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出口封鎖的代價 / 張俊明

經濟部宣布將中國的華為與中芯國際(SMIC)正式列入戰略性高科技出口管制對象,這項決策迅速引發關注,不僅是因為其政治涵義與地緣風險,更關乎台灣產業未來的戰略定位。在美中科技冷戰持續深化的背景下,台灣再度明確表態選邊站,強化對中國高階技術發展的限制,也形同將自己鎖入美方主導的技術陣營。然而,出口封鎖是否真能有效抑制對手崛起?而台灣在這條技術戰線上的角色,是否能因此更加安全與自主,值得深入檢視。
此舉固然強化了與美國的技術防線協調,有助於鞏固與日、美、歐等高科技盟邦的信任,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過去華為與中芯在台灣供應鏈中扮演著客戶角色,不論是IC設計、半導體設備零組件,甚至高階製程材料,都曾有密切往來。這次封鎖將直接衝擊部分中小企業的訂單來源,雖整體經濟體量不大,卻仍對特定業者造成傷害,特別是在全球景氣仍未完全復甦、訂單波動劇烈的時期。
另外,出口管制可能激化中國對台科技圍堵的反制力道,北京已明言要「技術自立」,並加速內部替代計畫的發展,所以從長遠來看,台灣產業若被完全排除於中國市場之外,可能會使對岸逐步擺脫對我供應鏈的依賴,而非被長期抑制,這種「技術脫鉤」雖符合美方戰略利益,卻可能導致台灣產業失去部分市場拓展與回饋創新能力的機會,加速科技自主發展的瓶頸浮現。
值得深思的是,出口管制政策是否建立在清晰的國家安全評估基礎之上,若管制原則過度政治化、缺乏產業界參與或技術門檻判定標準,將造成政策不確定性升高,影響企業布局與國際合作信任,台灣在強化技術防線的同時,亟需發展自主的科技倫理判準與出口審查制度,避免成為大國角力中的無聲執行者。
整體而言,台灣這次升級出口管制是戰略表態,也是風險承擔,短期看來,有助於台灣在美國主導的科技聯盟中取得安全保障與話語權,但長期而言,必須同步強化本地創新與市場多元化策略,否則「鎖門」之舉若無法轉化為真正的「築牆」,最終恐讓台灣陷入「安全感上升,自主性下降」的結構性矛盾中。台灣科技產業的未來,不能只是拒絕誰買我們的東西,更應該是我們能掌握多少自己的核心能力與發言權。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