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祖師由來《四》

清乾隆二十七年重修之《潮州府志》卷三十人物志對祖師之介紹,篇幅則大大增加:了拳,陰那開山祖,俗姓潘,別號慚愧,閩之沙縣人,元和十二年丁酉(註:西元817年)三月二十五日生,初生,左拳曲,因名「拳」。彌月,一遊僧至,父抱兒示之,僧書「了」字於其拳,指立伸,更名曰「了拳」。
幼穎悟,不茹葷,年十二,喪父母,依於叔母,不能容;十七,去潮之黃砂社車上村,依嫠婦游氏為母,今大埔縣地。日與牧童登赤蕨嶺,曠觀如有所得。令放牛山麓,拳以杖畫地,牛不他逸;或以烹魚啖之,受而投諸水,魚復活,黑質白章,今其遺種名「尾上焦」是也;嶺左溪潭有石如伏虎,閉目趺坐其上如老僧。嘗以指甲寫「大生石頭」四字於石,大如掌,歷風雨剝落,點畫宛然。愛其山水之勝,欲結茅于此,不果。迨游母歿,為營窀穸而去,後人為築靈覺寺。繼之石祭上、莆田有二寺;一名「清泉」,一名「龍泉」,相傳昔僧卓錫取泉之處。至神泉市,欲濟無舟,折葦以渡。

廣興村寶興宮外貌美景。(記者陳良安攝)

登黃龍獻爪山,循頂西行,抵坪砂社之楠樹坑,依袁姓,三年而去,後人因其地為高寺。爰陟芒洲崗之巔,西望陰那五峰蟬聯,聳峙雲表,神賞者久之,便欣然欲往。
過滸梓村,求水弗得,乃卓錫成井;中有石龜,至今存焉。雖旱亢不竭,後人建庵其地,名「靈山亭」 (註:靈光寺),拳像在焉。歲早遠近祈禱,其應如響,至陰那,斲石刊木,建道場為修真地。
日說法,眾多不省。所著錄偈歲久散軼,住陰那三十餘年,一日語其徒曰:「從前佛祖皆宏演法乘,自度以度人,我未能也,心甚愧之,圓寂後,藏我骸于塔,當顏其額曰慚愧。」因偈云:「四十九年無繫無牽,如今撒手歸空去,萬里雲開月在天」語畢,端坐而逝,時懿宗咸通二年辛已(註:西元861 年)九月二十五日也。

廣興村寶興宮外貌美景。(記者陳良安攝)

兩文對照,造神部分清晰呈現,前者僅指出慚愧祖師自小即具佛緣、佛性,並具神異能力得應付俗世生活,因緣到來隨即悟道。而到了乾隆年之《潮州府志》,或由於地方志的編寫採錄較詳細,或由於時間歷程使然,祖師流傳在大埔的一生事蹟及傳說有較多文字描摩,同時其神異能力也增添許多,其中對民眾而言相當有貢獻的是卓錫成井,解決缺水問題,因而居民建亭以祀,並時能有所感應。
再參照《陰那山志》收錄之曾任翰林編修之明末梅縣李士淳所撰慚愧祖師的傳記,該文增添了許多祖師生前神異能力情節,原文如下:(程志遠 1994:11-14;王志宇 2002:194-195)(與上文差異較大的祖師神通增添,以底線標出)慚愧,為陰那開山地一祖,俗姓潘,名了拳,別號慚愧,閩之延平沙縣人。父名德彰,母丘氏。〔記者陳良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