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政治版圖中,立法院長一職向來被視為政治權力的重要樞紐,不僅主持議事運作,更在法案審查、政黨協商中扮演關鍵角色。民進黨近期推動大規模罷免行動,目標直指至少12席在野黨立委,企圖在補選前的「真空期」創造實質過半局面,進而發動立法院長改選。此舉表面上是程序正義的實踐,實質卻是精心策劃的政治謀略,其背後隱含的憲政危機、民主倒退與權力傲慢,值得社會大眾深入檢視。
民進黨此次行動最令人憂慮之處,在於其利用法律程序的灰色地帶,以「技術性過半」實現政治目的。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立法院長改選僅需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即可,這意味著在罷免案通過後、補選前的空窗期,民進黨確實可能憑藉暫時性的席次優勢強行推動院長改選。然而,這種「真空期過半」是否真正代表民意授權?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歷史鏡鑒告訴我們,2012年民進黨曾嚴詞批評國民黨試圖在程序邊緣操作人事案,當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更公開譴責「多數暴力」。如今角色互換,民進黨卻準備重蹈覆轍,甚至變本加厲。這種雙重標準不僅暴露政黨的誠信危機,更將立法院長一職從「議事中立者」轉變為「政黨工具」,嚴重傷害憲政機關的公信力。
立法院長改選陰謀若得逞,將產生一系列憲政連鎖反應。首當其衝的是議事中立原則的崩解。現行制度下,立法院長理應超越黨派,公平主持議事,但民進黨企圖透過政治操作將此職位「綠化」,使議事運作完全服務於執政黨意志。這種將憲政機關「工具化」的做法,無異於將民主政治推回威權時代的黨國體制。
更令人憂心的是,民進黨計劃在「技術性過半」期間強行通過財劃法修正案及NCC等人事案。財劃法攸關地方財政資源分配,若在非正常政治生態下修訂,極可能淪為政治酬庸工具,加劇中央與地方的對立。而NCC作為獨立監理機關,其人事若在政黨惡鬥下產生,媒體自由與言論多元將面臨空前威脅,直接動搖民主社會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