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惜時造福結好緣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時間可以成就一切,精舍裡天天都是用時間在精進,無論承擔什麼工作,無不都是為人世間。雖然名稱說「為人世間」,其實還是「為自己」,(要)廣結善緣。修行如何成佛?就是要因緣具足才能成佛;要多久的因緣?總是看你跟人接觸的因緣,多跟人接觸了,這個善緣累積得夠,就是這樣的因緣。

洗心滌垢 解冤結
我們要很知福,有福成為人身,有幸接觸佛法,啟發我們的愛心。這麼完整的佛法在人間,我們真正的要把握因緣;不只是皈依佛、法、僧,更有福的是走入菩薩道,是名副其實的菩薩。
過去也許濁氣很重,我們已經發心立願了,大家在培訓的過程,就一直在過濾、過濾──這樣的事,你可以接受嗎?這樣的規矩,你可以身體力行嗎?大家肯定自己,我願意,我做得到。自己歡心、甘願走入佛教來,佛教宗門的規矩加上了慈濟,這就是要把過去的習性、習氣都要好好的過濾了。
過去也許與人曾經有過不調和,可以打通電話或者Line一下,道個歉。這樣的道歉也很容易,手一指就可以「解冤釋結」,過去的恩恩怨怨,寫幾個字,那就是解開了;也是把自己的結鬆綁了。

茹素護生 迷轉悟
人與人(之間)清清楚楚,改了過去惡的習慣;(若)可以茹素最好,茹素那就是愛護生命,動物你都愛了,何況人呢?所以愛自己家人,愛身邊的朋友、親戚,還要愛與我無關的人。有人有困難,我還要去幫助他,這叫做愛,清淨大愛。佛法這一條路一定是安全道路,但也要看我們有沒有踏準,我們有沒有開步(走),有沒有走對路?
我們要負起這樣的責任,我們要耐心、用心、愛心,調好自己的心態、威儀,對人親和。過去有過磨擦,反目相視,現在我們改了,還要用那一分的關懷,相愛的眼光,去成就其他的菩薩;總是這樣人度人,從凡夫(轉)為菩薩,轉迷茫為覺悟,這都是翻轉人生。
口說善法 度人間
我們還要菩薩人間度,看到苦難人,多發善心,我們的社會才能祥和;社會祥和,天下太平,氣候才會穩定,要不然溫室效應一直升高,導致氣候變遷,不可抗拒的變化,讓人很擔心。
而靈方妙藥,那就是推素,好好地疼惜眾生。一切都是從口,我們也要利用口多說法,反葷為素。
(人間菩提20230702,整理/編輯組)

【365天.天天靜思語】一念善心,無量福報

一粒種子播種入土,需要陽光、水分等因緣,才能發芽成長,結成纍纍果實。只要發起一念善心,持之以恆,便能衍生無量福報。反之,如果不將愛心種子種入土,即無法有來日的成就。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愛的新芽──榕樹
在心地播下愛的種子,當個勤勞的農夫,好好耕耘、灌溉、施肥、除草。當愛在心田長出新芽、結出果實,再把種子散播出去,愛的新芽就會遍滿大地。
榕樹為常綠喬木,樹冠廣闊,枝葉茂盛。榕樹是大家所熟知的樹種,生命力強,耐濕和空氣污染,抗旱和強風,再貧瘠的土壤都可見到它的蹤跡。氣根袪風清熱,葉能治慢性氣管炎。學佛者也要效法榕樹的精神,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不退道心。這棵榕樹冒出新芽,給大地憑添了生機。
(整理/釋德懋、攝影/古亭河)

【聞思修】工廠即道場

文.劉欣盈(懿紹)

靜思語:「工作就是運動,工廠即是道場」,協力廠是精舍常住眾自力更生的生活來源,處處要用心體會與觀察。

協力廠是精舍常住眾自力更生的來源,處處需用心體會與觀察。 (攝影劉欣盈)

起初,看見師父包裝動作如此迅速,令我羨慕不已,師父也不吝賜教,告訴我如何計算與包裝得又快又好的秘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逐漸上手,熟能生巧。

德慶師父說明淨斯食品務求「全素、保健、有效」,是上人為照顧弟子和常住眾而研製出來的養生食品。(攝影黃靜梅)

無論是「舒好眠」、「鈣樂關」還是益生菌,同仁會先秤好60小包放入盒中,讓我們重新計算並裝進紙盒。這是一項鍛鍊專注力與耐力的工作,稍微分神或與人交談,就需重新計算。每當裝到最後還剩四小包時,都會懷疑自己是否算錯而再次檢查。
一天,師父請同仁讓我負責秤重的工作,這讓我感到既緊張又刺激。我需要計算60小包的重量,並以此作為標準來秤量小包裝和紙盒,用完一盒再換一盒,供應線上大約八人同時進行包裝。

在精舍,需將每項工作當作修行,時時謹記六度萬行。(攝影劉欣盈)

原來每一盒的重量都有些微差異,就如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般,哪怕是雙胞胎,他們的外表和性格也會有所不同。我們要以開闊的心接納每一個人,接納自己的優缺點,善於運用他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同時樂於貢獻自己的優點來幫助他人。
包裝過程中,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計算手中的產品。在一片寂靜中,師父播放了上人開示,我們手動的同時,耳朵也一同聞法,六根分秒不空過,以虔誠的心祝福每一包產品,祝福每一個人平安健康。

與人之間若能互相配合、互補、互助,就能接引有志一同的菩薩,凝聚更多的善與愛,造福人間。(圖片來源劉家芸提供)

我曾向師父表示,在協力廠工作時,感覺自己快要成為機器了。包裝工作除了拚速度,更需要精準。偶爾充當「人力輸送帶」幫忙推盒子,提醒自己專注手上的工作之餘,同時觀察周圍,看大家是否需要補充物品,或將完成的產品推到一邊,讓大家的工作能夠更順暢地進行。每個動作緊密連貫,如果一個動作可以完成,就不需要用兩個動作來進行,只要每一盒能省下一秒,就能爭取更多時間做其他事情。
感恩師父的叮嚀,將每項工作當作修行,時時謹記六度萬行。在精舍,大家的腳步都很匆忙,擦身而過時,一個回頭、一句問候;或師父的幾句話充滿法味,總能讓我感受到家人的溫暖與關心。
人與人之間若能互相配合、互補、互助,就能歡喜地圓滿一項又一項的工作。這分合心、和諧的精神,可以接引有志一同的菩薩,凝聚更多的善與愛,造福人間。

【靜思在人間】心中的大樹
文.劉惠雲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誰可以在不認同你的同時,卻又默默支持你呢?

七月吉祥月是佛陀的歡喜、吉祥、孝親月。茹素護生,以正知見、正信、正念回饋社會,將愛心普及眾生,是真正的「普度」。(攝影吳美瑞)

農曆七月孝親月,我想起了爸爸。非常愛家的他,是親戚朋友眼中的慈祥長輩,他一生勤儉,對家庭無私奉獻,對孩子更是給予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12年前,我告訴爸爸想辭職去美國遊學,由於他擔心我未來的生計,因而不認同我的決定, 但他還是送了我一張來回美國的機票。

樂齡學堂關懷長者,推廣蔬食共餐,並舉辦多元人文課程。(攝影戴龍泉)

爸爸在70歲時,開始出現輕微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的跡象,當時我忙於工作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大部分的時間,爸爸都是一個人生活。失智症一天天吞噬他的記憶,使他的行動和吞嚥能力也一天天衰退;然而,爸爸還是非常地自愛與自律,每天早睡早起、練氣功、吃八分飽,還會種菜澆水。內向沉默的他,甚至在我的半哄半騙下,願意參加樂齡佛學班呢!
75歲時,爸爸已經無法安全駕駛,無奈之下,他讓我沒收了車鑰匙,從此失去了開車的自由。從那時起,爸爸煮水時會忘記關煤氣,走路變成碎步地快走,經常容易摔倒;想和人說話卻無法說出口, 晚上開始出現尿失禁。爸爸問我:「我怎麼會變成這樣?」

,但愛依舊深沉;即便失智,父愛也未曾減退。(攝影蕭嘉明)

我知道,爸爸無法接受這巨大的變化。他不再是那個能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這棵老樹已經老得快要倒下。他漸漸無法自主與自理,而我也不能像過往那樣自由自在地過日子,必須留在家中看顧爸爸。從此,我和爸爸一樣,失去了可貴的自由。
「爸爸,我很累,想到外地散散心。」有一次,我對爸爸說。「我和你一起去!」爸爸用關愛而天真的眼神看著我。當下,我的心裡感到既酸又甜,雖然爸爸已經失智,但他仍沒有失掉對孩子的愛。
照顧失智老人的這條路很艱苦,我曾問自己:「你願意照顧爸爸到終老嗎?」我願意,但我也不願意失去自由。在一次又一次的內心糾結中,我依然選擇了陪伴爸爸終老。

「四道人生」是臨終關懷的重要部分,讓病患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感受到愛與溫暖,也給予彼此表達感謝與愛的機會。(攝影許金福)

到了失智後期,爸爸還是堅持每天碎步在家附近散步,於是傍晚陪他出門散步成了一項大工程,卻也是我的希望。當爸爸每走一步,我的希望就重新燃起,我希望這棵大樹繼續茁壯,不要倒下。然而,爸爸經常走到半路就沒了力氣,有時還需要鄰居載我們回家。
2022年末,這分希望在爸爸感染新冠病毒後破滅了。爸爸入院治療,醫院不允許家屬進入病房照顧,只能通過電話通訊。爸爸的身體已經虛弱到無法睜開眼睛,更不能說話,但他仍撐著衰弱的身體,在病毒消失後搭救護車回家。
「爸爸,我們可以回家了!」我對爸爸說。他點了點頭,「嗯」了一聲,我知道,回家是他最大的心願!
回家後,爸爸無法進食,我和二姊堅守爸爸之前簽署的生前醫療遺願──一切順應自然,不插管。在爸爸自然往生的前兩週,家人和親友有機會和爸爸做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這是爸爸在彌留期間,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至今想起爸爸,心裡雖有失落與難過,但更多的是他留給我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七月吉祥月,是我們感念至親的時候,您是否也在此時想起了某位愛您的至親?讓我們一起在靜默中緬懷對方,以及你們曾經共享的美好回憶。

捨去有形 歡喜無量

對應法脈:知福、惜福、再造福
有的人說:「慈濟為什麼在臺灣不做好,要做到國際上去?」事實上,我們做國際救濟,也是為了臺灣;每個人應該知福、惜福、再造福。臺灣現在的社會很富有,什麼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祥和」。在臺灣,若能將慈濟精神提倡起來,多一位慈濟人,就多一分祥和氣氛;多一位好人就多一件好事,好人好事愈多,就是祥和的社會。
為什麼人的心會煩惱那麼多呢?苦是由煩惱而來的啊!臺灣現在吃很足夠、穿也很足,一切都很足夠,還要煩惱什麼?就是「太多了」,擁有很多,所以才有煩惱。既然這分的「多」使我們煩惱,何不將有形的「捨」出去,無形的才能「得」進來──捨去有形,就能得到無形無量的歡喜。

九九一年,中國大陸華中、華東地區嚴重洪澇,慈濟人舉辦「用愛心擋嚴冬園遊會」賑災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