發生嚴重水患,延伸出糧荒、飢餓的問題;澳洲東岸、亞洲的巴基斯坦,因為豪雨侵襲,一淹就是好幾個月……
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成倍增加。
我們來得及救地球嗎?
紐約曼哈頓聯合廣場(Union Square)的「氣候時鐘」,顯示著倒數距離地球平均溫度升溫攝氏一點五度的時間,六年又二百二十八天(2022年12月6日止)。
人類再不改變,就真的來不及了。
就從現在開始吧!
就從自己做起吧!
為了人類和我們的星球,讓我們一起救救三文魚!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學在無所求
學佛若能學到無所求,心才是真正的快樂。在慈濟,大家都很快樂。這分快樂從哪裡來呢?就是無所求的心,才能得到無限的快樂。菩薩到底要求什麼?就是因為無所求,才會不斷來人間。小乘的學佛者,就是有所求,所以不想要再來人間;有所求,但也無所得。
佛陀在《法華經》裡鞭策小乘的聲聞,說他們是佛教中的「焦芽敗種」,因為學佛必定要學得能夠成就菩提。菩提就像一粒種子,將它種到地上,就要讓它趕緊長大;若能長大,才能結果。一粒種子種下去,若急著去灌溉,急著有成果,這個果絕對沒辦法長成。
就像移植樹栽,這棵樹種下去,要讓它能夠得到陽光、得到水分、得到空氣,讓它在自然的環境中慢慢長大,就能夠開花、結果。若常常這裡移過來,那裡搬過去,搬來搬去,這個果永遠沒辦法成就。學佛必定要有無所求的心,才能夠完成道業。
![](https://taiwanreports.com/wp-content/uploads/2023/05/南非本土志工雖生活不富裕,但為救濟貧困,仍歡喜付出。.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