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中東再燃戰火 台灣該怎麼保護供應鏈?

伊朗在六月中旬對以色列再度發動導彈攻擊,引發中東局勢急遽升溫,這場名為「True Promise 3」的報復行動,不僅造成以色列中部地區的平民死傷,也一度波及美國駐以大使館,使得華府與德黑蘭之間的緊張關係再度拉高。在此同時,全球能源價格出現短暫波動,金融市場呈現觀望態勢,對於仰賴全球貿易與外資的台灣而言,這場看似遙遠的戰事,卻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爆新一波的供應鏈與經濟衝擊,甚至對地緣政治安全構成外溢風險。
中東歷來是世界能源的心臟,而台灣則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的肺腑,兩者看似距離遙遠,實則在全球化體系中彼此牽動。伊朗與以色列的衝突若持續升級,波斯灣航道的不穩定性將推升原油與天然氣價格,雖然台灣的直接能源來源多元化,但對亞洲區域整體能源價格的連動性極高,進而影響台灣的生產成本與通膨壓力,特別是晶圓製程與精密機械等高耗能產業,勢必面臨來自上游的成本傳導,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國際運輸保險與航運風險升高,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所仰賴的東亞海運命脈將首當其衝,導致供應鏈「準時化」模式再度受到考驗。
美國在此局勢中的角色至關重要,拜登政府對中東政策的戰略模糊已引發盟友不安,尤其是在即將與川普進行總統辯論、民調緊咬的背景下,白宮對國際危機的反應更加投鼠忌器。一方面華府不願將軍事資源過度投入中東,避免被拖入代理人戰爭;另一方面,又無法坐視以色列安全受到實質威脅,這種騎牆式的戰略,不僅削弱了美國作為全球警察的權威,也可能引發更多區域勢力趁虛而入,且中國在此時大動作與沙烏地、伊朗進行外交接觸,意圖扮演「調停者」角色,其背後企圖削弱美國在中東的地位,建立屬於自身的能源安全命脈。這場看似宗教對抗的衝突,其實已是新冷戰架構中的戰略再編。
亞洲各國對此局勢的反應也顯得高度敏感,日本方面加快了戰略油儲備調度,南韓則是啟動與美軍的能源備戰聯繫。而台灣,目前多數政策仍聚焦於國內政治對抗與意識形態對立中,對於中東事態升溫所帶來的戰略風險,明顯有缺乏具前瞻性的應變方案。事實上,當今戰爭不再只是飛彈與槍炮,更是晶片、能源與稀土的博弈,台灣作為全球最關鍵的先進半導體供應國,若未能及早思考戰爭可能對全球產業鏈造成的風險傳導,將在下一輪供應鏈競逐中落入被動。
當前的中東戰事也應促使台灣反思兩件事:一是「戰爭外溢風險」對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真實衝擊力;二是「安全自主性」與「供應鏈韌性」之間的系統性關聯。前者提醒我們,全球任何一個地區的局勢失衡,皆可能透過價格、物流或資本市場波動傳導至台灣;後者則強調,產業不能再只依賴單一路徑的出口導向策略,政府也必須在制度上建構多元備援與危機管理能力。
具體而言,台灣應立即強化三方面作為:其一,推動關鍵產業的能源戰備模擬與價格風險緩衝機制,特別是半導體與精密製造業的備料彈性與多區域儲備系統。其二,建立跨部會的「全球供應鏈預警機制」,結合國安與產業數據,即時研判地緣風險可能對我方產業造成的實質衝擊。其三,加強與東南亞、歐盟等區域經濟體的供應鏈戰略合作,推動中高階製程的多點佈局,降低對單一出口市場或運輸航道的過度依賴。
台灣已不再只是「被動接受」全球風險的邊陲角色,而是位居供應鏈樞紐、戰略棋盤上的要角。若無對全球動盪與多重風險的高警覺與政策準備,恐將在下一波危機中無力自保。中東戰火再燃,對台灣而言,不僅是遙遠戰事的新聞標題,更是一次對全球治理變局下「經濟安全」的新警訊。唯有以戰略眼光強化自主韌性,台灣才能在動盪世界中站穩腳步,保衛自身的經濟生命線。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