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愛迎吉祥平安年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常常提醒災難臨頭,人人要有警世的覺悟,不要再沉迷貪欲貪念。也許大家都認為自己無欲無念,其實欲念很微細的存在內心,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覺。

眾生共業 愛心膚慰人間

每個人表面上沒有做錯事,也沒有造惡業,但是在起心動念中,有私心小愛;這種分別心,有時微小到看不到,但難免都會帶來些微的煩惱與小我偏心,這就是人啊!
凡夫人心,總是有不知覺的煩惱累積和偏向。現在全球人口將近八十億,人人的一念偏愛貪欲累積起來,那就是「業力」。業力慢慢地匯合累積起來,叫做「眾生共業」。
這種業力污染,會造成許多的「氣」,這種濁氣,連氣候也會被牽動,造成現在氣候異常、氣候變遷。
現在科技發達,可以在這個地方透過訊號,看見遠方天寒地凍的景象。雖然身處不同的地方,我們的這一刻,看到遠處他們的那一刻,冰凍的世界,好像連時間、大自然的一切,都被凍住。
所以要珍惜、感恩平安的時刻,人與人之間互動中,期待人人用愛、虔誠戒慎祈求。雖然外面的世界是冰冷的,但內心虔誠、發出的那分善念很溫馨,那一分愛人之心,就是溫暖。

寒冬送暖 守戒茹素平安

看到寒冬的氣候,街友躺在寒凍、潮溼的地上,慈濟人走近他們身邊,把毛毯蓋在他們身上,那一念疼惜的心,讓人感覺到人間溫暖。這分人間情,就是佛陀所說菩薩的「覺有情」。寒冬時,大家都在家裡避寒,慈濟人不畏寒冬,願意冒著寒冷外出送暖。
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是人間菩薩,他們拉高領子,只多加一件外衣,就踏出腳步,用愛把溫暖送到人間每一個角落裡。
疫情期間人人都提高警覺、嚴守規則,生活也過得戰戰兢兢,所以過去這一年才能那樣地平安。現在還是一樣要守護齋戒,持齋守戒律。戒,就是做人的規矩;齋,就是茹素護生、愛生、放生。常常都說放生,就是要愛惜萬物生命,讓牠們安然自在的生活,所以要茹素、素食。
人類不吃,動物就不會被殺,所以不吃不殺,那個氣就是很吉祥的氣氛;天天吉祥、平安有愛,就是祥和氣氛。所以新的一年,要用虔誠的心來迎接,法要入心且身體力行,天下人人都如此,就是平安年。
(人間菩提20220202,整理/李念純)

【精舍大小事】當勤四修

撰文/釋德勘;攝影/陳靜惠

帶著下擺被勾脫線的長衫到衣坊間,想找師父請教如何縫補,但衣坊間卻空無一人,看來這次只能靠自己了!
不擅縫紉的我,只會做點基礎的車縫,或補鈕扣之類的簡單女紅。平常粗作穿著的短衫破了,尚可自己縫補,因為車得不好也無傷大雅;但若是長衫有破損,就得拜託衣坊間的師父幫忙處理,因為長衫猶如禮服,是外出或有正式活動才穿的,必須保持莊嚴美觀,即使縫補過也要盡可能不落痕跡。
看著脫線的下擺,心想應該只要用針車踩一直線就可以解決了,就這樣信心滿滿地踩著針車,完成後,翻到正面,卻看到一條明顯且極不協調的縫線!就在不知如何是好時,一位師父帶著衣服要來整燙,他看到我苦惱的神情,又看看這件長衫,嘆了一口氣說:「長衫下擺不能用車的,要用縫的。」
此時的我,如同暗夜遇明燈,覺得有救了!趕緊去拿針,準備穿線來縫。但因老花眼加散光,沒戴眼鏡,看不到針孔,穿了好多次,針跟線還是無法連結在一起。師父無奈地說:「我來穿!」只見他二三下就穿好針線了。我疑惑地問他:「你不是也有老花嗎?怎麼看得到針孔?」師父說:「你還記得上人曾說過一位盲婦穿針的故事嗎?有的事情不是用肉眼看的,而是要用心眼看。一件工作若做熟練了,不用刻意盯著它,憑著感覺就可以做好。」這位師父過去曾有幾年的時間在衣坊間工作,也練就了一番縫紉的功夫,雖然現在承擔不同的執事,但過去累積的經驗還在八識田中,很快地就被喚起。
針線穿好了,接下來該怎麼縫也是一項功夫,因為要用回針的方式,跟一般的縫法不同。師父說他很久?縫了,需要再回憶一下,但很快地就看針線在他手中順暢地滑動,不多久就縫好了,而且縫得很好哩!
其實,好多年前我也曾學習過這種縫法,但是後來一直?有應用,所以早已忘得精光了。此時,不禁想起上人曾叮嚀弟子們:有志行菩薩道,要力行「四修」──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恭敬修,道業才能成就。
「我們的修行就是要這樣的『無餘修』,不管大小事,我們都要重視它;時間不管是長、是短,不能讓它有間斷,這就是『無間修』。我們要好好地『無餘修』與『無間修』,今生來世,我們都要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這不是用口頭上唸的,是要打從內心誠懇所發的願,所以要長年累月,長期都要好好記住這一念心。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互相愛惜;你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這樣人間淨化的速度就會快一點。愛的能量,就是這樣點點滴滴地累積。」(恭錄自2015.06.02人間菩提)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常常欣慶自己何其有福,得聞佛法,得遇明師,得以在這麼好的道場修行;卻也常苦惱著為何道業總在進進退退中?煩惱無法真正根除?原來問題就出在學而不精勤,法不能恆持,聽聞的法如水流過水管,只是經過,未能停留,又如何能潤漬心田呢?反倒是無明、雜念常在消磨著身心,又怎能不深自懺悔與惕勵呢!

出家眾的道風

我出家後,堅持自力耕生,為自己的生活而勞動,不需依賴在家居士的供養。早期我們曾下田耕種、做過許多手工,生活清苦仍然堅定此志,後來創立慈濟,在克難中開展志業,也務求財務分明不混淆。在發放日時,由精舍常住準備熱食,供應會眾與照顧戶,即使當時常住生活拮据,也會向普明寺借油、借米來供應。
現在精舍常住的生活與早期相較,雖仍是鎮日忙碌,但已經很富裕了,不只能維持日常運作,還能供應每年的福慧紅包。精舍主堂的增建工程,是直到慈濟四十二周年,認為常住已能負擔才決定動工,所以絕對不要向志工募捐,這不是師父所要的。
我堅持不募款,秉持「自力耕生」的一貫精神,一塊磚都不要在家人幫忙出。精舍是大家的家,我能接受慈濟人以建設自己家的心,回來精舍工地付出,但是工程上的所有支出,都要向精舍請款;我不要你們的錢,只要你們的「力」。大家輪流回來煮茶水、做香積,或是搬磚打掃,為自己的家盡一分力,我會歡喜接受。
總而言之,一定要幫我把關,守好我及常住師父們的慧命,精舍是要護持慈濟的,絕不能用到基金會的一分一毫,一點一滴。

志工們修建靜思精舍新講堂前的迴廊。

 

【靜思在人間】慷慨身教

撰文/繪圖:梁玉燕(加拿大)

每到水果攤,我的眼光總會不經意地掃向鳳梨、木瓜、龍眼和香蕉串。這不只是我最愛吃的水果,在我記憶深處,地位甚是崇高。
近年來由於體況使然,只選購綠皮香蕉,微甜略帶澀,但最能滿足味蕾,不禁讓我聯想起孩提時代,那最愛的親切感和人情味。
老家屋簷下,有個大甕缸,是作為「隱芎蕉」使用。父親從南投中寮果園,挑回來一整弓綠皮香蕉,一串一串割開,層層堆疊後放入大甕中,再放進「電土」(碳化鈣),點燃線香燜熱,最後蓋上麻布袋密封。經過幾天的催熟,香氣四溢,引我垂涎。
記得每次放學時分,雙親都在忙農活。我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繞到屋後,掀開封住甕口的麻袋,伸手探入,取兩根香蕉填肚,瞬間解飢裹腹,不亦快哉!
父親壯年時長期離家,到南投中寮墾荒,胼手胝足栽種滿山的梅仔樹和香蕉,往往一別數月。當果園豐收時,更是早出晚歸,辛苦採收,從產地肩挑徒步、搭客運,再擔重步行回家。待香蕉「隱」至熟黃,便會趁新鮮挨家挨戶分送,和左鄰右舍共享成果。
父親給我的印象,不只是勤勞和守分,還有「慷慨」的身教。因此畫這幅畫,來紀念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