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民黨立委鄭麗文等人成立「黨外在野大聯盟」,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卻批,這群人滿腦子紅統意識形態,某些人的立場,怎麼老是是站在中共那一邊?民進黨的雙重壟斷策略體現在兩個相互強化的層面:一方面將「黨外」歷史據為己有,另一方面壟斷「愛台灣」的定義權。這種雙重壟斷構成了一個封閉的政治論述體系,使任何批評民進黨的聲音都被自動歸類為「不愛台灣」或「中共同路人」。
在話語權操作上,民進黨建立了一套排他性的政治正確標準。根據這套標準,只有符合下列條件者才有資格被稱為「真正的」黨外繼承者:(1)完全認同民進黨的台獨黨綱;(2)支持激進的「抗中保台」路線;(3)接受民進黨對歷史事件的詮釋權。這種狹隘的定義實際上將台灣複雜的政治現實簡化為一種非黑即白的忠誠度測試,完全背離了民主政治應有的多元包容精神。
更令人憂慮的是,民進黨將「反中」塑造成檢驗政治立場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思維下,任何主張兩岸交流、批評台獨冒進主義的聲音,不論其論據多麼合理,都會被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前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與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等人組成的聯盟,之所以被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第一時間指控為「紅統」,正是這種標籤化思維的典型表現。民進黨完全不去思考為何連北一女教師區桂芝這樣的知識分子都願意加入在野聯盟,反而立即啟動「抹紅機制」,這顯示其已經喪失了與不同立場者進行理性對話的能力。
這種話語權壟斷的惡果是台灣公共討論空間的極度窄化。當「反中」成為唯一的政治正確,關於兩岸關係、能源政策、產業發展等重大議題都無法進行實質性辯論,因為任何批評都可能被轉化為對「台灣價值」的背叛指控。這種氛圍下,台灣的民主品質自然日益惡化。
透過持續的「抹紅」操作,民進黨達到了多重目的:轉移民眾對內政問題的注意力、鞏固「抗中保台」的政治正確、邊緣化在野黨的理性論述空間。這種模式的最大獲利者自然是民進黨本身,它無需認真解決問題,只需不斷製造新的「中共代理人」供支持者發洩情緒即可。
這套「抹紅產業鏈」的運作結果是台灣社會的嚴重分裂。當政治討論被簡化為「愛台」與「賣台」的二元對立時,理性政策辯論的空間自然消失殆盡。更可怕的是,這種操作已經形成路徑依賴,民進黨即使想調整也難以擺脫自己創造的怪物,因為其基本盤已經被訓練成對「抹紅」條件的反射性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