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6月這個關鍵時刻,美國再次以雷霆手段介入中東局勢,先默許以色列轟炸伊朗,繼而由川普政府直接對伊朗三處核設施發動突襲,點燃了中東新一輪衝突的引信。這一系列軍事行動不僅是地緣政治的轉折點,更是美國長期以來在中東推行強權政治的延續。美國對伊朗的軍事打擊,表面上看是強權政治的又一次勝利,實質上卻暴露了美國霸權的深層危機,當軍事力量成為唯一依賴的國際政治工具時,恰恰說明其軟實力和制度吸引力的衰落。中東民族不會永遠接受強權的欺凌,歷史終將見證壓迫與反抗的辯證法如何展開。
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干預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脈絡。從1953年美國中情局策劃推翻伊朗民選首相摩薩台,到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暗中支持伊拉克,再到2003年以虛假藉口入侵伊拉克,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足跡始終伴隨著「強權即真理」的邏輯。2025年6月的這波行動,不過是這條干預主義長河中的最新浪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伊朗的敵意政策經歷了多次起伏卻從未真正改變。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與伊朗關係徹底惡化,此後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對伊朗的遏制政策始終是美國中東戰略的核心之一。即使是在2015年歐巴馬政府簽署伊朗核協議(JCPOA)的「和解期」,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和軍事威懾也從未真正放鬆。川普在2018年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並實施「極限施壓」政策,已經為2025年的軍事衝突埋下伏筆。
川普政府在2025年6月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突襲,表面上是為了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但背後隱藏著更為複雜的戰略算計。首先,從國內政治角度來看,川普此舉明顯是為了鞏固其強硬形象,轉移國內對經濟問題的注意力。2025年美國經濟正面臨新的衰退風險,通膨壓力未減,此時發動一場「快速而乾淨」的軍事行動,有助於提升總統的支持率。
其次,從能源安全角度分析,控制中東石油資源始終是美國核心利益所在。雖然美國頁岩油革命使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降低,但確保全球石油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石油美元」體系,仍然是美國霸權的重要支柱。伊朗作為中東大國,一直試圖挑戰這一體系,這無疑觸動了美國最敏感的神經。打擊伊朗核設施,實質上是打擊伊朗挑戰美國主導的全球能源秩序的能力。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一方面無視國際法對伊朗使用武力,另一方面卻以伊朗「違反核不擴散條約」為其行動辯護。這種選擇性執法的現象正是當今國際秩序中最深刻的矛盾之一。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最新報告並未確鑿證實伊朗正在發展核武器,但美國已經迫不及待地發動攻擊,這暴露了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在強權政治面前的脆弱性。
美國對伊朗的軍事打擊已經引發了即時的區域連鎖反應,其中最直接的是胡塞武裝宣布將重新襲擊紅海航運。這意味著2024年一度平息的紅海危機可能再度爆發,全球供應鏈將面臨新的衝擊。胡塞武裝雖然是葉門叛亂組織,但其獲得了伊朗的直接支持,擁有相當程度的無人機和導彈能力,足以對紅海航運構成實質威脅。
在全球格局多極化的今天,單邊主義軍事行動的成本越來越高,收益卻越來越低。美國若不能真正尊重中東國家的主權與尊嚴,最終收穫的只會是無休止的抵抗與仇恨。或許,唯有當國際社會建立起真正平等、公正的秩序,中東才能迎來持久的和平與穩定。這條路雖然漫長,但卻是歷史的必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