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深心願行身載道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普天之下,苦難偏多,更需要菩薩在人間付出。因此我常常呼籲「菩薩招生」,期盼招呼更多菩薩共同行走人間路;菩薩愈多,造福就愈多。
慈濟人長年累月走入人群付出,在每一個地方都建立起鞏固的系統架構,可以讓大家精進、分享,讓慈濟法不斷傳承延續。

法,展現在人人身上

想要消災祈福、祈求平安,唯有人人虔誠行善造福。慈濟人天天發揮愛的能量,身體力行走入社區、關懷社區;一旦得知哪裡有需要,立即前往探勘,了解對方的需要,應其所需,付出誠懇的愛去扭轉個人或家庭的苦難。
慈濟人視天下眾生如己親,對苦難人充滿疼惜與呵護之愛,這就是菩薩不忍眾生苦的精神。我感恩大家在人間真實行菩薩道,但是現在更要呼籲大家把握時間,將該有的因緣都用心具足,帶動起社會大眾的愛心,讓慈濟人愛的能量更密集。
現在需要的就是「傳法」,而「法」就在每一位慈濟人的身上。你們發心立願成為菩薩,菩薩的責任,便是承擔天下眾生的重責。傳法,就是透過身體力行,展露出真誠的愛心,進而號召更多人同行。大家現在所行走的就是菩薩道,行走在這條路上,千萬不要迷失掉。

福,來自造福和祝福

芸芸眾生中,有多少人生活在苦難、貧病、飢餓之中,需要人間菩薩走入苦難地,為他們拔除痛苦。大家每天走在路上,為何能一眼就能讓人認出你們是慈濟人?那是因為你們穿著整齊、行動有規矩,所以人人皆知你們是慈濟人——在人間行菩薩道的人——這就是「傳法」。
師父年輕時辛苦地從小木屋走出來,當時立志,既然離開了獨善其身修行的小木屋,就要走入社會兼善天下,就這樣開始了慈濟。一步一步走來,從最初糊紙袋、做裁縫等方式過活,過程雖然很艱辛,但我堅持「自力耕生」,不受供養。
不過,現在回首,我覺得自己所受的供養很大——普天之下,所有慈濟菩薩身體力行,做師父想做的事,真正圓滿了我的心願,這不就是給我至高無上的供養嗎?所以,我天天雙手合十,感恩普天之下慈濟人用愛付出。
我的合十,代表一「心」,要把天下所有人的愛心串聯起來;我的修行和志業,需要大家的「合」——期待人人合一念心,共同「為佛教,為眾生」。
(人間菩提20230713整理/洪淑芬)

【飲一杯智慧水】改變自己方能改變別人

整理.釋德懋|圖.游濬紘

「我可以住在這裡嗎?」一位四十幾歲的太太來到精舍,向德安師父詢問。
原來,不久前她的先生因肝癌住院,她為此發願:「若我的先生病好起來,我要到精舍當志工。」

只要善用時間,善盡自己的本分,隨時隨地都能做慈濟事。

德安師父問:「要當幾天的志工?」
太太回答:「二、三天!」
「妳的願怎麼這麼小,妳應該要發願隨時隨地都當志工。千里迢迢由臺北趕到花蓮當二、三天的志工,怎麼划算。」
其實,這位太太是抱著憤憤不平的心情來到靜思精舍。她辛苦地照顧先生,直到他的病情穩定,卻發現先生跑出去喝酒。那天,她一直等到三更半夜,越等越生氣,最終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先生甚至動手打她。受不了無情打擊的她,為此想來精舍住幾天。

在慈濟精神的薰陶下,了解到改變別人,要先改變自己。

「住幾天是可以,不過妳要先打電話回家,告訴先生妳在精舍住幾天。」德安師父勸道。
「我不打!」太太激動的表示。
「要先尊重先生,先生才會尊重妳啊!妳已做了九十九分,何必差一分呢?」德安師父猜想,這位太太雖然盡心照顧先生,但也許是態度、聲色不是很好,才會招致先生的打罵。
在師父的勸說下,她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但還是打了通電話回家,她先生倒也歡喜地說:「妳安心住,要趕快回家。」
要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這位太太在精舍住了三天,受到慈濟精神的薰陶後,改變了對先生的態度。而先生亦因她的改變,深入了解慈濟世界,現在已是一位培訓慈誠隊員了呢!
(1996年8月15日)

【聞思修】柔和的堅持

文.劉欣盈(懿紹)

炎炎夏日,正是晒棉被的好時機。我們把握因緣,趁著早上大太陽,趕緊晒兩輪棉被。看到師父各種巧妙的創意工具,心中總是忍不住發出「哇!」的驚歎。

炎炎夏日,正是晒棉被的好時機。(攝影劉欣盈)

只見師父用手摸一摸棉被,就能判斷出熱度是否足夠,能否翻面,或仍需要多少時間?師父的經驗是無價寶,唯有身體力行,用心體驗與感受,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苦與樂。
在晒棉被與翻棉被的短暫空檔,師父也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當中無不蘊藏著深刻的道理。例如師父分享的「會說阿彌陀佛的小鳥」影片,給我很深的警惕。這隻小鳥從小生長於寺廟中,法師與志工每日都以阿彌陀佛為牠祝福,在這樣的環境與佛法的薰習下,牠也念起了阿彌陀佛。

靜思精舍頂樓一排排的平板太陽能集熱器板,是夏日晒棉被的好幫手。(攝影釋德怡)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應該善用有限的生命,福慧雙修。師父說,有些人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念不出來。原來,念佛也要因緣具足,最重要的是打開自己的心門,讓光照進來,破千年暗室。
修行是調伏習氣、貢高我慢,學習放下我執,接納別人的意見。一如在處理事情的溝通協調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若一味要求對方配合跟隨,對雙方來說都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師父分享,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合和互協地圓滿工作,其他的事情隨順因緣,沒有必要爭論,只需盡量配合。

念佛也要因緣具足,最重要的是打開自己的心門,讓光照進來,破千年暗室。(攝影釋德宖)

心要如一面大圓鏡,任何景象映入,都不會在鏡面上留下痕跡。學習用眼睛「聽」、用耳朵「看」,感受師父內心那一分清淨和清涼,絲毫不受外在恰似紅爐火的熱氣所影響。
天有不測風雲,因緣不斷變化,無論晴天還是雨天,有人歡喜有人悲,但晒棉被需要陽光。某天早上晒過一輪棉被後,太陽便躲了起來。師父告訴我們,要用虔誠的心祈禱,祝福太陽再度出現。日常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專注當下,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學習棉被柔軟地任由別人拉、翻、折、壓,都能隨方就圓,輕安自在。(攝影劉欣盈)

我要學習棉被的精神,不畏曝晒,柔軟地任由別人拉、翻、折、壓,都能隨方就圓,輕安自在。一如《靜思語》:「放下執著,你心貼我心,我意合你意,你配合我,我配合你,和氣無處不在。」在寒冷的冬天,發揮良能,帶給別人溫暖。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七覺支之「精進覺分」

佛陀在世時,有很多無謂的苦行,有人修水行、修火行、修斷食行。現在也有人說:「我在修行,要過午不食。」平時很挑食,這也不吃、那也不吞,結果修行修到走路走不動,說:「我過午不食,所以無法做事情。」這是真正在修行嗎?
人身難得,我們要顧好身體,隨現在的社會脈動,身體付出,消耗多少,就要適度補充體力,才有充分的力量、精神、智慧,去解決眾生的諸多困難;要利用身體,把握時間發揮愛心,用智慧來分辨道理。學佛要在人與人之間不計較,才是真正的斷煩惱;煩惱如果不斷,全都是無益的修行,我們應該於正法中趕快力行。
有人來精舍一段時間後,覺得「我天天一直做,大材怎麼小用了?」他不知道十幾層的高樓,都是從地下室建起來的。慈濟有今日的成就,能發揮救人、救貧、救急、救病的良能,一切完全始自精舍常住眾的勞力精神,雖然很辛苦,但一分辛苦,就是一分收穫。如果閒著,等於沒有付出功能,病苦眾生就無法得到溫暖,也無法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