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關稅風暴下的挑戰 /張俊明

加拿大G7峰會表面強調團結一致,但美國對外持續強化關稅政策,與歐洲盟友的貿易觀點分歧,成為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核心源頭。對於台灣這個高度依賴出口和全球供應鏈的經濟體,尤其在中小企業而言,美國持續施壓的關稅壁壘已經帶來實質且嚴重的衝擊,必須引起政策制定者與產業界的高度警覺。
美國多年來以保護本土產業為由,不斷調整關稅與貿易限制,造成全球供應鏈斷裂與成本上升。台灣中小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多承擔中游及零組件供應的角色,一旦主要出口市場因關稅提高而縮減訂單,不僅營運壓力大增,連帶也衝擊下游大廠的生產效率與交貨時間,供應鏈的彈性與穩定性降低,令台灣中小企業在價格與交期上喪失競爭優勢,面臨「夾心餅乾」的生存困境。
此外,關稅的增加意味著中小企業須承擔更高的進出口成本,尤其是在資金與談判力不足的情況下,這些企業更難分攤或轉嫁成本,獲利空間被大幅擠壓,許多中小企業缺乏足夠資源進行市場多元化與供應鏈調整,容易陷入被動與脆弱。長期以來,台灣中小企業也面臨人才、技術升級及融資瓶頸,關稅政策的變化更是雪上加霜。
面對這一現實,台灣必須積極推動兩大方向的因應策略,在政府層面應加速與更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尤其是積極爭取加入CPTPP等多邊經貿架構,藉由降低貿易壁壘與簡化關稅制度,減輕中小企業的出口壓力。同時,應設立專門基金與技術支援平台,幫助中小企業提升國際貿易法規與關稅應對能力,強化其供應鏈管理與風險控管。
產業界也必須加速供應鏈多元化布局,企業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或供應商,應尋找新興市場與替代供應來源,以提升自身抗風險能力。此外,透過數位化轉型與智慧製造,中小企業能提升生產彈性與效率,降低成本壓力。建立跨企業合作聯盟,也能增強整體供應鏈的談判能力與資源整合。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