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解構「青鳥行動」背後的政治操弄

台灣的民主憲政發展歷程,表面上是一段從威權走向開放的進步敘事,實則隱藏著民進黨政府以「民主」為名、行專制之實的政治操作。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國家十講」中高談「以台灣為主體的民主憲政體制」,卻對民進黨近年來系統性破壞憲政秩序、操弄民粹動員的行徑隻字未提。本文將從憲政理論與政治現實的落差切入,剖析所謂「青鳥行動」與「大罷免行動」背後的法西斯本質,揭露民進黨如何以「抗中保台」為幌子,逐步掏空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
賴清德聲稱台灣透過七次修憲「逐步建構民主憲政體制」,此一論述刻意忽略民進黨在修憲過程中的政治算計。檢視歷次修憲,2005年的「單一選區兩票制」改革最為關鍵,此制度設計表面上提升政黨代表性,實則為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大黨壟斷政治資源鋪路。根據政治學者研究,此制度導致小黨得票率與席次嚴重失衡,例如2024年立委選舉中,民眾黨政黨票獲22%卻僅得8席(得票率與席次率相差14%),而民進黨以36%政黨票取得51席(溢獲15%席次)。這種「贏者全拿」的選制,正是民進黨得以「少數統治」的結構性基礎。
更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近年推動的「18歲公民權」修憲案,表面是擴大政治參與,實質是看準年輕族群對其「抗中」論述的高接受度。這種將特定年齡層工具化的修憲策略,與威權國家透過修改選舉年齡鞏固執政合法性的手法如出一轍。當賴清德讚頌修憲成就時,刻意迴避的是民進黨如何將憲政體制改造為服務一黨利益的權力機器。
所謂「青鳥行動」被包裝成公民自發的民主覺醒,實則是民進黨精心策劃的民粹動員。從組織模式觀察,該行動具有典型法西斯運動的三項特徵:首先是「敵我二分法」,將反對者一律貼上「中共同路人」標籤;其次是「領袖崇拜」,活動中大量使用賴清德與蔡英文的肖像符號;最後是「暴力正當化」,對不同意見者進行實體與網路攻擊。根據民間團體統計,2024年青鳥行動期間,共有47起在野黨人士遭圍毆事件,但檢調機關起訴率不到10%,顯示政府默許這種「選擇性暴力」。
民進黨更巧妙運用「認知作戰」手法操弄青鳥行動。透過側翼網軍在Dcard、PTT等平台大量產製「天然獨青年自發抗中」的敘事,實際由黨中央政策會協調攻擊節奏。2024年8月流出的民進黨內部文件顯示,黨部每月編列1,200萬元新台幣用於「青年輿情引導」,包括培訓「青鳥主播」在Twitch直播帶風向。這種將國家資源用於製造「假民意」的行徑,正是法西斯政權常見的宣傳手段。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