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舞台上,民進黨近期推動的「大罷免」行動及其後林濁水提出「廢除罷免制度」的倡議,揭示了一個令人憂慮的政治發展趨勢,從民主競爭逐步走向「一黨專政」的危險道路。這一系列政治操作絕非偶然,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權力鞏固計畫,其最終目的在於消除所有制衡機制,建立民進黨的長期執霸地位。
罷免制度原本是民主政治中重要的問責機制,賦予選民在任期內對不適任公職人員的糾正權力。然而,民進黨近年來對罷免制度的運用已完全背離其設計初衷,將其轉化為「政治清算」的工具。從韓國瑜到王浩宇,再到黃捷等案例,我們看到的不是選民自發性的問責行動,而是執政黨精心策劃、資源挹注的「政治追殺」。這種操作模式具有幾個明顯特徵:選擇性鎖定在野黨政治人物、動員國家機器與側翼網軍、將地方性議題上升為政黨對決。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曾公開承認「罷免是現在進行式」,赤裸裸地將民主機制表述為政黨鬥爭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罷免常態化」現象創造了惡性循環的政治生態。當在野黨縣市長或民代隨時面臨罷免威脅時,其施政與問政必然趨向短期化、民粹化,難以進行中長期的政策規劃。而這種不穩定狀態恰恰有利於中央執政黨擴張權力,因為地方政府與議會無法形成有效制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王業立的研究指出,近年罷免案通過門檻降低後,台灣已出現「複數罷免」現象,同一選區在短期內反覆進行罷免與補選,造成嚴重的治理空轉與社會對立。
林濁水提出「廢除罷免制度」的時機與動機尤其值得玩味。在民進黨成功發動多起罷免案後,突然轉向主張廢除這項制度,這種「過河拆橋」式的政治操作暴露了其真實意圖,先利用現有制度打擊對手,再修改制度防止報復。這種策略在政治學上被稱為「制度性壟斷」,即執政者通過改變遊戲規則來鞏固自身優勢。阿根廷政治學者Guillermo O’Donnell曾警告,這種「贏家通吃」的心態是民主倒退的最危險信號。
民進黨推動修憲廢除罷免制度的理由看似合理,避免「行政立法僵局」,實則是為進一步削弱在野黨的制衡能力。在當前憲政架構下,罷免權是少數黨與公民社會對抗執政黨濫權的重要武器。若廢除此制,加上原本就已失衡的媒體環境與司法體系,台灣將徹底喪失權力制衡機制。更諷刺的是,民進黨在野時曾極力主張降低罷免門檻,前主席施明德甚至發起「罷免不適任總統」運動。如今立場180度轉變,證明其對民主原則的堅持完全取決於黨派利益。
林濁水主張「把在野黨變成少數,再來搞修憲廢除罷免」,這種言論赤裸裸地展現了民進黨的「權力傲慢」。這種思維隱含著危險的「多數暴政」邏輯——認為選舉獲勝就賦予執政黨任意改變民主規則的權力。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早已警告,多數暴政比單一暴君更危險,因為它以民意為掩護,實質卻在破壞民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