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學海無涯愛領航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甘願「捨」,還要「感恩」

慈濟是佛教,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則信仰伊斯蘭教,雖然信仰不同,但宗教是宏觀的,我們的愛心會合在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彼此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引導善」,而這個「善」,正是如何待人、如何處事。
滿納海有許多學生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孩子,他們未來將會到不同的國度去學習與發展,語言表達對他們而言尤為重要。胡居士和他的同修如意兩人非常用心於孩子們的教育,不僅教導語言,還教他們如何行善,鼓勵孩子們匯聚點滴愛心也能助人。
教育是一分責任,要求真、求正。慈濟的教育不僅將「善」與「愛」傳遞給孩子們,更用心與認真的負起責任,為人間點燃希望。我們平常愛他們、幫助他們,希望這分真誠的愛能膚慰他們的心靈,帶動彼此心與心的交流。
真正的真誠,是幫助人的人向接受幫助的人道感恩——感恩因為有受助者,我們才有機會自我啟發愛心,真正做到了「捨」。看到土耳其慈濟人以充滿感恩的心來服務這群接受幫助的孩子,他們真正做到了「捨」;不僅甘願捨,還以真誠的愛彼此對待。

 伴學去,教語言更教形象

聽到滿納海校友德斯妮根據《無量義經》經文,手繪慈濟法船,象徵度眾生到彼岸。慈濟能夠與土耳其有這樣的互動,正是因為我們敞開心胸、不分宗教,彼此尊重,並且真誠付出。
現今媒體發達,讓我們看到了世界各地無數的苦難,尤其是土耳其,在敘利亞內戰後接納了大量難民;假如沒有胡光中等人,慈濟的力量如何能延伸到那麼遙遠的地方、幫助那麼多的人呢?這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感恩全球慈濟人打開國際之門,讓我們有因緣來承擔海外教育,也很感恩師範大學副校長、宋教授以及老師們用真誠的心來陪伴滿納海學校學生的教育、用心與他們互動。
感恩的事很多,期待線上伴學團隊的「伴學去」,能夠陪伴滿納海的孩子們好好讀書,而這分陪伴必須做好——所謂的「陪伴好」,就是把握每一個因緣與機會,不僅僅教語言,還要教形象,所以陪伴的人身心都需要很端正。
請大家發揮真誠的愛心,用心教好孩子們,這樣未來的人間才會充滿正氣,才不會偏斜。
(人間菩提20230725整理/洪淑芬)

【佛鄉印記】我的心 留在菩提迦耶

文.王瀅琇

11月30號,飛機降落桃園機場,看見藍藍的天與朵朵白雲。距離11月1號出門去菩提迦耶記錄,整整一個月了。我好像是做了一場夢,一切是那麼的不真實。覺得彷彿是昨天才剛剛踏出國門,怎麼今天就回來了?

11月的菩提迦耶,天氣、空氣,每天都是灰天灰地。(攝影王瀅琇)

難以忘懷的觸動

菩提迦耶的天空是霧濛濛的;菩提迦耶的空氣,有濃濃的汽油味;坐在菩提迦耶的嘟嘟車上,每天都像是出生入死;車子喇叭聲鋪天蓋地、沒日沒夜地嘎嘎作響;道路上,隨時會有牛、羊糞便……而這些,卻成了我此生難以忘懷的風景。特別是學校裡,孩子們那一雙雙深邃而勾人靈魂的雙眼。
那一天(11/16)去學校發放鞋子,站在走廊裡兩排低年級的學生,安安靜靜聽著老師說話,眼睛乖乖地盯在空中,不敢偷瞄我們一眼。那種單純、乖巧的學生模樣,是再也很難在臺灣的學校裡遇見。我忍不住上前去握住孩子的雙手,卻沒料到他的手冰涼無比,我不禁心頭一震,孩子可是受涼了?
另一天(11/22),一樣是鞋子發放,這一回去到更偏遠的村落。孩子集合在學校門口的空地上,那一雙雙踩在泥地上,隱約還能看到傷疤的雙腳,讓我的心無比揪痛。

坐在嘟嘟車上,那感覺都像是在出生入死。(攝影王忠義)

來到慈善發放日那一天(11/24),跟著團隊去到一位單親媽媽家裡。走到巷口時,見到一位孩子靦腆的點著頭與我打招呼,我未曾多想,便跟著團隊轉進巷子,踏上階梯。
上了樓,轉頭一看,那孩子步履蹣跚的跟在後頭,緩緩上樓來。羞澀的笑容依舊掛在臉上,雙手不靈活的想拉開布簾。他的手掌,因肌肉無力而無法舉起;他的腳,也因無力而無法正常行走,而他才十歲。

孩子深邃的眼眸,令人著迷;又乖巧得令人疼惜。(攝影王瀅琇)

我怪自己不夠用心,怎會看不出來他身患殘疾?孩子名叫羅尚(Raushan),患有肌肉不健全症。過不了多久,孩子拿出他的畫本,跟我說:「我喜歡畫畫,我希望將來能當畫家。」色彩鮮艷的小叮噹畫像出現在我眼前,我挺住淚水,上前擁抱了他。

偏遠村落的孩子無鞋可穿,竟是他們的日常。(攝影王忠義)

單程機票的決心

佛國團隊在菩提迦耶的慈善耕耘,是一條漫漫長路。未到前,我想著能夠前來記錄,必有其殊勝因緣;來了後,才徹底明白這是一條難行卻還是要行的路。要在滿地荊棘的土地上,闢出一條菩薩大道,絕非易事,特別是種性制度還根深柢固的存在著。
要翻轉佛國需要長時間、需要群策群力、需要決心,更需要合心。而悲智雙運絕不是口號,是時時都在考驗著這裡的每一個人。

羅尚坐在床板上,我們試著教他每天做復健,試著提升他的肌耐力。(攝影王瀅琇)
入村關懷縫紉班學員,身後站一排天真無邪的孩子。(攝影王忠義)

 

帝卡比加政府小學的兩位孩子,向志工展示他們茹素護生的愛心圖卡。(攝影楊文輝)

常住佛國的新馬慈濟志工,來到這裡幾乎都是單程機票,待到簽證到期了、待到不能再待了,才著手買機票回國。回到居住地辦好了簽證、辦妥了事情,又千里迢迢地趕回來。這分毅力、勇氣與承擔,我與之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卻心懷感恩。
會不會再去一趟菩提迦耶?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心,留在菩提迦耶。

【聞思修】學與覺
圖文.劉欣盈

四天支援做饅頭的任務,即將進入尾聲。敬佩饅頭志工的團隊精神,那分合和互協、凝聚力,是完全找不到漏洞,可以補位的。大家很有默契,一個步驟緊接著一個步驟,動線非常流暢,毫無漏接。若不是他們給我學習的機會,我根本插不上手。

不論工作熟悉與否,只要認真學習就有覺悟與進步的機會。(攝影劉欣盈)

通過不斷練習,志工也說我進步了,這都要感恩大家不厭其煩地教導和示範。凡事都需要累積經驗,己修己得,相信時間成就一切。每一次都被志工一個月一次聚會的歡喜所感動,被志工的熱情所感染,被志工做事的神速所震撼。
今早忘了師父切水果的前置工具擺法、動線。師父做事乾淨俐落,有方法、有效率。我要學的不是死板的擺設和做法,而是做事通順的概念。由於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每次急著做這一樣,就把前一樣擱置,以致經常丟三落四,忘東忘西,有時手腳跟不上頭腦,有時頭腦跟不上手腳,不協調。期許自己不急不緩,有次序地,按部就班地完成事情。

在歲末祝福中,看到慈濟的大藏經,感動於慈濟人面對災難的救援行動。只要人人凝聚微小的力量,就能達到淨化人心的使命。(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看到今年慈濟歲末祝福的大藏經,在天災人禍面前,慈濟人的動員、救援行動,安身又安心,內心很感動。只要凝聚人人極微的力量,就能達到淨化人心的使命,所以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
那天,有一位年輕的菩薩,說她二十多歲就嫁人。師父跟我說,「你沒有欠,才能來修行。」「有,我欠上人。」我回來,是要報答上人給我慧命的恩情。人,來到這世間,怎會沒有欠呢?若不欠,就不會相見;欠,也是一分緣。佛恩、師恩、父母恩、眾生恩,浩瀚如大海,無以為報,只能發願盡形壽,走入人群去付出。
去年和今年拿到的靜思語,竟然有連貫,前後呼應,都是要「感恩」。人生離不開「感恩」,每一天有多少人成就我的道業?我豈能不精進呢?感恩走在菩薩道上,遇見的每一位,都是我生命中的善知識。從學到覺,祝福自己永保赤子之心,步步踏實,輕安自在。
靜思語:「學」與「覺」兩個字形很類似,認真學習就有覺悟的機會。

教之以德 齊之以禮
對應法脈: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傳之以道、導之以正
人生的教育與受教,都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多麼的神聖,所以教之以禮、育之以德,是多麼重要。慈濟的教育系統,很美也很整齊。美在哪裡?有禮、有敬,就會整齊。
自己若能整整齊齊,就是尊重自己;以整齊的服裝、儀容,對待別人,就是尊敬別人,以敬與禮彼此對待,就是最美。還要有「和」,整齊、和,少不了一個「禮」。
假如學生看到人就逃之夭夭,沒有跟人打招呼,就是沒有教養。我們要教他禮節,還要培養他的慧命。父母生他的身體,我們要增長他的慧命。當初蓋學校的理想,就是希望在校園裡有那一分美的生態。自古以來,孔子在教育學生,不也都是「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嗎?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要教養的。
外面的禮貌、禮敬,都是外表;但是外表的含義,是內在的禮。一定要把教育入心,就像慈濟人常常說的「法入心」。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講究慧命,孩子在家庭的習慣不好,就要從學校的教育改變他不良習慣,要讓他們知道「人之道」。
人之初,雖然性本善,但是最善良的就是要有禮、有理。懂得走在人生正確的軌道上,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環,才是教育的藝術。看得見、體會得到、更可以發揮出來,就是教育的良能。

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感恩茶會,獲獎學生恭敬的向師長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