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中東地區再次被戰火籠罩。以色列發動代號為「雄獅崛起」的軍事行動,不僅對伊朗首都德黑蘭及關鍵核設施進行轟炸,更成功斬首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蓋里與革命衛隊少將指揮官薩拉米。這場行動不僅是對伊朗的直接挑釁,更是以色列總統納坦雅胡所謂「伊朗擁有製造核武器能力」的預防性打擊。然而,這場看似強勢的軍事行動背後,卻隱藏著以色列戰略上的極度冒險與政治上的孤注一擲。
納坦雅胡政府以「伊朗擁有製造核武器能力」為由發動此次攻擊,這一說法並非首次出現。自2015年伊朗核協議簽署以來,以色列就一直對伊朗的核計畫持高度懷疑態度。然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近年來的報告顯示,伊朗雖然確實提升了鈾濃縮能力,但並未突破製造核武器的關鍵技術門檻。納坦雅胡此時打出「核武牌」,更多是出於國內政治與戰略威懾的雙重考量。
從國內政治角度來看,納坦雅胡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執政危機。2024年底以來,以色列國內對其政府的不滿情緒持續高漲,經濟停滯、社會分裂等問題日益嚴重。發動一場對外軍事行動,尤其是針對長期敵對的伊朗,無疑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佳手段。歷史一再證明,當領導人面臨國內危機時,對外強硬往往能暫時凝聚民心。
從戰略層面分析,以色列此次行動展現了驚人的軍事能力。能夠深入伊朗腹地實施精確打擊並成功斬首高級將領,顯示出以色列情報網絡的深度與軍事科技的優勢。然而,這種「展示肌肉」的行為也極可能引發中東地區更大規模的軍備競賽,進一步惡化地區安全形勢。更令人擔憂的是,以色列此舉可能打破長期以來「不對主權國家首都發動直接攻擊」的中東衝突潛規則,為未來更激烈的國家間衝突埋下伏筆。
面對以色列的攻擊,伊朗迅速作出反應,向以色列發射了100多架無人機進行報復。這種不對稱作戰方式顯示出伊朗在傳統軍事力量不足情況下的戰略選擇。無人機攻擊雖然造成的實際破壞有限,但其象徵意義重大,伊朗不會對以色列的攻擊坐視不理。
這場衝突的升級已經開始產生區域性影響。黎巴嫩真主黨已宣布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並向以色列北部發射火箭彈;葉門胡塞武裝也威脅將對以色列及其盟友目標發動攻擊。中東地區長期積累的矛盾似乎正在通過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找到宣洩口,一場更大規模的區域戰爭風險正在急劇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衝突發生在國際社會對中東問題關注度相對降低的時期。俄烏戰爭持續、東亞局勢緊張,全球大國對中東的戰略投入有所減少。以色列可能正是看準這一「戰略窗口期」,企圖通過一次強力打擊重新確立其在中東的軍事威懾地位。然而,這種計算極可能低估了衝突升級的潛在風險,以及伊朗及其盟友的反擊決心。
「雄獅崛起」行動的名稱充滿了帝國式的傲慢與浪漫,但現實可能遠不如以色列領導層想像的那般美好。在短期內,以色列或許能夠展示其軍事力量,震懾敵對勢力;但從長期來看,這種單邊軍事行動只會加劇地區緊張,損害以色列的國際形象,並最終危及自身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