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度已進入尾聲,而國際政經局勢也再度進入高度不穩定期。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軍事衝突已從言辭交鋒走向實際空襲與報復行動,牽動整個中東地區安全結構,也將全球經濟推向新一輪風險邊緣。作為亞太出口導向經濟體的台灣,不僅要關注事件本身的政治走向,更要務實地評估其對油價、航運與金融市場的連鎖效應,並適時調整自身的經濟策略與外交節奏。
以伊衝突升溫並非突發事件,而是長年地緣與宗教矛盾累積的結果。在本月初,以色列針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行動開啟了雙方軍事報復的連鎖反應。伊朗透過無人機與導彈回擊,甚至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條掌握全球約三分之一石油運輸的生命線,一旦受阻,全球油價立即反應。從6月20日開始,布蘭特原油價格已連續三日突破每桶90美元大關,逼近百元心理門檻。能源價格的上漲不僅會推高生產與運輸成本,更將對全球剛從通膨高峰緩解的經濟體造成逆流式的壓力。對進口原油占比極高的台灣而言,能源價格高漲勢必傳導至電價與物價,通膨風險再起。
在此背景下召開的七大工業國(G7)峰會,原希望聚焦於對烏克蘭的支持與重建資金協調,但中東局勢使得討論重心迅速偏移。美國雖持續展現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但與歐洲國家在降溫策略上出現分歧,德國與法國呼籲透過聯合國框架壓制軍事升級,美國則傾向在必要時動用軍力嚇阻伊朗擴張。這場分歧凸顯G7在全球危機處理上的團結力下降,這對多邊秩序與聯合應對能力是一大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衝突正巧發生在全球經濟正面臨增長動能下修之際。根據世界銀行與OECD最新預測,2025年全球GDP增速已由原先預期的3.2%下修至2.9%,為後疫情時代以來最低。製造業低迷、出口受限與通膨遲滯讓歐美經濟陷入「停滯性溫水區」,而新興經濟體則在外資撤出與貨幣波動間掙扎。若中東衝突進一步升級,不僅將擾亂油市,也會直接衝擊海運動線。紅海、阿拉伯海至印度洋的主要航道恐出現延遲或封鎖,對依賴出口的亞洲國家而言,運輸成本與時間不確定性恐進一步擾亂下半年出貨節奏。這一切都將對企業經營、庫存策略乃至通路設計造成壓力。
在此同時,全球金融市場也浮現新的結構性裂痕。中美貨幣體系進一步分裂的趨勢正在加速。中國正全力推動數位人民幣跨境應用,並透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展非美元交易網絡,對SWIFT體系的依賴正逐步減少。反觀美國則持續透過制裁機制與科技管制維持全球金融制高點。這種體系上的雙軌化,若遇上重大地緣事件加劇信任分裂,勢必加速金融碎片化趨勢。企業與政府若未提早部署替代機制,未來將難以應對突發的金融衝擊。台灣作為高度依賴美元結算的經濟體,是否該開始考量數位新興支付系統的布局與參與,或至少建立區域結算替代方案,將是接下來的重要戰略課題。
台灣向來自詡為地緣政治的受害者,但在全球變局之中,不能僅限於被動觀察與短期應對。我們需要的是更具前瞻性的風險分析系統,將中東、烏克蘭、東南亞乃至中美關係的各種可能性納入經濟政策模擬。同時,在能源策略上不應只是價格承受者,而是需要有自主儲備、替代能源與能源談判的系統思維。此外,對外貿易與運輸布局也應突破依賴性過高的單一路徑,以建構多元通道與智慧物流支援。
當軍事火焰從沙漠延燒到海峽,當油價、船期與金融體系同時被綁上政治的不確定性炸彈,台灣不能只在火場外圍搖頭,政府必須立即啟動內部機制,從外交、經貿、能源與金融全面體檢。社會共識也應從「災難來了要怎麼躲」,轉向「風險未爆時如何預判與布局」。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從受害者走向有韌性的全球參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