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反民逼官 /張俊明

立法院因法案審查問題引起爭議,不僅院內吵鬧,場外也引起大規模的民眾抗議。這令人回想起2014年太陽花學運,學生攻佔行政院的事件。但當今的立法院事件與當年的太陽花,內容及正當性截然不同,不能以「官逼民反、反民逼官」相提並論。
在民主制度下,政府理應代表民意,推動符合大眾利益的政策。然而,當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缺乏透明度或忽視民意時,便會激起社會的不滿。太陽花學運便是政府與民意對立的經典案例。民眾因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快速通過,學生及公民團體發起抗議,佔領立法院,進而佔領行政院。這場運動表明,當政府推動的政策被認為危及國家主權與人民利益時,民眾有權通過抗議表達不滿,甚至以激進手段對抗不公。
這次的包圍立法院民粹運動,民進黨以「黑箱作業,沒有討論,沒有民主」為由,號召數十個公民團體到立法院門口抗議,企圖複製「太陽花2.0運動」;但藍、白先前已為此舉辦3次公聽會,在立院進行數十次討論協商,草案內容在網路上也都找得到,說是黑箱根本欲加之罪
民主國家的核心在於民意。民眾不滿政府政策,通過和平集會、遊行等形式表達訴求,是公民權利的重要體現。然而,當這些和平抗議無法獲得有效回應時,民眾往往會採取更為激烈的行動,如佔領政府機構,以此迫使政府正視問題。
「官逼民反、反民逼官」的現象在民主社會中並不罕見,反映了政府與民意之間的張力。當政府忽視民意,推行與大眾期望相悖的政策時,民眾自然會通過抗議表達不滿。而當這些抗議達到一定程度時,政府若不及時調整,將面臨更大的治理危機。立法院的法案風波再次提醒我們,民主的核心在於民意的尊重與政策的透明,只有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賴政府不應當家鬧事,應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對話,妥善處理。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