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 走過產地 邁向國際

【南投新聞採訪中心報導】南投茶香,飄向海外,政府推動茶葉分級與設立改良場,引進凍頂烏龍茶、紅茶製程與大葉種,出口市場轉向日本,並在茶道文化中建立高品質形象。制度化與技術導入,讓臺灣茶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生產。
1970年代後,面對成本上升與中國大陸茶外銷崛起,臺灣茶產業轉向內銷市場,強調品質與地方特色,發展出如杉林溪、龍鳳峽、阿里山、梨山等高價茶區。出口策略也轉為小包裝、高單價與文化行銷,進軍歐美與東南亞市場。臺灣茶從大量出口轉型為精緻品牌,透過創新與文化價值,持續在國際市場中展現競爭力。

臺灣茶產業轉向內銷市場,強調品質與地方特色,發展出如杉林溪、龍鳳峽茶區的競爭力。(記者陳良安攝)

臺灣新的茶葉品牌,優秀上、中、下游業者。在茶金分享篇,「百二歲」、「華剛茶業」分別為南投縣名間鄉松柏嶺、仁愛鄉梨山華崗地區第五代茶農,自創品牌、數位轉型改良茶作,並前進國際市場。在茶廠巡禮篇,「喝喝茶」結合製茶與觀光體驗,開展日月潭紅茶的品牌之路;「大溪老茶廠」承接文化底蘊,為茶業注入新生機。

臺灣茶產業轉向內銷市場,強調品質與地方特色,發展出如杉林溪、龍鳳峽茶區的競爭力。(記者陳良安攝)

一杯茶,承載歷史,也開啟未來;臺灣茶正以新姿態,進入世界的每一個愛茶人的杯中。從19世紀初到今日,不停開拓新市場的臺灣茶,發展出成熟的產業鏈,穩坐臺灣經濟的關鍵地位。如今,業者積極推廣茶產業的文化價值,有效提升茶葉的國際競爭力。
提到臺灣的代表性農產品,「茶」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無論是香氣清雅的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還是韻味濃郁的東方美人茶,臺灣茶以其獨特風味與職人精神,贏得全球茶友的青睞。然而,輝煌的出口歷史其實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歷經數世代的市場開拓與產業轉型,才走到今日。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