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落幕的「台海防衛兵推」呈現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結果,即使在美日大力協防的情況下,台灣組仍被中國大陸解放軍「艱難地取勝」。這一結果與台灣軍方「漢光演習」中常呈現的樂觀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如果美日不能如期如約協防台灣,台灣是否就毫無抵抗之力?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對比,本質上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在傳統軍事指標上,解放軍擁有壓倒性優勢:現役軍人數是台灣的10倍以上,戰鬥機數量約為5:1,艦艇總噸位更是達到驚人的15:1。更關鍵的是,解放軍近年來在軍事現代化方面的投入已取得顯著成效,其東風系列導彈、殲-20隱形戰機、航母戰鬥群等先進武器系統,已形成對台的多層次打擊能力。
台灣雖然擁有愛國者防空系統、F-16V戰機等先進武器,但數量嚴重不足,且缺乏戰略縱深。一旦戰爭爆發,台灣的機場、港口、指揮中心等關鍵基礎設施將在第一波打擊中遭受重創。兵推結果顯示,即使有美日援助,台灣的防衛體系也僅能支撐有限時間;若無外援,台灣的軍事抵抗很可能在數日內崩潰。現代戰爭的節奏極快,台灣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其難以承受長期消耗戰,而解放軍的「速戰速決」戰略正是針對這一弱點量身定制。
台灣的整體防衛戰略長期建立在「美日必來馳援」的假設上,這種心理依賴導致了本土防衛能力的結構性缺陷。從兵棋推演到實兵演練,台灣的防衛構想總是預設美日介入的場景,卻極少認真模擬「獨自作戰」的最壞情況。這種思維方式在戰略上極其危險,等同於將自身存亡完全寄託於他國的政治決策之上。
歷史一再證明,將國家安全完全寄託於他國的做法風險極高。美國從阿富汗的倉促撤軍、對烏克蘭援助的起伏變化,都顯示外援承諾的不可靠性。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實力差距固然懸殊,但更可怕的並非實力差距本身,而是不敢正視這一差距的心態。唯有從幻覺中醒來,才能開始尋找真實的生存之道。否則,任何兵推結果都只會是自欺欺人的紙上談兵,而現實的代價將由全體台灣人民承擔。
