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新冷戰壓力下的台灣抉擇

美國7月1日正式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電池與太陽能板祭出新一輪懲罰性關稅,稅率高達100%,標誌著中美科技戰的戰線再度延伸。這不只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潮,更是美國以產業安全為名所發動的結構性對抗。在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交織之下,台灣企業被迫捲入這場雙邊競爭,不僅要面對出口訂單流向的劇變,更需正視產業根基可能被抽離的風險。
在這一輪攻防戰中,台灣企業的處境格外尷尬,許多台廠如鴻海、欣興、聚和等,既是中國製造體系的一環,也是美系品牌供應鏈的主要支柱。一方面,它們在中國布局生產基地、與本地上下游供應鏈高度整合,另一方面,卻又受美方制裁政策影響,必須切斷與中國廠商的某些合作關係,甚至面臨出口美國時的轉單壓力。面對產業鏈的地緣裂解,企業要不是承擔更高的生產轉移成本與供應風險,就是被迫放棄部分市場。不僅如此,美中各自推行產業國產化與本地製造政策,實則皆為提高外來廠商的門檻與進入難度。台灣企業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
這場產業新冷戰,台灣不能僅視為外部事件,而應理解為全球製造規則的根本重構。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與美國「經濟安全戰略」的加速推進,過去那種依賴中國生產、美國出口、台灣管理的三角模式,已難以為繼。尤其是在太陽能、電池模組、車用電子等未來產業領域,台廠若仍未做出轉型,恐將在全球新製造地圖中邊緣化。
過去幾年,台灣企業雖陸續進行生產外移,布局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甚至墨西哥,但整體規模與速度仍相對保守。部分企業正評估轉進印度,因其內需市場大、政策補貼吸引力強,且政治風險相對可控。但這樣的轉進不僅需要時間,更仰賴政府的實質協助。目前我國在推動供應鏈重組方面,雖有「台商回流方案」與部分東協布局補助,但多集中於鼓勵回台設廠,對於國際佈局缺乏統籌戰略,也缺乏與各國政府洽簽保障協定、協助產業園區落地與勞工配套的整合能力。
在此背景下,台灣政府應重新檢視整體產業政策工具箱。首先,應儘速成立「供應鏈安全專案小組」,統合經濟部、外交部、國發會等單位,針對中高階製造業啟動「市場轉移補助機制」,協助企業因應關稅壓力與地緣風險而做出投資重組。其次,應強化與美、日、歐盟等國進行產業對話,掌握補貼政策變動脈動,避免台灣企業因政策落差遭邊緣化。
新冷戰時代來臨,台灣的角色不再只是製造業的「小巨人」,而是全球科技價值鏈中的關鍵一環。然而「關鍵」兩字並非永遠不變,它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果斷調整產業結構、敢於走出舒適圈、能夠在地緣風險中把握轉機。如果繼續遲疑不前,將錯失參與規則制定的時機,只能被迫接受他人安排的遊戲結果。當全球貿易由效率導向轉向安全導向,台灣也應從「跟著走」的角色,轉型為「主動走出去」的參與者。不只選邊,而是選擇未來。這場全球產業洗牌,不只是一次挑戰,更是對台灣經濟治理能力的嚴格考驗。政府與企業能否攜手做出正確抉擇,將決定台灣未來十年的競爭力與生存空間。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