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獅子魚非外來種

【記者張毅基隆報導】台灣海中花蝴蝶-獅子魚,是正港的台灣海域物種,卻常被誤判為外來種。
國立海科館位在潮境公園的潮境智能海洋館,到五月二日為試營運期,開幕後已吸引許多人參觀及對各展區好評。海科館在潮境智能館展示的海洋生物,有別於一般的水族館,同時透過這些海洋生物,引導民眾對海洋資源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四樓潮水彩繪區展出的生物缸,常吸引許多民眾駐足與拍照,其中有一缸「獅子魚」擁有華麗的外表與具有毒性,常吸引許多目光與討論,「獅子魚」最近被許多人誤認為,是來自大西洋的外來物種。事實上獅子魚為原生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算起來牠們屬正港的本土海洋物種。因為台灣位於太平洋海域,目前在台灣西南部、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及蘭嶼海域,常可看到牠們的蹤跡,而喜歡棲息於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質的礁石平台的「獅子魚」,一般浮潛和潛水者有時可以很容易,看到牠們在水中悠閒慢游。
海科館表示,獅子魚像極了水中的花蝴蝶,全身紅白褐色的線條相間,還有著碩大的背棘及胸棘,花枝招展的模樣並不是搖擺好看而已,而是具有警告掠食者的意味。獅子魚背棘下具有毒腺,被刺到會產生劇痛、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暈眩,所以在自然界中少有天敵。
漁民一般將具有毒性的魚列名排行時,有著「一魟、二虎(獅子魚)、三沙毛(鰻鯰)」的說法,由此可見獅子魚名列為毒性魚種排行榜第二名。獅子魚背部具有毒棘,但腹部並沒有毒棘分布,因此休息時常將腹部緊靠岩石,以保護較脆弱的腹部。雖然獅子魚行動緩慢,但牠們是頂尖的掠食者,會慢慢靠近獵物,再採以突擊方式,張開大口將小魚小蝦吸入嘴中。因此,若在水中看到牠們時,記得要保持一段距離,只能遠觀,不能褻玩。
海科館進而說明,獅子魚因具有美麗的外表,以致於牠們被水族貿易流通到世界各國,甚至因為意外逃到野外成了「大西洋的外來種」。由於獅子魚是食量很大的食肉掠食者,大西洋又幾乎沒有獅子魚的天敵,因此得以在該處大量繁殖,進而破壞當地海洋生態。為了去除獅子魚,當地政府祭出一些行動,例如鼓勵大眾食用獅子魚、訓練鯊魚吃獅子魚等。因而原生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的「獅子魚」被冠上對生態惡名昭彰的稱號。
雖然獅子魚在大西洋海域屬於外來種,造成當地海域生態的危害,但台灣是獅子魚原本的家,目前在台灣它們本來就是海域自然生態的一份子,不會有造成海洋生態危害的現象,提醒民眾一樣愛護。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指出,海科館潮境智能海洋館的設立,並不是單純展示海洋生物或魚類而已,也是希望經由所展示的海洋生物,讓民眾學習認識這些物種及探索海洋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