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修己利他結好緣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修行人,什麼叫作「精進」?真正的精進,就是身體力行之後,心有感受;從付出中,真正去體會人世間的真諦道理。

利己利人,才是真修行

修行,若僅僅是修「利己」,修自己的心能平靜、無煩惱,只是獨善其身,這樣的修行有用嗎?利己同時要「利人」,利人才是正確「利己」,這才是學佛最重要的法。
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覺有情」,也就是結好人緣。
聞法修行,了解道理,轉變了我們的心;心改變了,就要進入人群去試驗——過去脾氣不好,聽聞佛法,也清楚道理了,但是為什麼因緣一來,又按捺不住脾氣、起了衝突?自己真的有改變嗎?
聞法之後,與人接觸,過去這個境界忍不住,現在我吞下來、忍下去、消化掉,不再放心裡,也不會建立怨與仇的念;點滴不留於心,這才是真修行,否則,境界一來,又再隨境轉心,這不算改,也不算真實體會佛法。

感恩人人,盤點自我生命

學佛,就是心中有愛;修行,則是擴大愛、拉長情。
佛陀的心,是為眾生,要拔除眾生之苦、耐得住眾生的怨。道理我們都知道,卻還是會有耐不住的時候——這個人很順從我,我和他相處就很歡喜;這個人說話不投機,我便遠離他,這都是凡夫心。
學佛以後,就要「堪忍」,儘管對方與我們說話不投機,甚至針鋒相對,或是人前傷我、人後怨我,總是生人我是非……像這樣,若我們一直耿耿於懷,就表示還沒有「忍」,沒有辦法「轉苦為甘」。
受人傷害,心不難過,反而回過頭來感恩對方,這就是善知識。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跟好人在一起,要學習他的待人接物;但當遇到凡事計較、出口傷人的人,我們也要轉個念,感恩他的示現,讓我們警覺:自己是不是也曾做出讓人難堪、給人不好印象、讓人心態遠離的事?要感恩對方作我們的老師,警惕我們避免犯錯。
我常說「生命自我盤點」,師父年紀大了,盤點自己這輩子,我對自己沒有遺憾;雖然還是凡夫,但是我沒有做虧欠別人的事,所以有人說看到師父就很歡喜,這是有大因緣在;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長情大愛。
(人間菩提20220617整理/洪淑芬)

【靜思在人間】《歡喜學茶道》

圖:靜思人文出版處、白崑廷 文:顏 莉

泡一杯茶,不論獨自或有伴,都是一種心靜下來的過程……。
《歡喜學茶道》這本書出版未久就榮獲當時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後來雖時隔數年,仍加印不斷,出版單位決定投入人力進行「增訂版」。
距離初版一刷,作者又經過多年淬練,對生活有更豐富的體會、沉澱,或是新的創意積累。在「增訂版」中,全書圖片百分百換新,由白崑廷師兄分五處拍攝;文字內容新增30%,由作者李六秀師姊百忙中抽空努力;內頁設計別出心裁,美編蔡明清師姊匠心獨運,使全書產生有別於「前書」的全新風貌。


增訂版不論從拍攝角度、場景、氛圍、技法、思維……全都呈現清新視覺美感,給予讀者凝神練心的茶道美學。
書中各篇亦收錄證嚴上人【靜思語】,所選文句深具啟發性,有助沉澱內心,更使思維秀逸超群,正如本書作者——李六秀師姊一樣。
作者出身茶世家,父親曾任臺灣茶葉公會理事長,她自小耳濡目染,在茶道氛圍薰習下,時而沉潛於茶道的動靜有致,並體現於其待人處世與舉手投足之間。
身為「靜思茶道」種子教師,加以作者涵融「感恩、尊重、愛」的人格特質,待人以真以誠,做事仔細認真,雖然本書編輯排定攝影場景,然作者更主動加碼,在「自然高雅的茶花」一章,作者請來多位資深花道老師,協助攝影師進行每一畫面的拍攝;其他包括茶食、茶道、茶具……也廣邀各位茶道老師前來,集思廣益,給予角度建議。


本書文字出自作者六秀師姊手筆,經由其流暢優美的文字,從茶具、茶葉、柴燒、設計……無一不包地為讀者講述與傳遞茶知識,而其對煮茶品茗的爐火純青之境,也令看過本書的讀者們均感耳目一新。
證嚴上人曾慈示:「最簡單的事,必有最深刻的法。論茶道,人人少不了水,如何從養命之茶,變成滋潤智慧之水,需要學茶道者用心,茶道中,一個個步驟不疾不徐,那樣地溫柔,正是調心。」
從這段文字,彷彿看到作者在茶道教室中的身影,那麼溫柔與和諧。想起與作者接觸時,曾直言請教作者:
「師姊師姊,您覺得我和她(指指美編)還來得及嗎?」
「來得及什麼呢?」面對無厘頭發問,作者依然沉穩。
「來得及像您一樣有氣質呀!」
「一定來得及,」師姊不急不徐笑言:「你們沒問題的。」
「真的嗎?」好開心呀!再追問:「那要怎麼做啊?」
「很簡單……」我們張大眼睛等答案,作者微笑說:「你們只要好好的『歡喜學茶道』,這樣就可以了。」
只能說師姊實在太幽默了,而且還很有才——例如說到茶具,我們會想到什麼?茶壺、茶杯,還有呢?


作者在書中談到茶具,一下子就說出很多我們可能看過,卻叫不出名字,也不明白在茶道中的角色和正確使用法的器具,像是:
。壺承:承壺的器具,有點像碟子。
。蓋置:承壺蓋的器具。
。茶盅:又叫公道杯,從茶壺倒出來的茶先倒到此盅,再一一倒予眾人共賞。
。茶則:舀茶葉入壺且可測量茶葉量的器具。
。渣匙:像細長的小茶匙,可輕撥茶則中的茶葉入壺,或清理茶壺內部。
曾在鶯歌茶具店看到好多「長方形餐墊」,有的像紙做的、有的像捲壽司的,問了問作者,作者說:
「那個叫作『素方』。」


「哇!」(心裡閃過我隔壁的同事叫作「素芳」耶)
「現今這個時代,素方的材質多樣,有藺草、亞麻、棉布做的,也有紙頁、竹片,甚至椰子絲的纖維做成的。」
「那我有看過一些形狀很像,但有淺粉橘或藍紫色,好漂亮,那也是素方嗎?」
「所謂『道法自然』,茶道也是如此。一般而言,茶會中會盡量選用天然材質,例如洛神花、藍莓、紫甘藍、胡椒……等植物染,淡雅又繽紛兼而有之。」
讀到這裡,有沒有覺得真的超級豐富呢?想看看作者李六秀師姊帶您走入中國茶博大精深的世界嗎?歡迎一起來「歡喜學茶道」。

得到佛光

撰文/寧蓉(明靜)攝影/黃英喬

大陸四川的峨眉山,相傳是道教的發源地,但它也是普賢菩薩的修行道場。山頂有一尊世界上最高的金佛──四面十方普賢聖像。
記得年少時,曾對傳說中的峨眉山神秘「佛光」很好奇。身為四川人的我,總是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就近實現心中願望,一窺「佛光」的真實面目。
一日,因緣成熟,幾位夥伴終於成行。好天氣的清晨,一行人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地爬上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主峰山頂,激動的等待著、期盼著、祈求著。
據說,看佛光要碰運氣,因為山頂上天氣變化多端。
「但願好運降臨!」身旁的朋友虔誠祈禱。
曾聽有經驗的人說,看佛光必須要在天氣晴朗的午後,當雲霧漸漸由山谷升起,站在峨眉山的「金頂」,陽光由背後射來,可以看見雲霧間有一個人影,四周環繞著七彩的光環,簡直美如仙境……
「那不過是自己的影子,被陽光照在雲霧上,又因為空氣中的水汽,造成彩虹折射的效果罷了。」如願看完佛光,失望之極,我對峨眉山報國寺的師父說。
原以為他會不同意,沒想到他一笑說:「可不是嗎?眾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要得到佛光,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
三十五年後的今天,才終於有幸,在證嚴上人的慈悲耐心教導下,慢慢的開始學會體悟:「要得到佛光,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的深刻內涵。

時間能成就一切

常常說人生不是過年關,我的觀念是「過秒關」,時間一定要好好把握利用。人生一切都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有時間、有健康的身體,要把握時間去付出,時間可以成就一切。
修行人不能空過時間,因為修行就是需要時間來完成道業;讀書人也不能浪費時間,因為學業是從時間成就累積的;企業家也不能浪費時間,因為企業、事業的成功也是要用時間累積。總而言之,時間能成就一切,事業、志業、學業、道業,一切都要靠時間。
有智慧的人把時間當成鑽石一樣愛惜,分分秒秒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愚痴的人將時間當成泥土,毫無價值,每天所過的都是白過人生。希望大家都有相同的觀念,來到人間,要把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