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 高利率下的創業寒冬 / 張俊明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於7月2日再度重申,現階段通膨壓力仍高於預期,聯準會不急於降息,市場對9月前啟動貨幣寬鬆的期待再度落空。在全球資金環境持續緊縮下,這場「高利率長期戰」正悄然改寫新創與中小企業的經營生態,台灣當然無法置身其外。
面對此一挑戰,政府近年雖已設立多項青年創業基金與投資引導機制,如國發基金的創業天使計畫、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文創投資方案,以及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信用保證機制,然多數措施規模有限、流程繁瑣,實際能落地者寥寥。更關鍵的是,政府仍習慣以「產業補貼」或「保守放貸」的方式思維創業扶植,卻未真正扮演資本市場的積極推動者與引導者。
當前情勢下,政府應考慮將創業扶植政策進行三大調整:一是提高風險容忍度,設立「準公共型創投平台」,與民間創投合作成立共同投資基金,由公部門承擔部分風險,帶動民間資金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的新創項目。二是簡化既有貸款與保證機制,針對新創企業設立「快速信保通道」與「無擔保額度」,提高資金取得效率。三是強化跨部會整合,將經濟、文化、科技三部門資源匯聚,設立新創產業政策專責機構,避免現行資源分散、標準不一導致的行政疲弱現象。
此外,也應加速推動新創市場出海,透過與印度、東南亞等國的雙邊合作計畫,媒合台灣新創產品與當地需求,加快企業營收現金流,減少對募資的過度依賴。唯有進入國際市場,才能真正驗證創業模式,也讓投資人更有信心持續支持。
創業生態系的健康,並非單靠創意與熱情就能支撐,它仰賴一套可預測、可擴展、可持續的制度支持與資金循環。在高利率將成為新常態的預期下,台灣更需從根本檢討資金政策與產業扶植邏輯。唯有真正認識到「創業不是補助政策,而是產業戰略」,我們才能在這場全球資本重塑的年代中,保住台灣的創新火種與競爭未來。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