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 國會改革的合理性 張俊明

國會改革法案在5月28日三讀通過,不僅展現了法案本身的重要性,更暴露出台灣政治生態中深層的矛盾和需求。儘管民進黨在表決票數上無法戰勝藍白聯手,更利用此一事件號召群眾在17日、21日和24日連續包圍立法院,對社會氛圍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衝擊,但也反映出常來以年國會議員的陋習與散漫,讓國會改革的迫切性與需求性更具有合理性。
首先,國會改革的需求性源於台灣政治體系內部的長期問題。國會常被批評為效率低下、政黨惡鬥嚴重、與民意脫節,不僅削弱了立法機關應有的功能,也導致各種政策的制定過程緩慢,甚至出現了利益分配不公的現象,國會作為民主體制的核心,理應是反映民意、促進公平與效率的機構,然而,現實情況卻常常背離理想,因此,國會改革是國家發展與進步不可或缺的一環,目的在提升與落實立法效率,縮小民意與政策之間的落差,重建國會的公信力。
其次,國會改革的必須性則體現在對台灣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各國政治體制需要更加靈活和高效率,才足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和經濟挑戰,台灣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經濟體,國會運作效率直接影響到台灣的競爭力與國際形象,透過國會改革成為一個現代化、透明化,且高效化的立法機構,才能夠更好地吸引外資、促進科技創新,並提升國民福祉。
民進黨號召群眾包圍立法院,儘管對社會秩序和氛圍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群眾運動的背後,是對現行體制的不滿和對改革的迫切期盼,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社會動員反而顯現了國會改革在民間擁有廣泛的支持,因此,我們必須提醒各政黨正視民意,摒棄短視行為,攜手推動改革,才能讓台灣更為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